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05

第5章 财富是一种态度

扎克伯格v

人们一般会等到自己职业生涯的末期时才回馈社会。但是,目前有这么多需要我们去做的事情,为什么要等待呢?有一代年轻人享受到了自己公司成功的果实,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可以在自己人生的早期对社会回馈,并且看到我们慈善义举所产生的影响,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背景:

2010年12月10日,在圣诞节即将来临之前,扎克伯格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计划将其大部分财产捐给慈善机构。而与他一同签署了“捐赠承诺”的还有Facebook的另一位创始人莫斯科维茨。

其实在这件事情之前,扎克伯格就已经成为了慈善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仅仅三个月前,他就宣布向新泽西州纽瓦克公立学校系统捐赠一亿美元,用于帮助那些境况不佳的学校,提高那里的教育水平。该笔捐款创下了年轻人慈善捐赠的纪录。

扎克伯格热衷于慈善事业,并非为了表现自己财富的多少,而是要与更多人分享他对于金钱、对于财富的认知和态度。

说到此,我们就不能不提起Facebook成长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那是2006年,Facebook在网上的迅速飙红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其中,就有雅虎前首席执行官特里·塞梅尔。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买下Facebook。

当时Facebook实力尚弱,相对于互联网巨头雅虎而言,显然不在一个重量级别上。即使这样,塞梅尔还是主动拨通了扎克伯格的电话。在他看来,以自己的身份,再加上不错的条件,搞定这个26岁的毛头小伙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

然而,这一次塞梅尔找错了对象。扎克伯格想都没想就结束了谈话。塞梅尔并不死心,他想也许是自己诚心不够,只要给出足够高的条件,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于是,在一个下午,塞梅尔亲自拜访了扎克伯格的住处。不巧的是,扎克伯格那天不在家,扎克伯格的女友普莉希拉为他开了门。

走进屋里,塞梅尔对房间的摆设十分惊讶。他无法相信,作为Facebook这样一家有前途的公司的CEO,扎克伯格竟然在租房子住,而且房间里的摆设是如此的简陋。他忍不住质疑:也许Facebook的繁荣只是表面现象,扎克伯格正面临一场危机,而此时出手正逢其时。

塞梅尔向普莉希拉说明了来意,对方表示这是一件大事,需要慎重考虑。塞梅尔开出了10亿美元的收购价,并答应可以私下里给扎克伯格一些股份。

10亿美元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巨额的财富。然而,面对如此诱人的条件,扎克伯格仍坚持自己的选择:“我不会卖掉我的孩子,即使我身无分文。”

这件事过后,扎克伯格和女友普莉希拉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在普莉希拉看来,扎克伯格并不健谈,但这一次他说的很多。在那个下午,扎克伯格向她谈起了Facebook创立以来所发生的诸多事情:艰难创业、成员反目、利益纠葛等。从扎克伯格的言谈中,普莉希拉听出了他对Facebook的那份感情:他把它当成了一个事业,用他的话说,当成了孩子。他珍惜并享受这个“孩子”成长的过程。

据普莉希拉回忆,经过一个下午的交谈,他们一起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在生活中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最后他们一致认为,自己更喜欢一些简单的事情,而Facebook就是他们共同的孩子。当然,再多的钱都比不上孩子重要。而太多的钱只是对生活、对快乐的困扰。

就这样,扎克伯格断然拒绝了塞梅尔的条件。事后,塞梅尔忍不住对媒体感慨:从来没有人能够禁得住10亿美元的诱惑!

点评:

假如当初扎克伯格答应塞梅尔,那么他不会经历后面的诸多磨难,当然也就不会有Facebook今日的辉煌。显然,扎克伯格完全可以选择卖掉Facebook,10亿美元足可以保证其一生衣食无忧。但他毅然选择了一条创业的不归路。这源于他对理想的执着,对金钱的淡泊。

回首扎克伯格创业历程一路走来的风雨坎坷,以及今天他对于慈善事业的古道热肠,我们不难看出扎克伯格对财富保持着始终如一的态度:相对于亿万财富,内心的快乐和朴实无华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今天许多为了财富不择手段的人来说,年轻的扎克伯格也许会带给大家不少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