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07

第7章 坚持自己的判断

扎克伯格v

我不能保证我们会成功,只是觉得如果不这么做,我们最终会失败。

背景:

2007年,扎克伯格决定免费开放Facebook平台,将其打造成一个可以运行各种程序的软件平台。这个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了几乎所有股东的反对。大家普遍认为,这种做法无疑是将Facebook最核心的机密透露给自己的竞争对手,而这简直是一种自掘坟墓的行为,是在拿股东的利益当陪葬。这种行为,将意味着所有的合伙人都只是在无限度的投入,却不能获得任何收益。

在扎克伯格看来,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一定会有财富。但是当前Facebook正处在创业初期,实力尚弱,根本无力与大网站相抗衡。如果此时就收取费用,必然会将众多的用户推向竞争对手。但如果不收费用,让用户随心所欲,在Facebook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诱惑。尤其是对于一些软件开发者来说,只要能吸引他们、留住他们,一旦他们开发出自己的新软件,就会对这个平台产生依恋,从而长期驻留下来。与此同时,他们还会拉拢更多的开发者过来。如此不用多久,Facebook就可能形成海量的用户规模。随着用户的增加,Facebook的市场地位自然会越来越高,到时候,何愁没有钱赚?

不过,其他股东仍然坚持Facebook应该建立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独享各种利益,公开平台就会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就连扎克伯格最坚定的同盟肖恩对此也持怀疑态度,他甚至在公开场合声称:“这是公司最大的一次战略赌博,空前绝后!”

在众人的一片反对声中,扎克伯格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他毅然决然地面向全球免费开放平台。一时间,免费成了Facebook最大的亮点。大大小小的软件开发者纷至沓来。一个个全新的程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用户的增加,反过来又促成了更多更为实用的软件开发。如此循环的结果,就是Facebook紧紧地黏住了大量用户。很快,Facebook的用户就超过了5亿。

事实上,扎克伯格这种极强的判断力从学生时代就开始表现出来。

在高中三年级的时候,他和一个朋友共同编写了一个MP3智能插件。该插件可以记录用户听音乐的习惯,并以此来为用户量身订制播放列表。他俩因此同时被美国在线和微软看上,微软甚至提供了200万美元的年薪!

然而,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断然拒绝了微软的巨额年薪,选择来到哈佛大学继续深造。

选择哈佛无疑是扎克伯格人生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哈佛是一座铸造传奇的大学。在这里,先后诞生了8位美国总统和40位诺贝尔奖得主。而哈佛商学院久负盛名,培养出了微软、IBM等这些商业奇迹的创造者。对于志向远大的扎克伯格来说,只有哈佛才是最适合他的。

我们很难断言,当初的扎克伯格一定会预见自己今天的成就。恰恰相反,许多年后他甚至坦言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运营一家公司”。也正因为如此,他当初舍弃200万年薪的举动才显得弥足金贵。

事实无数次地证明:要坚持一样东西,就必须舍弃另一样东西,不会舍弃就不会得到,而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呢?

点评:

面对巨大的诱惑,扎克伯格始终从容不迫;面对众人的质疑,他也从未妥协。他在稚嫩的年龄阶段做出了老练的选择,他用清澈的眼光看穿了世事的纷争。

所有这些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清醒的认识、一种不屈的意志。为了达到心中理想,即使放弃巨额所得,即使孤军奋战、破釜沉舟,亦在所不辞。

英雄总是孤独的。因为在许多时候,他们必须突破常规,承受不被群体理解和接受的压力,甚至被视为异类。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他们又是富有的——不仅仅在于他们物质所得的丰富,更在于他们精神境界上的满足。正如扎克伯格所言:“总要有人来做这件事,”从中我们不难听出几分“英雄非我莫属”的豪迈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