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守儿童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不但日夜忍受着远离父母的分离之痛,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父母离异的破碎家庭。在四川乐山的一次采访中,研究人员遇到了两个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一个孩子的父母离婚后,抚养孩子的妈妈迫于生计,在孩子三岁的时候远赴他乡打工挣钱,孩子留给家中外公外婆照顾;另一个孩子在三岁时父母一同外出打工,在打工的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双方感情破裂而分离,孩子交由抚养方的父母照看。
这些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和双亲家庭留守儿童相比往往容易陷入两个严重的问题:
一是经济非常困难。由于父母离异,抚养孩子的费用更多是由抚养的一方承担,会给抚养方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如果另一方不提供赡养费的话,家庭经济就会更加困难。此外,在外打工的单亲父亲或母亲自己的生活本来就很艰难,打电话给孩子和回家探望孩子的时间通常无法保证。
二是情感严重缺失。父母常年在外,亲子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本身就容易导致亲子感情的淡薄和孩子的人际交往障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而父母离异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孩子们往往不能理解父母之间存在的问题,而且由于远离父母他们更加不可能了解父母之间发生的事情。有的在外打工离婚的父母缺乏对孩子的责任心,离婚后长期不回家探望孩子。孩子容易经常产生被遗弃的孤独感而变得敏感多疑,郁郁寡欢,旁人对其家庭不幸的同情在他们看来也许会变成一种留守难以忍受的讽刺和怜悯。父母离异和远离父母是留在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心口两道难以抹去的伤。
当一对年轻的夫妇背井离乡从贫困地区来到繁华都市打工,生活环境的巨变容易改变双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也许还有更多外出务工夫妇离婚的原因值得社会去研究和探讨,但是如果当真的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选择时,作为孩子的父母,应在考虑个人幸福的时候也能顾及留守家中孩子的感受。
针对单亲家庭的子女通常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等性格弱点,教育部科学教育课题组培训有关专家说,这与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有直接关系。要让孩子有健康良好的心态,首先家长要摆正心态,避免陷入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误区之二:一味排斥对方。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误区之三: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父母离异的痛苦体验常常会危及单亲家庭孩子成年后的婚姻和家庭幸福,因为父母婚姻的不幸会令孩子容易恐惧婚姻,对他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不易和异性形成健康的亲密关系。但同时也有不少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处理得当,能够降低离婚对孩子的伤害。比如说,在分手后,不管孩子跟谁,双方都继续经常保持与孩子的联系,让孩子感到虽然父母分开了,但双方依然很爱他;在孩子面前不要随便说对方的坏话,贬损对方的形象;让留守家里的孩子有机会与其他家庭和谐的亲友夫妇交往,家中的亲人抽时间多陪孩子,给与孩子充分的关爱等等。
§§第八章 鼓励留守儿童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