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日野原重明健康系列-创造生命
14636400000013

第13章 怎样迎接死亡

世上没有长生不老的人,这是不容争议的事实。在这个不存例外的法则下,人一步步成长,最终走向死亡。

日本古代传统思想认为,当人死期临近之时,死神将前来迎接。在死神引导下渡过三途川(冥河之意,佛教中的三途为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将去往另一世界。这是典型的东方人接受死亡时的心境。

然而,接受归接受,即使是老年人,自己预测的死期也往往比实际死期日程推后。在大多场合,死亡总是不期而至。提前为自己的死做准备的人少之又少,相当高龄的人也不例外。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想起《圣经》中的一段话:

“你们要谨慎,警醒祈祷,因为你们不晓得那日期几时来到。”(《新约·马可福音》十三章三十三节)

即使那些曾接受“警醒等待主降临”教诲的基督教信徒们,也很少有人能做到“警醒等待死亡”。耶稣最欣赏的弟子彼得也不例外——恩师处于最紧要关头时他却在打盹。(《新约 ? 马可福音》十四章三十七至三十八节)

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在于,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知死亡,这称得上是人类的“特权”。

人固有一死。如此说来,此时此刻最重要的课题想必是德国哲学家海德加(1889~1976)教诲的“怎样迎接死亡”。

试问,我们“当初的生活准则是什么?这些年是怎么活过来的?今后的生活准则又是什么?”你会发现,“怎样迎接死亡”取决于人生最后阶段采用“怎样的生活准则”。

需要有心理准备的是,死亡前病情骤变、意识混沌、指导力丧失等意想不到的事情也时常发生。这种时候,人无法通过大脑皮层进行思考的日子将提前到来。不要天真地以为这种事情绝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为防备万一,从现在开始就应慎重考虑这些问题。

同时,我们用什么来评价生命的价值呢?

不要用年龄长短评价,不要用平生获得的金钱、地位评价,而要用支撑生命的价值观来评价生命的价值。

难道单纯为了长寿,其他事情就可以不管不顾了吗?我想明确的是,比起生命的长度、生命的深度,生命质量对人类更加重要。

如果单纯说某某人很长寿,不能否认这是件好事情,但仅此而已。

有的人生涯虽然短暂,却能活出生命的深度。

《圣经》中说,“甘为朋友舍弃生命的人,他所拥有的爱至高无上。”

现实生活中是怎样一种状况呢?想想我们怎样度过了自己的人生,为他人着想的人生?为自己着想的人生?两者兼有的人生?

当年老病重,开始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如果敢对自己说“我已竭尽全力,我真诚地度过了一生”,那么这个人离开世间时内心一定在微笑。

在阿富汗艾哈农的贝多利亚王朝(公元前250年左右建立的国家,前后持续百余年)都城遗址中曾发现过一篇当时的碑文,上面这样写道:

孩提时学会良好节制

青年时学会控制感情

中年时学会正义

老年时学会成为好的建言者

然后无悔地死去

为纪念这座城市的缔造者——希腊人几内阿斯,当时的人们建造了发现石碑的这座神庙。石碑上的文字来自希腊特洛伊太阳神殿处遗留的希腊人道德戒律一百五十章的最后五行。

老年人不仅需要精雕细琢自身,同时,不是为去多管闲事,但还应学习如何成为后辈乃至社会的“好的建言者”“好参谋”。能够做到这一点,日后他将无悔地离开人世。

所谓建言,完全没有讲大道理的意思。

奥斯勒博士衷心景仰的医师兼作家托马斯·布朗(1778~1820)有句名言——“沉默是金”。有时这样也未尝不可。但不是无知的沉默,而是智慧的沉默。

对家庭、对周围的人、对社会而言,老年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静默的建言。我祈祷自己成为这样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