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探索现实生活中千姿百态的未知事物的强烈愿望,他们对周围一切都感到陌生新鲜,兴趣盎然。珍爱孩子的好奇心,进而将其转让为学习的浓厚兴趣,是促使留守儿童自主学习的关键。
老师在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时,一定要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喜欢学习,热爱学习。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往往是和好奇心联系在一起的。
平时孩子们往往爱问“为什么”,有的老师由于不了解他们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把这些正常现象看成是捣乱、淘气,因而对留守儿童提出的问题往往采取冷淡、漫不经心、瞒哄和支吾搪塞的态度,或者不予理会。这种不恰当的做法,有损于留守儿童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要知道,儿童的智力正是在“好奇——满足——好奇”的不断循环中得到发展的。
对于好奇心旺盛的孩子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知道了从来不知道的奥秘。揭开奥秘后所体验到的愉快和满足的情感,反过来又激起新的探索兴趣。作为老师,不仅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好奇心,而且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对留守儿童提的问题,要确切、通俗易懂、有条理地给以答复,如果暂时答复不了,可以告诉他:“这个问题等弄明白以后,再告诉你。”但是切记事后一定要兑现。如果对留守儿童求知的欲望采取应付的态度,不仅会抑制留守儿童好奇心的发展,也会影响老师在留守儿童心目中的形象,对今后的教育不利。
与此同时,老师更要鼓励留守儿童自己去了解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让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读书、观察、思考,寻找正确的答案。留守儿童生长在农村,劳动生活的领域较为宽广,实践知识的经验较为丰富,也更为机会接触到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他们更容易对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或事物产生好奇心,并激起自己爱好探索的天性,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留守儿童对学习有了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成功的希望就大。只有当孩子的心中对世界充满无限的好奇和无穷的求知欲望而自发地学习时,家长和老师寄予他的良好愿望才有实现的一天。
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的同时,教孩子学会观察特别重要。
从观察中可以汲取知识。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知识和识忆知识之父。一个有观察力的孩子,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文理不通的学生。老师如果善于帮助留守儿童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他就能使留守儿童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和灵活。
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犹如阳光、空气、水分对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源泉。儿童在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越多,那么他所能理解和识记的东西就越多。
老师在教留守儿童观察时,要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并引导他们自己提出疑问。
留守儿童如果在低年级受过良好观察力的训练,就学会了区分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而尤其宝贵的是,他们能够对此抱积极的态度。老师教给孩子观察和发现,就能从他那里听到许多聪敏的、出乎意料的、“哲理性”的问题。
教给留守儿童观察周围世界各种现象的方法吧!当自然界里发生春夏秋冬阴晴圆缺的变化时,请你把孩子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的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蓄精力……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可以引起孩子充满好奇的目光,这对激发留守儿童的求知欲是十分有利的。奇妙的大自然是我们激发孩子好奇心、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