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14905600000008

第8章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亲情饥 渴。”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极容易产生“亲情饥渴”问题。这是孩子人性的正常反应。但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在家,其正常的心理和情感的需要被人为地隔断,产生亲性饥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亲情饥渴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不良状况,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问题,有一些相同的或相异的表现。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在想起爸爸妈妈时,心情都会很难受,时常会偷偷哭泣。

比如河南一位8岁的小男孩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4岁时父母去北京打工,一年只回来两次。小男孩不像同龄男孩那样活泼好动,而是总喜欢十分安静地坐在一角。他的老师说:小男孩非常敏感自卑,性格很内向、不爱与人讲话。上学期寄宿在姑姑家时,他就非常羡慕表姐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每当谈起自己的爸妈时,他就很容易哭鼻子。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的一种普遍的表现。

与上面的那个小男孩的情形不同的是,有一位9岁的小女孩,虽然心里能够接受父母外出打工的事实,但只要偶尔一想起父母,她还是会忍不住躲在房间或被窝里偷偷哭上一场。有一年春节父母回家,可因为担心人多以及车费会上涨,赶在过年前就走了。小女孩因为上课,没赶上给父母送行,当她放学回来时,发现父母已经离开,她当着爷爷奶奶的面大哭了一场。小女孩说:尽管爸爸妈妈每次回来都带许多好吃的东西,但她觉得吃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妈妈能陪陪自己。据她的同学介绍说:小女孩是班长,学习成绩好,平时也很开朗,但如果学到涉及关于父母的课文或谈到这方面的话题时,她都会偷偷地抹眼泪。

事实表明:留守儿童普遍内心敏感,特别渴望从他人处(如老师或亲属)获得关心,甚至会刻意做出一些特别的事情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达到接近人的目的。例如,有的孩子上课时喜欢装病,老师过来摸摸他的额头、问上两句,他就会开心起来;有的孩子课间会故意把凳子弄翻,当大家都注意到他的表现或者表演后,他就会很得意等。这种表现,实际上是留守儿童对父母之爱的渴望,是亲情缺失的体现。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特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