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我心目中的黄如论
14555700000046

第46章

如果说黄如论先生收购“华侨大厦”是“慈生我心”的担当之举,那么对“华侨大厦”原有体制进行改革,使其起死回生,就是挽救一家国有企业的善举了。

我们套用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说,一个有钱的人一生做一件、两件善事并不难,难的是年年、月月都在为他心爱的祖国、养育他的人民做善事。毫不夸张地说,黄如论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始终不渝地赚了钱就做善事的侨商。请看如下几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当黄如论先生听说福州市遭遇特大的“龙王”台风吹袭,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失的时候,他立即捐助300万元人民币,帮助家乡的人民重建;当黄如论先生听说福建省宁德遭遇“桑美”强台风袭击,当地人民——尤其是渔民受到巨大的损失以后,他立即捐资460万元,帮助宁德的人民重建,当黄如论先生听说福建省慈善总会有3000名无家可归的孤儿以后,他慷慨捐助600万元作为首期助养费,当黄如论先生听说家乡贫穷的大学生无钱上学以后,他立即捐资2800万元,帮助2000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当黄如论先生回到穷困的山区调査研究,发现不仅孩子读书难,老百姓看病更难以后,遂与福建省有关单位洽商,决定拿出1亿元人民币,设立“福建省江夏百姓医疗救助基金会”,希望为得了大病或疑难重病的父老乡亲出点力,尽点心。

诚如前文所述,黄如论先生随着事业的拓展,他又对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道教、佛教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从中感悟出很多的人生哲理。或许是他自身悟性的自觉,也或许是那些传道解惑的“高人”从中牵线,他还向有关的文化事业、宗教单位捐助了不少的钱。如:

出资500万元,帮助武夷山文化中心,借以发扬光大朱熹、黄榦等创立、发达的理学;出资500万元,创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借以纪念、发扬华侨爱国、爱乡的精神;出资260万元,在福建省长乐县举办“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元宵文艺晚会”;捐资700万元,帮助福建省闽侯县南通万佛寺建立森林保护工程,三度捐资近500万元,帮助万佛寺修复以及设在寺中的爱心敬老院。等等。

我和宗教没有任何缘分,但对比较宗教这门学问却有兴趣,因此在与黄如论先生的交往中,也免不了谈议佛理、佛法、佛经之间的关系。后来,我又曾陪同黄如论先生去南岳衡山烧香、拜佛,感到他在佛的面前是相当虔诚的。有一次,我还曾经有意地问过他:

“黄先生!我听说您到福建闽侯旗山寺烧香,曾经与当年以2.5利息借钱给您的某女士不期而遇。有这事吗?”

“有!”

“我听您同行的部属说,当时大家一见这位女士,有情绪地说了一句:‘放高利贷的也来了!’就拥着您走到举办佛事法场第一人的位置上。令他们不理解的是,您几乎是以命令的口气让部属让开,请这位女士过来和您一起烧香。是这样的吗?”

“是这样的!”

“您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这位女士放高利贷对与否,是她的事。在我看来,是她借给我这笔高利贷帮我度过的难关,我就应该对她满怀感激之情。另外,要知道那是在佛的面前,既不允许交恶为敌,也不允许有意作秀,只能以诚相待。”

“说句题外话,这位女士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烧香的呢?换句话说,她是带着感激之情还是忏悔之意向佛烧香的呢?”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把话说白了吧!她是感激佛保佑她放高利贷赚了钱,还是向佛忏悔自己赚了黑心钱,请佛宽恕她呢?”

黄如论先生听后没有立即回答我的问题,沉吟片时,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个人认为,虔诚的佛心也好,顽强的意志力也罢,必须经过人生无数次的‘锻打’,才能拥有一颗‘金刚’般的无悔之心,才能达到八风不动的圆满境界。”

由此可知,黄如论先生与佛结缘、修身养性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了。

在几千年滚滚逝去的历史长河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大致相同的浪花。例如,那些荣登九五至尊的帝王,还有富可敌国的商贾,大多数是从穷困的乡村走向官场、走向商场的。但是,这些从村夫到荣登大位的帝王一旦衣锦还乡,大体上就像是当年刘邦那样高声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而那些富可敌国的商贾回乡,基本上是为了光宗耀祖,修建所谓的王家大院、孟家大院等等。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出了个皇帝朱元璋的凤阳县,老百姓依然是唱着《凤阳花鼓》四处乞讨,八方流浪,转眼又过去六百多年!

