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是一种消极的心境状态。在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普遍都有一种抑郁心理。造成留守儿童产生抑郁症状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与他们处于中小学阶段,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父母外出打工感觉自己的被“遗弃”监护人的管教方式不恰当等有关。一旦孩子产生了抑郁的倾向,家长要用理解、关心与爱抚平孩子的心理创伤,让孩子拥有健康、愉快的良好心情。
13岁的陈敏是一名留守儿童是湖南某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她从小天资聪颖,被学校老师、同学视为“小神童”。她自己也非常骄傲,认为自己什么都非常棒,都比别人强。
可是,一件小事却几乎把她打垮了。
为了初三上学期的一次模拟考试,那是一所省重点高中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的一次模底考试,陈敏尽全力做好了准备,但也许因为用功过度,她患了重感冒,连续发了几天高烧。
“这次别考了吧!”奶奶关切地说。
陈敏一贯好强,自从她听人说她要报考的那所省重点高中今年的分数线比往年高了将近20分,而且在她们学校的招数名额又有下降,她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要考上那所重点高中,这次模拟考试一定要考好!”高烧稍一退,她就带着药片上了考场。
成绩并不坏,全校第12名,但英语只有67分。要知道,英语是她的强项,她10岁那年就与全市的优秀中学生同台竞技,夺得英语演讲比赛第一名!
这次打击对她来说太沉重了。整整一个寒假,她都郁郁寡欢,食欲不振,体重一下子减轻了12斤。又开学了,她却无心听课,不是喊头痛,就是嚷恶心,一星期倒要请两三天假,爷爷奶奶带她去医院做全身检查,却未发现任何异样。
陈敏的“病根”是在心里,她太小了,长期以来,在所处的环境中尽管不是尽善尽美,却也一直如鱼得水,一旦遭受挫折,尽管在我们看来是极小的挫折,就因为情绪的急剧低落引起了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表现出心情抑郁、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在身体方面,患者常诉说身体哪里不适,常有头痛、头晕、耳鸣、口干、心悸、胸闷等症状。在临床上,抑郁症患者最突出的表现是持久的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包括业余爱好和娱乐的兴趣明显减退,对前途悲观,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常常沉思,回忆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坏处想。自我评价下降,夸大自己的缺点。常唉声叹气,易伤感流泪,愁容满面。自认为病情严重,但不希望治好,又要求治疗。不少的留守儿童可能都会有轻生念头,但内心却又矛盾重重。在日常活动中,患者自觉没有活力,懒散乏力,精神不振、脑力迟钝、反应缓慢,对工作缺乏信心;社会交往活动减少,心境不好,烦躁、易激怒。
做家长的千万不要以为留守儿童会克服他们碰到的问题,能度过困惑时期,从中恢复过来并吸取教训或自己把它忘掉。这些问题在留守儿童心中淤积越久,越有可能导致问题,甚至以暴力或意外的方式进行。孩子遭受精神创伤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很难固定在某一个具体原因上。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父母外出打工,他们感到自己不能像一般的孩子那样天天与父母在一起,享受不到正常的娇宠和呵护也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与帮助,他们感觉自己被“遗弃”了因而内心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抑郁会使孩子远离快乐,家长一定要及早发现留守儿童产生抑郁的苗头,及早帮助留守儿童摆脱抑郁的阴影。
(1)随时了解留守儿童情况
家长要让孩子始终感到,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家长都会和他一起应付处理的,让他根本不用害怕。当孩子在家长面前表露他的苦恼时,不要表现出惊恐、生气或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听他完全讲述整个事情,尽可能更多地知道他所提供的详情。将孩子拉近身边,亲切地抚慰他,让他在心里感到父母会替代他采取某些措施,然后再去付诸行动。
如果自己的孩子经历过某件可能对他造成伤害的事,那么家长就应该估计出可能的伤害程度,下面列出的一些症状可以帮家长对创伤程度作出估计:
孩子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和焦虑感,这在以前没有明显原因不会出现。
孩子离群索居,对别人表现出明显不信任。
孩子愤怒、霸道,其程度远远超过从前。
孩子行为异常,比如抽搐、结巴或古怪。
孩子不断表现出忧郁症状,如哀伤、呆滞、暴躁、多动(有时,抑郁症孩子与成人的症状相反)。
孩子内疚和自责。
孩子经常抱怨身体不舒服,比如肚子疼、头疼,或其他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疼痛。
孩子突然对学校的家庭作业失去兴趣。
孩子的吃饭和睡觉习惯有明显变化。
孩子自虐、自毁,有事故倾向。
孩子行为“婴儿化”,表示想被视作“婴儿”。
以上所列举的11项症状中只要有一个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就应该让孩子接受专业治疗与辅导。
(2)及时对有抑郁心理的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方法有:
①认知心理疗法
即改变孩子对现实、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识,进而使压抑的情绪好转起来。
②社交适应性训练法
针对孩子人际交往功能的缺陷及应付能力的不足,制定有关对策和程序,使孩子通过模拟适应性训练,增加人际交往的信心,减轻悲伤、抑郁情绪。
(3)进行心理辅导
首先要给孩子以关心和爱护,增强孩子战胜抑郁的信心。
其次,预防孩子轻生,及时观察孩子的异常言谈和行为表现,当孩子流露出“不想活了”时,要加强安全监护。
最后,孩子如少食或拒食,应多鼓励孩子进餐,选择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易消化的食物,以促进其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