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33

第33章 找到最合适的人

扎克伯格v

一定要找到能够处理横向扩张架构、最厉害的工程部主管;能够跟每个人沟通产品计划、最优秀的产品部主管;以及最顶尖的业务主管。

背景:

作为Facebook在广告市场的首次试水,“灯塔”在问世两年之后不得不关闭。这让一向只懂技术、从不过问广告的扎克伯格一筹莫展。随着业务大增,Facebook资金压力逐步加大,如何尽快盈利,已经成为Facebook迫在眉睫的大事。

在“灯塔”危机事件之后,《财富》杂志曾发表了一篇《Facebook,安息吧?》的评论。文中提到:“如果有个聪明的‘成年人’在掌管一切的话,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避免。而在Facebook内部,没有一个这样的人能教‘孩子们’怎么做。”

事实上,在硅谷长期以来流行一种“家长督导”式的管理模式,即在某些由年轻人创立的企业里,由一个或者几个有丰富经验的高管来协助创业者管理企业,为其出谋划策,使企业得以在最佳状态发展壮大。

“灯塔”事件让Facebook的董事会意识到必须要请一个这样的“家长”了。因为扎克伯格只有23岁,在经营管理方面缺少经验。随着Facebook的不断扩张,扎克伯格正面对许多管理上的瓶颈。经过数周考虑,他同意了董事会的建议,开始寻找合适的人选。

在雅虎运营官森斯维吉举办的一次圣诞聚会上,扎克伯格结识了谢丽尔·桑德伯格。当时,桑德伯格任Google的全球网络销售与运营副总裁。在Google工作期间,她曾参与了搭建Google广告平台,并拥有丰富的广告经验。

据扎克伯格后来回忆:“当时我正想给Facebook找一个运营官,认识她的那一刻,我就想这个女人很适合这个职位。”他悄悄地观察着桑德伯格,她站在派对入口,向每一位客人亲切地打招呼。“桑德伯格的社交能力太强了,我可应付不了这么多人。”扎克伯格当时想。

随后,扎克伯格邀请桑德伯格小酌几杯。两人在靠近门廊的位置足足聊了半个小时,期间,桑德伯格几乎抽不出时间对前来搭讪的朋友敷衍几句。

聚会结束后,扎克伯格开始频繁与桑德伯格接触。而对于这个在硅谷小有名气的年轻人,桑德伯格也是非常欣赏。每次见面,扎克伯格都要问桑德伯格:“你什么时候过来和我们一起工作?”

显然,对于桑德伯格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选择。而在做决定之前,她不得不低调行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扎克伯格每周都要见桑德伯格一两次。有时候,两个人甚至还躲在桑德伯格家的楼梯间里密谈,好让来找桑德伯格的朋友以为她不在家。扎克伯格事后对此直言不讳:“我们的聊天一直是在秘密进行,挖墙脚的事只能如此。”

经过仔细权衡,桑德伯格终于答应加盟Facebook。2008年3月,桑德伯格出任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对于这场“联姻”,外界并不看好,有人断言这是一场“犹如地狱一般的商业联姻”。还有的人甚至嘲弄桑德伯格这位曾在世界银行、美国财政部和Google任职的精英女性,竟然要去给一个23岁的男孩做保姆。

然而,事实证明扎克伯格的眼光很正确。对于Facebook来说,桑德伯格是一名出色的“家长”。凭借其多年在大企业的管理经验,她帮助Facebook解决了一系列管理中的难题。刚一上任,桑德伯格就要求所有的团队成员必须协同起来。她决心建立一套规范有序的领导风格,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对Facebook的领导层进行了一次基础性的重组。

而桑德伯格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其帮助Facebook找到了用户、产品和广告之间的平衡点,从而为其找到了未来的利润源泉。在此后3年里,Facebook的用户数从当初的6000万飙升至6亿,广告收入更是从2008年的3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19亿美元,几乎是原来的6倍还要多。具有丰富广告经验的桑德伯格为Facebook找到了新的商业模式,教会其如何充分利用手中的用户资源,并将之转换为真正的现金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桑德伯格帮助Facebook找到了另一条腿,从而使其发展的进程进一步加速。

点评:

扎克伯格擅长技术、桑德伯格擅长广告;扎克伯格擅长规划,桑德伯格擅长管理;扎克伯格野心勃勃、桑德伯格老成持重;扎克伯格是个宅男,桑德伯格是个社交精英……两人的组合可谓优势互补、珠联璧合!

与其说是扎克伯格选择了桑德伯格,不如说是彼此选择了对方。扎克伯格曾表示:“没有了谢丽尔·桑德伯格的Facebook是不完整的。”而从另一方面来说,Facebook又何尝不是桑德伯格的福地呢?在这里,她实现了人生的又一次超越!

扎克伯格的辉煌,是与其恰当的用人策略分不开的。只有找到最恰当的人,把其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才能为我所用,为企业创造出最高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