但是,黄如论先生本着“慈生我心”的观念,不仅没有在生养自己的故乡盖一间茅屋草舍,相反对有养育之恩的连江人民,以及曾经帮他起步的罗源人民却从未忘怀。我去罗源、连江深入生活的时候,听到很多关于黄如论先生不忘旧情的故事,使我久久挥之不去。后来,我见到了黄如论先生谈议往事的文稿,令我感动不已。为了再现黄如论先生的情操和胸襟,5见摘抄几段以替代拙笔:

“我的人生起步之初在罗源那段时间非常困难,得到过几位知心朋友的帮助,至今我还是很感谢他们。那年,我邀请央视‘同一首歌’栏目组,以及一些国家级的表演艺术家到罗源演出,我特意为他们留了几张最好的座位票,并借用罗源县委常委会议室请他们过来座谈,请他们一起吃饭。我对他们说:‘当年多亏你们的帮助,才有我今天的成长,当时我走的每一步路,都离不开你们的支持。如今我事业有成,为报答大家,特意宴请大家,另外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一个红包,表达我深深的谢意。’我这些知心朋友中百分之八十都退休了他们都禁不住感叹道:‘我们当年帮黄如论值得!’”

“在家乡连江,我把我父母亲所有的兄弟姐妹,以及我祖母的亲戚,全部诚恳地邀请过来,办了三桌酒席款待他们。这其中有三个并不是我的亲戚,我也请来同场感谢他们。为什么呢?因为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我年少无知,经常帮镇里写大字报,有的时候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家。我叔叔一个师兄弟的妻子对我很好,说:‘都这么晚了,一定肚子饿了,我煮碗面给你吃。’在我肚子饿时到她家吃了几次。每次我都牢记在心。还有我同族的堂姐,也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一看到我,便会跟我打招呼:‘弟弟啊,到姐姐这边吃些东西。’此外,我母亲是个童养媳,八岁时由我祖母养大,她的身体一向不好,长期卧床不起,也晒不着太阳,还患上了神经衰弱和传染性肝炎。当时我家里穷,没有钱给她治病。有一位好心的和尚告诉我:‘你母亲的病,不用请医生,吃白茅根就会好。’我听了他的话,买了好多白茅根。通过吃白茅根,母亲的身体果真一天天好起来。在我母亲患病期间,我在外地工作,有一位我母亲的老乡,经常来看护她。因为肝炎会传染,当时别人都不敢上门,可她一如既往地照顾我母亲的饮食起居。就是这三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所以我也把他们当亲戚,不仅把他们请来当面道谢,还给他们每人包了一万元的红包,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多年之后,黄如论先生和我谈起这段往事,依然是非常动情地说了这段话:

“我经常告诫金源集团的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树立这种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精神,以此培养和教育我们的员工,来团结我们的同仁,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取得更好的胜利。”

虽说黄如论先生这几句话讲得平淡,在我看来却是字字重千斤。不知何故,我禁不住地又想起了黄如论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鱼融于水,爱大于恨,一定要有报恩的心”

香山,位于北京西郊,地势险峻,苍翠连绵,近900年以来,以公园著称于世。

香山公园,占地180公顷,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景区内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其实海拔只有557米。

据史记载,香山公园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距今还不到900年的历史。从此开始,历代封建王朝——尤其是定都北京的元、明、清三大王朝的天之骄子,以及会享受的皇亲国戚就在香山营建离宫别墅,每逢夏秋时节,皇帝都要到此狩猎纳凉。因此,香山寺曾为京西寺庙之首。待到清朝乾隆十年,喜欢吹墟盛世的乾隆爷屡屡下旨大兴土木,相继建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并赐名香山一处名胜为静宜园。仔细算来,在京西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中,香山公园就占了一山——香山,一园——静宜园。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亭台楼阁似星辰散布在山林之间。其中,最负盛名的有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有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寺院“碧云寺”;有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的“五百罗汉”;有迎接六世班禅的行宫“宗镜大昭之庙”;有颇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见心斋”等等,真可谓是不胜枚举!

但是,这座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皇家园林,却分别于咸丰十年、光绪二十六年先后两次被八国联军焚毁,既留下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枪杀中国人的斑斑血迹,也让后人看到了清王朝的腐败和无能!

香山公园树木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90%。据公园宣称,“仅古树名木就有5800多株,占北京城区的四分之一,是北京负氧离子最高的地区之一。具有独特的‘山川、名泉、古树、红叶’丰富的园林内涵,是避暑的胜地,天然的氧吧”。或许是香山公园有着数不清的天赐美景吧,新的世纪——21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香山及其周围的地区便成了房地产商角逐的“战场”。据当时的媒体宣称:13家有实力的房地产商蜂拥而至香山,打着开发高档酒店、别墅、住宅等旗号,疯狂地占山圈地。黄如论先生旗下的“世纪金源集团”也在其中。

据后续媒体追踪报道,前来香山打擂台的13家房地产商,绝大多数是没有太大实力的。他们按照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先通过某些所谓的内部关系,搞到一个意向性的土地批件,然后就通过媒体热炒地皮,一倒手先赚它一笔,接着,得到所谓第二手地皮的人如法炮制,或转手赚钱,或寻找有实力的房地产商合作建房,希冀赚更多的钱。因此,这些声称已经手握香山地皮批件的商人,天天在媒体上登广告、写文章,就是不见有哪一家房地产商进驻香山,安营扎寨,玩一把真格的。事后,香山开发现象成了业内的一句笑谈。对此,我也曾说过一句笑话:

“这是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开发事例,只打雷,不下雨!”

