书城管理我心目中的黄如论
14555700000013

第13章

黄如论先生终于等来了这样的时机,罪大恶极的“四人帮”被人民打倒了!在此前后,黄如论先生的第一个儿子黄涛也来到了人间。这对他而言,真可谓是双喜临门啊!俗话说得好,欢乐时短,苦难日长。随着庆祝“打倒四人帮”的锣鼓声逝去,黄如论先生也从普天同庆的喜悦中平静下来。接着,他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一家三口,只有靠他打工挣的那二十多元的薪水维持全家的生活,可以想见,他们的日子过得是十分艰难的。这时,黄如论先生初为人父,只希望自己的长子黄涛能够健康成长。因此,每当他回到家中的时候,他最怕听见那嗷嗷待哺的哭声,这时——也只有在这时,他那埋藏心底许久的念头“我要赚钱”就又开始动了起来。

或许是中国的老百姓实在是太穷了,自打“四人帮”被粉碎之后,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各省的老百姓自觉地冲破重重阻力,想方设法告别贫穷,争先恐后地朝着发财致富的大道上迅跑,很快就形成了一股锐不可当的经商大潮。事后推论,我不能断言黄如沦先生曾是这股发财致富、经商大潮中的弄潮儿,但我坚信他至少是一位积极的追随者。请设想一下,争强好胜、敢为人先的黄如论先生看到沿海地区——尤其是自己的家乡逐渐出现了“党政军民学,一起把阵上”的从商盛况的时候,他一定会把“我要赚钱”的信念转化为行动。

黄如论先生毕竟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再也不会盲目地卷人猝然兴起的经商大潮之中。如果承认存在决定意识是真理的话,那么意识就一定会支配其行动。换句话说,黄如论先生面对日渐兴旺的商海大潮,他是绝对不会置身事外的!更何况他自小就有“穷则思变”的梦想,时下又急需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呢!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逐渐打开,社会上很快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发财致富之路。他秉持着“不欺人,不骗人,不哄人,不诈人,不害人”的做人信条,冷静地观察社会上各种经商致富的路数,认真地分析自己经商的条件,严肃地决定如何实施“我要赚钱”的计划。多年之后,他对我讲了如下这段寓意深远的话:

“那时,人们为了发财,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啊!有的还不择手段偷偷地搞走私活动。我当时就清醒地告诫自己:一是违法的事不做,再是不做任何对不起社会的事情。因此,像走私这样的事情我绝对不做。我很早就知道这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道者,就是君子取财的规矩。我的家乡马鼻是建筑之乡,人人会开山取石,个个能建造房屋,所以,我选择的发财致富之路就是搞建筑。”

黄如论先生不仅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干家,而且还是一位思想先行的企业家,这和他的从业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例如,他在选择发财致富之路的时候就清醒地知道:欲把“穷则思变”的人生向往变成现实,且能达到“变则通,通则富”的彼岸,是要借助各种手段的。换句话说,这也就是毛主席讲的欲要过河、必先建桥的道理。当他决定“我选择的发财之路就是搞建筑”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了各式各样的带有理想色彩的蓝图,同时还清醒地知道搞建筑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建筑所必需的各种工具;

第二,建筑所必需的施工队伍;

第三,指导建筑的工程技术人员;

第四,建筑所必需的经费。

稍有社会常识的人一看便知,上述四个条件的核心是第四条:建筑所必需的经费。把话说白了就是一个钱字。用今天的话说,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没有钱就一切皆无。

对此,黄如论先生的心里就像是明镜似的清楚。

那时,黄如论先生一个月的薪水只有二十多元,除此之外一无所有。谁都知道,这点钱还不够买开山用的工具和炸药呢!由此推而广之,仅仅就是因为这个钱字,使得中国亿万农民只能离乡背井当建筑工人。对此,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发出这样的提问:

“黄先生!你是如何解决这笔建筑所必需的经费呢?”

黄如论苦笑了一下,声音低沉地答说:

“借!”

