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06

第6章 保持一份天真与率性

扎克伯格v

最初,我不知道这个网站会有多成功。那会儿,我整天想的其实是:等我有了新的点子去实践,我一定要把这个网站给丢弃了。真庆幸自己当时并没这么干。

背景:

2005年10月26日,扎克伯格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发表了一场公开演讲。回忆刚创立的Facebook,他表示:“最初,我不知道这个网站会有多成功。那会儿,我整天想的其实是:等我有了新的点子去实践,我一定要把这个网站给丢弃了。真庆幸自己当时并没这么干。”

这些言行,今天看来可能有些好笑。但透过这个,我们不难发现,在创立Facebook时,他并不知道它会有怎样的前景。事实上,它只是他当年在应用上的众多尝试之一。

伴随着Facebook惊人的成长,扎克伯格开始显现出其巨大的野心。他竟然把自己的目标定为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互联网世界,并成为霸主。

这一想法在旁人看来实在有些天真,即使他的合伙人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且不说当时的Facebook在实力上与其他公司根本不在同一重量级上,就是在Facebook之前,已经有了Google以及其他搜索引擎,他们已经做得非常出色,要想超越他们,谈何容易?

但扎克伯格却自有一番理论:“我们想要知道的很多信息都是储存在头脑中的,这是没办法搜索的。”

2007年,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将成为一个“平台”,让外部开发者也可以应用它的内部网站。这一招很厉害。譬如:作为“农场”和“黑帮战争”的开发者,社交游戏商Zynga公司在此后的一年里收入陡增。而其玩家绝大部分都来自Facebook。

2008年,扎克伯格推出Facebook Connect,这样用户就可以使用他们的Facebook账号登陆其他网站、网络游戏以及移动设备,这就像拥有一本数字护照一样。再后来,Facebook推出Open Graph(开放图表)。这样一来,看着CNN网络新闻的用户,同时就知道他们的Facebook好友在看什么,在分享什么,喜欢什么。

在扎克伯格的头脑中,他要把Facebook打造成一个几乎能在所有电子设备下运营的平台。为此,他需要人们把越来越多的个人资料提供给Facebook。

为了加快这个进程,扎克伯格忍不住又暴露出孩子般的调皮。2009年12月,Facebook悄然更改了它的隐私保护政策。用户在使用时,如果不是打起十万分精神,警惕它的层层设置,那么自己的绝大多数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照片、好友列表——都会默认为对外公开。

此事后来被人们发现,并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和“网络隐私信息中心”谴责它不合理。许多用户抗议Facebook违反了行规。而在扎克伯格看来,网络世界的潮流必然走向公开化、透明化,他在公开场合上表示:“所谓隐私,是一个随社会进步而变迁的概念。”

尽管后来扎克伯格发布了简化版的个人信息录入模板。但他在采访中表示:有相当一部分人现在抓住隐私权不放,不过是盼望他在决策上出什么岔子,借题发挥而已。“我知道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会拿这个说事儿,但我们相信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

而当人们问及他如何衡量自己的一些言行时,扎克伯格对此好像并不在意:“我不会过多地想这些问题,我知道人们为何需要这些对话,为何要问这样的问题。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想它的。”

点评:

多年来,许多人都把扎克伯格定义为一个“大男孩”。他年轻、傲气,同时又不乏天真与率性。所有这些加在一起,给扎克伯格带来了两个结果。

一方面,他总是在许多事情上处理不当,让人们难以相信他能够在这个商业利益主导的社会里存活,并走得更远。另一方面,他总能超越一般人的思维,从而天马行空,制订出非凡的战略。

成熟与老练固然可以帮助我们稳健前行,但在变幻莫测的商业游戏里,保留几分天真与率性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有时候,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思维,找到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