但是,黄如论先生根据商战的规律——不要过早亮出底牌行事。首先,他清楚香山在北京的特殊地理位置,绝不会允许“争相在香山盖酒店、盖别墅,破坏香山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其次,他指示部属要默默做事,“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把该办的法律手续都办完了。我们国家也是依法治国的,办好的手续,谁也不能把它停下来”。与此同时,他通过各种渠道准确地了解到,先期在报纸上宣传得很厉害的那些房地产商,“有的一个手续还没有办,有的只办了一半,只要政府出面一检查,那不是全都完了?”结果,不出黄如论先生所料,“国家为了保持香山的原貌不受侵扰,开始大的整顿其他12家公司因手续都不完全,被政府责令停工或取消项目,哪家企业也动不了,一个个都束手无策。”结果,“在北京市政府的专项突击检査中,只有‘世纪金源集团’一家是经得起审查的项目”。对此,黄如论先生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商战中一定要胸有全局,同时还要讲究策略。只有把我们自己都武装好了,什么都清楚了,再亮底牌也不迟,到那时我们已经是铜墙铁壁,谁也不能攻破我们了!”

黄如论先生讲的香山这个项目,就是“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黄如论先生为什么想在香山建一座酒店、且又看中这块地皮呢?他认为酒店位于北京三山五园之首、景色绝佳的香山东南麓,回首眺望“鬼见愁”,绿树掩映绵延起伏的香山,暮霭霞光浓抹覆盖在大山身上的植被,婉如一幅变化无穷的油画,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神往;转身俯视未来的酒店依山傍水,到处都是片片桃林,地处两山环抱,腹地广阔,举目眺望正前方,恰好与对面的玉泉山遥相呼应。更为奇妙的是,在两山之间——未来“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的背后有一条山涧,顺山势俯冲而下,象征着香山蕴含的天地之正气锐不可当。用文人的话说:这里一年四季溪水潺潺,春、夏、秋三季鸟语花香。因此,在熟读《易经》、相信风水学的黄如论先生的心目中,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事后,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对这块‘风水宝地’情有独钟,这里因山势而变,因水时而变,承传《周易》《理学》传统文化之精华,既有人气,又有财源,是最适合建酒店的地方。”

“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地上有3层建筑,共有222间宽敞、舒适的豪华客房,间间窗含香山独有的如黛秀色,10幢单体别墅高低错落,掩映在山石绿树间,造成若即若离,有如一个个有灵性的流动的音符,似在默默地吟诵“陶令不知何处去?”凌空鸟瞰,别具一格的屋顶花园与1200平方米的人工湖泊相映成趣,顾盼传神;拾级而下,负一层以休闲健身的娱乐区、商务会议区和风格独特的餐厅组成,设备齐全,给人一种身心愉悦、流连忘返的感觉。

随着“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的落成,我即搬进酒店写作大型电视连续剧《邓小平》。空闲之时,我信步闲庭,用心地观察这座酒店的风格,也思考了它独有的设计理念。因此,我曾向黄如论先生请教:

“黄先生!您是如何设计这座酒店的呢?”

首先,黄如论先生把右手拿着的香烟轻轻地点了点,然后有些得意地说了这段话:

“我投资兴建这座‘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就是想来这里试一试,先是从不同的方位审视这块‘风水宝地’,十多次来回看时都坐在这条小溪旁边的石头上,抽了六包香烟,用心思考,反复琢磨,最后就完成了这座集会议、商务、度假、旅游、休闲、养生为一体的五星级酒店的设计方案。”

“这座商旅酒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一是选址,独具慧眼,方才我扼要地讲了;再是我刻意地打造得天独厚的唯美之境。”

“请说得明了些好吗?”

“好!我按照自己的风水观,在整座酒店的园林设计上可谓独具匠心。酒店原先地块是一片桃林,两山环抱,腹地广阔,眺望前方正好与对面的玉泉山遥相呼应,两山之间有一条山涧,顺山脉而下,溪水潺潺,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堪称一块‘风水宝地’。考虑到这块绝佳的地理位置,我承传周易理学传统文化精华,在主庭院设置了‘中庭热带雨林’等精巧景观,让自然阳光,轻灵雨露与室内设计相结合;因水流而变,设计了小桥流水穿越别墅,汇集于酒店大堂前人工湖,形成湖光山色,静中有动的风光美景;因地势而变,设计有九栋别墅,整个酒店掩隐于林壑之间,错落有致,开合有度,再加上建筑外墙以天然本色的文化石装饰,上顶镶有琉璃瓦,更与外界环境完美融合。这些独具的特色,不仅使酒店‘春花夏虫秋叶冬雪,四季相宜皆人画’,而且还做到了古典文化与现代设计最完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