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日本商业四百年
1476300000040

第40章 我们的惭愧与膜拜 (1)

一边是崛起,一边是悲鸣

从我们前面的描述中,一方面,你几乎能看到日本所有企业家都在使尽浑身解数地发展生产,造船、海运和金融业都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另一方面海外战争的掠夺也刺激了日本国内财阀的迅速崛起,1894年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国内经济,给那些产业巨子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人相信日本能取得胜利。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日本一直是中国的小兄弟,跟在老大哥屁股后边跑来跑去。虽然在悠长的历史中,日本也曾企图从中国人身上捞点便宜,但无疑都是以失败告终。

虽然经过了明治维新的锐意改革,日本的实力今非昔比,但大清朝也没闲着,洋务运动从表面上看,也让这个古老的国度走向了工业化。

军事实力常常是经济实力的晴雨表,让我们来对比一下:

先说日本,正式编制的陆军总共有7万人,分成7个师团。到了打仗的时候,日本动员的兵力加上守备军总共算起来理论上有23万,实际人数超过24万。这支队伍统一编制为国军,统一训练,士气非常高,是真正的虎狼之师。

清朝的军队分为八旗和绿营两支队伍。第一个就不用说了,基本上就是世袭了200多年的队伍,有29万人左右。绿营是汉人组成的军队,总共有54万人,驻扎在各省帮助维持治安。说起来,八旗和绿营那可是历史悠久(不是夸奖),都有200多岁了,从弓箭刀枪的冷兵器时代,一直到坚船利炮的近代,清朝的军队体制就没发生过什么变化。到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军的腐朽、落后更是表露无遗。

后来我们的大清朝决定发愤图强,各个地方权力集团的领导成立了自己的雇佣军,包括淮军、湘军等,大家都不陌生,这支队伍被称为“勇军”。满族同胞也不甘落伍,他们从八旗里面挑选了一些精英组成了著名的“练军”,配备西式武器,接受西式的训练。“勇军”和“练军”都算上有35万人,一旦开战,加上动员起来的军队能达到98万人。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海上的实力。

日清战争(甲午海战,我们从日本的角度来称呼这场战争吧)开战之前,日本有军舰28艘(约57.6万吨),水雷艇24艘(1 400吨)。等打起来之后,日本发现战舰不够用,又找了4艘商船充数。

而大清朝从1875年开始建设海军,从英、俄等国购入了大批军舰。到了日清战争之前,清朝的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个水师,军舰总数82艘,水雷艇25艘,实力优于日本。其中,北洋水师最强大,定远号、镇远号都是重达7 350吨的巨舰,而日本的主力舰松岛号不过4 278吨。但要是从速度、火力方面来看,日本占一定优势。

最重要的是,清朝海军的管理方式非常落后,这几支水师分属于不同的领导,从来没有协同作战过。除了北洋水师比较强悍以外,其他都外强中干。

其实在日清战争之前,政府本来是要大力扩张海军建设的,可惜我们的老佛爷要办大寿,修万寿山,给海军的钱就扔到颐和园去了,也为北京的旅游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再来对比一下交战双方的心态。

不仅仅是中国,世界人民其实都不看好日本,英美等国认为日本必败,政权会被颠覆。日本人自己则满怀信心,坚信不成功则成仁。在开战之前,日本的大街小巷做足了宣传工作,一首咒骂清朝的歌曲广为流传,歌词的大意是,中国虽然是礼仪之邦、孔孟之乡,但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恃强凌弱的国家(天地良心!),必须遭到惩戒。还有很多书店张贴了留着辫子、穿着草鞋、戴着有珊瑚装饰的帽子的清军被英明神武的日军追杀的海报。

再说中国,那时候几乎没人认为清朝会失败。特别是清朝自己,他们断定天朝上国消灭日本易如反掌,况且我中华帝国人多势众,就是每人吐口唾沫也能把小日本淹死在汪洋大海里。远在1892年,《纽约时报》还刊登了一则新闻称:“中国开始发生该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化。毫无疑问,这种变化在今后若干年里将对整个中国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打开保守封闭的枷锁,将中国带进人类进步历史的前沿,总之,将超越过去50年变化的总和。”这篇报道说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光绪皇帝开始学英语了!

