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27

第27章 为网络注入社交的基因

扎克伯格v

人,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关心最多的信息都存在于脑子之中,Facebook就好像用一根电路,把我们的脑子和计算机连接起来。

背景:

作为当今搜索领域的霸主,Google的目标是“组织全球的信息,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使用信息”。作为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这两位工程师的理想,是通过持续不断地改进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完成所有与搜索有关的事情。

而扎克伯格则不同。他熟谙心理学,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对互联网所产生的影响。扎克伯格极力构架一个基于现实关系的“社交图表”。这个图表以个人为节点,以关系为路径,由此构成一个无限扩展的社交网络。据统计,在全球每13个人中就有1个人拥有Facebook的账户,而每2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拥有Facebook账户。如此普遍的应用,使Facebook具备了一种神奇的效应,任何一个在现实中的小人物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爆红。一位互联网专家甚至表示:“在网络上成名只需要15分钟。”

自成立之初,扎克伯格就始终致力于把Facebook打造成一流的社交平台。为此,他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交的点和路径,并最大程度保证其真实性。

2005年,Facebook推出了一种新的图片标记方式。在上传图片时,用户只要标注一下自己的关联人物中谁可以看到这个图片,然后系统就会向所有被标注的人主动分享这些图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85%的用户至少在1张图片上被标记了1次。当年10月,Facebook的图片功能成为了互联网上最热门的图片网址。

这次成功让扎克伯格看到了基于关系传播的无限潜力。受此启发,他接下来把关系传播这一模式悄然运用于广告的推广之中。

在以往,人们总是对广告怀有本能的戒备之心。但如果这个广告是来自于朋友的推荐,那么这种抵触就会少许多。正如一位专业人士所言:“与那些说得天花乱坠的宣传相比,人们更想知道自己的朋友们是怎么想的。”

一些大型的购物网站开始允许购物者把自己网站的内容链接到其Facebook账户。如此,购物者的主页上就可以显示出他们喜欢的商品品牌。通过好友的推荐,他们很快就可以锁定自己要买的目标。

显然,这样做比单纯从网站上搜索对用户来说更可靠。而对于购物网站来说,通过这种方式让用户下定决心,要比看网站的排行榜更高效。这一点从专业数据可以看出来,相比一个在搜索上排名较高的结果,用户点击他们朋友喜欢的产品的意愿要高出20倍。

这种用户心理上的差异,最直接的反映就是Facebook广告收入的倍增。2010年,Facebook的广告收入是18亿美元,而仅仅一年之后的2011年,其广告收入就达到了35亿美元,几乎翻了一番!

点评:

从某种意义上说,扎克伯格更像是一位魔术师,他以世界为舞台,以Facebook为道具,在世人面前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精彩的好戏。

他以社交为切入点,让在现实中难以产生交集的人们在网上尽情地交流,以此他让Facebook成了人们寻找自我、寻找知音和同类的精神家园。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他编织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把全球数亿人统一在自己的旗下。而他坐在这张网的中央,无疑等于坐在一座巨大的金矿之上。

自始至终,扎克伯格都没有刻意地去赚钱,但财富还是源源不断地向他汇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