“借?”我听后一惊,遂又问道,“向谁借?是银行吗?”

“不!那时的银行是不会给我贷款的。”他沉吟片时又说道,“我是向朋友借的钱,自然利息是很高的。”

“是高利贷吧?”

“差不多。”

“那你想没想到一旦赔了怎么办?”

“我只想到了赚!”他看了看我有些震惊的表情,近似调侃地反问,“柱子哥,你当年想没想过,由作曲家改行当作家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由此,我感到了黄如论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撼人心魄的霸气。同时,我也感到了我们二人的心灵深处有着某些相通的东西。

黄如论先生虽然初次出道,步人商海,可他却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必胜之心。或许是应了老天不负有心人这句老话,当他借到建筑所必需的经费,遂又开始寻找建筑项目的时候,他的老家连江县的一位朋友找到他,有些神秘地说:

“如论,海军在罗源县扩建后勤基地,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保你能赚到钱。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有办法保你能接下这个部队的工程项目。”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黄如论一听喜上眉梢,当即就应诺下来。

当时,我们国家正处在“两个凡是”的大辩论中,经商致富是否合法尚无定论。就说东南沿海各地人民兴起的经商大潮吧,从现象上看的确是十分红火,但当事人都清楚多数不合法,只能在半地下状态中进行。换言之,那时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只要有钱赚,一家人——或几个朋友一商量就把一桩买卖接下来。这就是那个时代最为典型的“有钱大家赚”的经商特点。

黄如论先生并不是什么先知先觉,他最初的经商也是按着这种模式开始的。举例说,当他获悉海军那桩工程的信息之后,遂找了一个初懂建筑的土匠当合伙人。接着,他们二人按照中介人说的办法来到海军有关的部门,十分顺利地接下了这项工程。

诚如前文所述,黄如论先生喜读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军事著作,和我交谈也经常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因此,他不仅熟知“初战必胜”的道理,而且还由始至终贯穿在他指挥金源集团的事业中。可以想见,当他接下这项海军工程的时候,他必然会想到这就是他走上发财致富之路的起点。从人生战略上讲,这项海军工程也是他终生追求的建筑大业的初战。因此,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打胜这场承包海军工程的初战!

黄如论先生为了确保这项工程的初战必胜,他回到家乡马鼻招募了通晓建筑的子弟兵,在县城购置了建筑用的各种工具,正式动工那天,他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站在整齐划一的建筑队伍面前,亲自点燃了一串又一串鞭炮。接着,他又学着解放军指挥员的样子大声宣布:

“开工!我们一定要做到初战必胜!”

前来参加奠基的海军首长笑了,前来围观的军民笑了,就说他刚刚组建的这支子弟兵建筑队伍吧也忍不住地笑了。但是,唯有黄如论先生却一点也笑不起来——尽管他满意自己把开工仪式变成了战前动员,对他而言,这毕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啊!为了确保初战的必胜,他除去给学生上课之外,全身心地投人到这场人生初战之中。由于他没有包工头高人一等的架子,天天和建筑工人们同吃、同住、冋劳动,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在他提出的“工地就是战场,建筑就是攻坚”的口号下,整体工程进度快,建筑质量高,并多次受到海军首长的表扬。正当这项工程顺利地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纸调黄如论回学校参加学习班的命令送到了工地。

虽说全国已经进人批判“两个凡是”的阶段,但派性的遗毒依然在全国各行各业——尤其是文化、教育战线的基层单位横行。其中,那些当了行政领导的派系头头利用手中的权力,堂而皇之地打着办学习班的旗号,明目张胆地大搞人人过关。可以想见,他们那些昔日的冤家对头则更是严惩不贷。这纸送达工地的命令——调黄如论回学校办学习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出的。行前,黄如论先生紧紧握住合伙人土匠的手,低沉地说:

“请多费心了,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这位土匠是位很有些心术的人,他仅仅说了一句“我知道了!”就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送走了黄如论先生。