外国人的逻辑很简单:光绪帝开始学英文,之后,中国就会大踏步地向着近代化迈进,再过几年,超英赶美都不是难事了。

他们太不了解大清朝的国情了。有趣的是,同样欢呼雀跃的还有大部分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坚信光绪皇帝的努力会让大清朝浴火重生,用强大坚硬的翅膀遮盖全世界。

很快,甲午战争证明了我们国人的可笑,而且这种可笑又一再被我们自己的肤浅所印证。

在开战之前,日本海军忧心忡忡,因为从军舰数量上来看,中国略胜一筹。但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却认为日本必胜,他的理由很简单:大清朝的军舰上有晾衣服的痕迹。管理如此松散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败我们大日本呢?

东乡平八郎的论断果然应验。1894年7月,战斗一开始,就暴露了大清朝的无能与腐败。清军先是在平壤惨败,一路狂奔后退500里,将朝鲜全境拱手送给日军。接着,清军在黄海的海战中失利,成就了东乡平八郎的胜利梦想。进入9月到11月,战火延烧到本土,82营数万清军仅3天就丢失鸭绿江防线,接着再失重镇旅顺口。1895年1月,中日海军的主力在威海卫一带决战,仅短短10余日,战事便以中方完败告终,主将丁汝昌自杀。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甲午战争造成的恶果不仅仅是清朝人精神梦想的幻灭,还有庞大的领土、金钱的损失。李鸿章代表大清朝被迫和日本人签署了《马关条约》,赔偿惊天巨款,并割让台湾。日本获赔白银2.6亿两,加上虏获的战利品和现金,合银3.5亿两,相当于日本全国年财政收入的6.4倍。

李鸿章在谈判过程中备受羞辱,回国前,他义愤填膺地说:“从此以后再也不会踏上日本的领土。”

难怪后来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不过,这笔钱对日本来说意义重大,开始的时候,日本人拿到这么多钱都快疯了,一时间不知道怎么花,赶紧召开政府高层会议,讨论如何造钱,得到的结果是:“财大气粗”的大清朝和忙着过生日的慈禧老佛爷帮助日本建立起了一个近乎完善的金本位制度。

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曾经搞过一段金本位制度,但因为金储备不足,后废止,变成银本位。此后世界形势也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确立了金本位制度,随之而来的是银价的一路大跌,这直接导致日本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发展遭到沉重打击。

甲午战争说白了就是日本为了转移国内经济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而发动的一场战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之外,日本国内的军工产业急速发展,由此带动了日本重工业与轻工业的蓬勃发展。从纺织业来看,战前日本产量为36万捆,而战后这个数字飙升到75万捆;1887年,日本公司的实际缴纳资本额为6 785万日元,而1895年,这一数字为8 7876万日元。这充分说明日本工业和商业的迅猛发展。

在战争结束之后,日本获得了大笔赔款,有了充足的资金储备,金本位制度也就随之建立起来了。这个制度的建立对日本商业有着重大意义,从那以后,日本开始和其他金本位制度的国家进行平等的贸易往来,为其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积累了原始资本。

毫无疑问,日本商业的大发展,要感谢我们的祖国——中国。

当然,清政府的慷慨解囊只是日本商业发展的外因,如果日本的政府官员和商界精英缺乏足够的智慧、圆滑的作风和坚韧的进取精神,他们依然无法获得腾飞和崛起。

我们再简单说说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特别是商业的影响。这场战斗导致了一部分精英分子重新考量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够真的救清朝于水火。比如大名鼎鼎的孙中山先生,他当时还是一名医生,在广东一带行医。甲午战争开始的时候,孙医生上书李鸿章,倡导改革。估计李大人忙于要事没来得及看,孙先生感到备受侮辱,于是乎决意放弃改良理想,走向革命。后来事发,流亡海外。

另一个人则选择了通过实业改变国运的道路,他叫张謇。这哥们儿原本是个状元,但心存事业梦想,坚信“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他坚信,与外国,特别是日本的斗争战场不仅仅在陆地和海上,还有广阔的商业领域。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张謇在上海开办大生沙厂,与三井、三菱这些日本财阀的分号展开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