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24

第24章 让世界更开放

扎克伯格v

一个更加开放、更加互相关联的世界将有助于创造更强大的经济,有更多真正的企业创造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人们分享得越多,他们就越能从他们信任的人那里得到更多有关他们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意见,这就使得发现最好的产品以及提升生活的质量和效率变得更加容易。

背景:

2004年2月,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的宿舍里创建了Facebook社交网络服务网站。这个网站大大拓展了学生们的交流空间,随即Facebook风靡整个哈佛校园。

这是扎克伯格向社交网络迈出的第一步。然而,毕竟一所大学的人数是有限的,只有源源不断地为Facebook注入新的用户,它才可能不断地壮大。

于是,Facebook开始扩张。事实上,这种前进的脚步几乎是不可阻拦的。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在波士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等几乎所有的名校,Facebook迅速蔓延开来,Facebook的用户数量不断翻番。

面对此情此景,除了扎克伯格自己兴奋不已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哈佛学生在为此疯狂。他们不仅可以和本校的学生交流,而且可以和越来越多的外校学生认识、沟通。越来越广的交流,让Facebook成为众多学生的酷爱。

接下来,扎克伯格和他的创业团队从哈佛搬到了硅谷,并且开始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在此期间,扎克伯格断然拒绝了一些投资者收购Facebook的愿望。因为此时的他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把Facebook的未来和整个世界连在了一起。

关于这一点,扎克伯格2007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解释道:“不是因为钱多钱少的原因,对我与我的伙伴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创造人际公开的信息渠道,如果由媒体公司具备了公司的所有权,对我而言没有一点好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扎克伯格对于Facebook未来发展前景的雄心壮志。回首Facebook的成长,我们会发现,扎克伯格一步步把Facebook做大的过程,也正是他一步步让这个世界更加开放的过程。

在创业的前期,扎克伯格首先把目标锁定在校园市场。随着校园市场的巩固,他开始使Facebook去中心化设计,并成功地隔离不同类型的用户。比如,在Facebook上建立高中、公司等社会化的网络。而从2006年9月起,扎克伯格又进一步放开限制:任何一个用户只要输入有效的电子邮件地址和年龄,就可以加入其中。而且,用户可以任意选择加入一个或者多个网络。

此举使得Facebook的用户获得了爆发性的增长。数据显示,2006年9月,Facebook在全美网站的排名还处于第60名,而仅仅一年之后,Facebook就进入全美网站前十名之列,位居第7名。Facebook的前景由此显现,而这对目光远大的扎克伯格来说,只是刚刚起步。

2007年5月,拥有1.32亿名活跃用户的Facebook在全球范围内开放了自己的平台。通过开放自己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将网站用户和关系数据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

2010年,Facebook的用户超过了5亿。这一年,扎克伯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仍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我最关心的就是,如何让世界更加开放。”

据报道,Facebook的用户在2012年已经突破了10亿大关。单从这个数字我们就可以看出Facebook强大的影响力。显然它的这种影响力还在不断地扩张,扎克伯格正在以令人惊叹的步伐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开放。

点评:

扎克伯格说过一句话:“哪怕只是在密友和家人之间分享,就会创造出一个更加开放的文化。”显然,Facebook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这种开放的文化,又伴随着越来越多用户的加入,反过来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开放。

我们没有理由质疑扎克伯格的成功,因为他抓住了这个时代开放与分享的主题,更因为他目光如炬的决策和义无反顾的果敢。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英雄从来不问出处,关键是我们要抓住时代的脉搏,顺应世界的潮流,并精准地将理想落实到行动。

§§脸谱四:红脸的侍者

作为创业者,扎克伯格尤其关注用户的需求,而且他比别人走得更远。别人看到的是主题、地点、时间和冰冷的数据,而他看到的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需求。

但扎克伯格绝不盲目地跟从用户的需求。事实上,他从不被用户的单个意见所左右,而是从现实与心理的深层超前一步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才是最懂用户需求、最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人。这也是Facebook能够冲破用户质疑而愈变愈强的根本原因。

在京剧脸谱里,红脸常用来寓意“赤胆忠心”。自始至终,扎克伯格都心甘情愿地扮演着“侍者”的角色,低眉顺目、毫无怨言。因此,用“红脸的侍者”这张脸谱来寓意扎克伯格对用户的忠诚与热忱是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