十多年来,黄如论先生虽说对所谓批斗、办学习班习惯了,但他的态度从不改变,那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不违心地做检査,更不会向强势屈服。用文人的话说,这就叫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长话短说,黄如论先生无心参加这次学习班,那些必学的文件和材料也引不起他一点兴趣。白天,他想的是工程进度,晚上,他考虑的是这项工程能赚多少钱,除去还贷之外还能再接多大的工程,等等。因此,他在学习班上既不谈自己应坚持的真理,也不检讨该修正哪些错误,剩下的只有沉默了。

那时流行一句话:沉默就是无声的反抗。按照这个定律推论,黄如论先生沉默不语的态度,就是无声地对抗办学习班。自然,对抗办学习班就是死不改悔,死不改悔就要批倒斗臭。虽说这期学习班的时间一再延长,可黄如论先生依然是沉默不语。最后,学校领导向他宣布:

“黄如论!由于你在学习班上无悔改的表现,经研究并报上级领导批准:解除你任职的民办教师!”

这对黄如论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因为从此他就失去了一家三口赖以生存的二十多元薪水。尤其当他想到再也听不到孩子们那甜甜的读书声的时候,遂又禁不住地怆然泪下,几乎是一步一回头地走出了学校大门。

是天意安排,还是人为巧合?正当黄如论先生迈着沉重的步子,向着自己承建的工地走去的时候,他获悉全部建筑于日前完工了。这对黄如论先生而言真是天大的喜讯啊!他很快赶到工地,望着被海军领导评为优质工程的建筑,泪水冲开了情感的闸门,无声地顺着面颊淌了下来。就在这时,那位合伙人土匠走到黄如论先生的跟前,冰冷地说:

“由于你有政治问题,这项工程已经和你没有关系了,所以赚得的钱也就没有你的份了!”

黄如论先生听后犹如五雷轰顶,几乎就要晕倒在地。“天哪!这世上还有真理吗?”但是,他坚强地挺了过来。他站在工地上一动不动,望着大步离去的合伙人土匠的背影,不由自主地握紧了右拳,自责地说了一句:“真是知人知面难知心啊!”当他紧握的右拳慢慢地松开之后,才又愤然自语:“我该怎么办啊!”

黄如论先生精心施工的第一项建筑工程就这样结束了!进而成为“我要赚钱”的开始,并由此打开但是,他做梦也不曾想到出师不利,自认为更为严重的是,他由此还欠了一屁股难以还清的近似高利贷的债。多年之后,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问他:

“说实话,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黄如论先生不无惨然地一笑,淡淡地说道:

“从失败的教训中加以总结,以利再战!”

我为黄如论先生说的“以利再战”这四个字震撼了!事隔不久,我从他的讲谈录中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工程做到一半的时候我被抓回学校办学习班,当我返回工程的时候,那个土匠就把我一脚踢开了。当时我为了承接这个工程借了人家很多钱,如果英雄气短早就自杀了。”我为了探究黄如论先生此时此景中的精神境界,又曾经有意地向他发出过这样的提问:

“是失败的教训使你变得聪明起来,还是成功的经验帮你走出的困境?”

“都是,又都不是,因为这项工程仅仅是我的事业的开始,经验和教训都不足以成就我一生的大业。”他沉吟片时,遂又对我讲了如下这段话,“我认为成功关键的因素是做人的品质。我的奶奶、祖父没有读多少书,但是做人的道理却都懂。他们经常跟我讲:做人要有志气,鸡拉出来的屎都有气,但气还有正气、歪气之分。”

“你从这件事情中,看到自己的身上有着一股什么样的气呢?”我接着问道。

“霸气!”他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凝思片时,又坚定地讲了如下这段话,“在组织实施这项工程的过程中,我的霸气,我的野心,我什么都要做第一的性子都显露出来了。我想,只要有了这种永不服输的霸气,失败了还可以再从头做起。”

“了不起!”我下意识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