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41

第41章 底线,意味着不能触碰

扎克伯格v

Facebook存在的意义,是让世界更加开放和紧密相连,并非仅仅是开办一家公司……我们不会一醒来就想着赚钱。

背景:

从建立之初,扎克伯格就确立了一个清晰的理念:Facebook应该为了利益之外的追求而存在,即改变世界,使其更加开放、共享和透明。这既是Facebook的终身使命,又是其贯穿始终的行动纲领。

这一纲领在扎克伯格的用人策略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Facebook有许多人能力很高,但最终还是被清理出去,就与其触犯了这条纲领不无关系。

在Facebook曾有一名产品副总裁,工作能力很强,但在入职仅4个月后就被辞退。据内部人士透露,他与扎克伯格在许多问题上都有冲突。这对Facebook而言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作为Facebook的领导者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扎克伯格在工作中是非常乐于看到下属提出不同意见的。但令扎克伯格不能接受的是,这位副总裁竟然试图利用Facebook创造更多的收入。在扎克伯格看来,这种想法比卖掉Facebook更为凶险,早晚会把公司引上不归之路。因此,他毅然辞退了这个人,在他看来,这种人必须离开。

在Facebook,因为触动这条底线被清退的人不在少数。其中职位最高也最典型的人,莫过于扎克伯格的合伙人爱德华多·萨维林了。

在Facebook的发展历史中,萨维林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最早为Facebook投资,提供了首笔营运资金,并开启了Facebook最早期的广告收入。然而,从本质上萨维林是一名商人。他从一开始就把Facebook当作生意来做。他始终致力于把Facebook商业化运作,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多地追求短期利益,就必然蒙蔽其对Facebook长远价值的判断。

萨维林只是将Facebook视为刊登广告赚钱的工具,如此商业化运作毫无新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Facebook的发展壮大。

所有这些都导致了扎克伯格对其越来越不能容忍。有一次,未经扎克伯格同意,萨维林就将自己的另一门业务直接链接到Facebook做推广,这让扎克伯格十分反感。

随着两人在发展战略上的分歧越来越大,萨维林竟以30%的股份阻止公司业务继续发展下去,甚至还擅自冻结了公司账户。

一段时间,扎克伯格不得不动用自己的储蓄支付房租和购买服务器。这更加坚定了扎克伯格驱逐萨维林的决心。

当Facebook成功地获得了Accel Partner公司1270万美元的投资后,扎克伯格开始行动。在肖恩·帕克的巧妙设计下,扎克伯格对公司的资本进行了重组,此举使萨维林的股权被极大地稀释。而此时的萨维林对扎克伯格并无太多戒备,或者说并没有把其放在心上。他甚至没有把资产重组的文件看完,就签下字。之前,萨维林占据34.4%的股份,而此后他的股份仅仅不足5%。

得知真相后,萨维林开始全力反击。他停止了所有关于Facebook的工作。扎克伯格趁机关闭了他的电子信箱,并要求其他的合作伙伴不再与其进行业务往来。尽管后来萨维林将扎克伯格告上了法庭,但这已经丝毫不能挽回他被踢出Facebook的局面了。

点评:

扎克伯格清退萨维林时的做法的确有些决绝,不过其行动之果断却展露无遗。当断则断,这本就是商场行动的铁则。

清退萨维林也许会让很多人觉得扎克伯格有“过河拆桥”之嫌,但扎克伯格并不为此所动,一切按自己的判断标准行事——无论是谁,只要触碰到了公司的底线,那么就一定会被清退。不管以前对自己有多大帮助,对公司做过多大贡献,纲纪面前,概莫能外。

人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创业犹如行军打仗,制度纲领就是公司的底线,任何人都不得擅自逾越。否则的话,公司就很难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更何谈攻城略地、雄霸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