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v
没有赢得中国市场,怎么能算走向世界?中国市场相当复杂,Facebook正在研究中国,从而确保以正确的战略进入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背景:
当Facebook在美国大学校园里蔓延开来之后,是否进入高中市场成为摆在其面前的一个问题。在当时,美国有1100万大学生,而高中生的数量达到了1600万。显然,如果成功地占领这块市场,Facebook的用户将至少增加一倍。而此时此刻,另一个社交网站Myspace正在高中校园里迅速扩张。
扎克伯格和合伙人莫斯科维茨认为,只要是市场,就不能放过。但公司里另两个年纪较大的投资者——布雷耶和科勒对此持反对意见。
他们认为,Facebook已经与大学生绑在了一起,而出于彼此之间的排斥心理,他们是不愿意看到高中生加入这个行列的。所以高中市场应该单独运营,如果需要,名字也可以改一下。此时,扎克伯格才发现,FacebookHigh。com的网址已经被另一个投机者抢先持有。在接下来的谈判中,由于对方的要价过高,工作根本无法展开。
为了打开自己的高中市场,Facebook的法律顾问特意到高中学校进行了一项活动,试图劝说校方允许公司向学生发放安全的电子邮件地址。但由于大多数学校对此并不认可,这项活动收效甚微。
于是,Facebook只好创立自有的国家高中学校电子邮件服务。在此前,Facebook为大学生发放的后缀为。edu的电子邮件地址保证了用户的真实性。而此时,为了确认高中生用户的身份,实名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反复研究,扎克伯格提出一个折中方案。
在这个方案中,他鼓励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邀请他们正在读高中的朋友加入Facebook。而Facebook仅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用户的在线好友担保其身份的真实可靠。通过这个方案,Facebook得以鉴定新用户的真实身份。
随着新一批高中用户的加入,他们又会把自己的高中朋友邀请进来。当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加入进来,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高中版的Facebook了。
开始时,这个面向高中的“Facebook”网站是独立运营的。尽管中学生可以自由地登录Facebook,但他们无法看到大学生用户的个人空间。最初,高中生的用户增长非常缓慢。然而到2005年10月,这种情况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这个月里,每天加入Facebook的高中生达到了数千人。如此惊人的速度,令Facebook的领导层兴奋不已。
显然,此时的Facebook已经不再是一个专属于“大学生”的网站。于是,扎克伯格决定把两项业务合而为一。而此时,布雷耶和科勒又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担心大学生会不甘与高中生为伍,从而离开这个网站。
但扎克伯格决心已定。2006年2月,Facebook开始废弃年龄差异化的限制,所有用户可以自由地建立友谊。
与Facebook领导层的激动与紧张相比,用户的反应相对平和得多。注意到这种情况的大学生们大都顺利地接受了这种改变,因为他们可以与更多的人交流并成为朋友了。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在上面发牢骚:“你还只是个高中小屁孩,竟敢加我为好友?快滚开吧!”
但一切都在扎克伯格的掌控之中,通过开展更大规模的交流,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仅两个月,Facebook的高中用户就突破了100万!
时光流转,到2010年8月,Facebook在全球的活跃用户达到了6亿。同年10月,扎克伯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多年来Facebook一直没有拓展国际市场的战略。每个月,Facebook都在一个看似随意的国家推出。虽然没有明确的模式,但却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当然,在一些国家Facebook并没有成功,或者说还没有看到成功的迹象,这些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
在扎克伯格看来,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价值观,这是Facebook一直予以尊重的。当谈及中国市场时,他还表示,自己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中国文化,包括每天学习中文,目的就是要了解中国的价值观。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超过5亿。显然,这块市场实在太大、太诱人了。而如何在中国获得成功,也许正是Facebook渴望实现的下一个目标。
点评:
商场如战场,每时每刻都在为攻城略地进行无情厮杀,此间容不得半点犹豫退缩。因为只有赢得更多的市场,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反之,则可能连生存的机会都不复存在。
扎克伯格以大学校园起家,但并不囿于此。通过不断地开拓市场,他逐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当面对一个新的市场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放弃,而是努力去寻找解决之道。
在Facebook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扎克伯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虽屡遭险境,但总能化险为夷,有如神助。事实上,世间从来都不存在上帝和神。引导扎克伯格走向成功之巅的,唯有强烈的自信和不懈的进取,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