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v
泰尔总是拼命寻找机会去颠覆传统智慧……他一直要求我们专注于用户增长,认为扩张是公司最重要的事情,这是对Facebook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点。
背景:
2004年9月,在肖恩的奔走下,风险投资家彼得·泰尔向Facebook注入50万美元,获得公司10%的股份。再加上其他几个投资人的投入,Facebook首轮融资共达到60万美元,这使得扎克伯格决定留在硅谷继续创业。
但凡融资,都是双向选择的。投资方考虑项目和团队,看重的是资本回报的多少与快慢。而融资方除了资金,还要考虑得更多一些。
Facebook就是如此。其首轮融资来得并不是外界所看到的那么容易。而其中最大的难点并非对公司价值的评估,而是要找到一个理想的投资人。在扎克伯格看来,一个理想的投资者必须满足几个条件:目光长远;不因短期利益对经营施加压力;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不过多地干涉公司运营等。
事实上,当时愿意向Facebook投资的还有许多家,其中不乏出价更高者。但扎克伯格最终还是选择了泰尔,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不仅高度认同自己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而且愿意提供更多的建议。
作为一个成熟的风险投资家,彼得·泰尔对社交网站格外看好。因为看好这个“潜在机遇的领域”,他在之前就已经投资了商务社交网站Linkedln和交友网站Friendster。凭借其对社交网站的深刻了解,泰尔在第一时间就发现了Facebook的巨大潜力。
当时,扎克伯格面临一场尴尬。由于萨瓦林冻结了公司账户,Facebook急需资金购买服务器以支撑其向全美大学的扩张。在这种情况下,泰尔提出愿意借款给Facebook以帮助其走出困境。
这绝非乘机抄底。事实上,当时的社交网站在经过最初的一阵热潮之后,人们普遍质疑其前途。因为在当时没有一家社交网站的盈利模式是令人信服的,外部环境的不乐观,使得资本市场大多持观望态度。再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当时的Facebook顶多只能算一个有闪光点的项目,而类似的项目在硅谷多如牛毛。因此,正如彼得·泰尔所言:“当时500万美元是非常合理的估价。”
由于好友肖恩的经历,扎克伯格一向对投资者心怀戒备,彼得·泰尔的雪中送炭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其疑虑。而作为投资者,彼得·泰尔也认为创始人应该保有控制权。在他看来,这样对初创的企业大有好处,而只有企业发展得更好,投资方的利益才更有保障。对扎克伯格来说,这一理念同样正中下怀。
由于对公司的经营和战略高度认同,接下来的股权架构也就因此而得以顺利进行。彼得·泰尔获得了一个董事席位。在此后的历次融资中,他一直是扎克伯格坚定的支持者。不仅如此,他还坚定地支持并强化了扎克伯格对Facebook的控制,以使公司始终沿着最初设计的方向稳健前行。
毫不夸张地说,Facebook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辉煌,彼得·泰尔功不可没。
点评:
为了在投资额和股权比例上实现双赢,创业者总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公司的估值。这固然无可厚非,但并非最重要的。
所谓“志同道合”,选择志趣相投、理念相合的投资人才是融资的重中之重。在Facebook的首轮融资中,彼得·泰尔不仅用投资解决了公司财务上的燃眉之急,而且他还愿意遵循公司的既定战略,并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指导建议。因此,选择一个理想的投资人远比巨额的投资更重要。
此外,融资的时机和额度也是创业者需要恰当把握的。数十万美元对于2004年的Facebook来说已经足够,毕竟它只需要购买服务器而已,再多无益。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需要融资远比盲目追求高额投资更明智。如果为了更多的资金,而引入了另有所图的投资方,那么公司的前途就不堪设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