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14905600000009

第9章 留守儿童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与冲突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内心世界非常隐蔽而且斗争激烈,既单纯又复杂,甚至是充满着矛盾,他们对父母外出打工想不通,对自己留守家中更不理解。

(1)对父母外出“打工”虽然理解但很不满意

农村儿童孤守家乡的直接原因是父母外出打工。那么,在父母关怀和照顾长期缺失的情况下,留守的孩子们对“打工”本身的定义和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充满矛盾和冲突。很多孩子都对“打工”持一种否定评价的态度,他们用“受别人气”、“受苦挣钱”等字眼来描述和界定“打工”,有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女生更是在作文写道:

我讨厌打工,是它抢走了我的父母,是它让我享受不到同龄人所拥有的父母之爱。打工拆散了我和父母在一起的家。我真正拥有的家,它不是远方的那个家,也不是家乡的这个家,而是一个“心”家,懂吗?一个在我和爸爸妈妈每个人心里的三口之家,一个不管分隔多远也分不开的家。

但是,在对“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的评价上,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持一种积极评价的态度。他们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过好日子”、“比别人家更富裕”、“比在家种地收入高”、“打工可以使孩子有很好的前途,让孩子上大学”、“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等。

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对“打工”本身和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持矛盾理解,首先是因为“打工”本身使留守儿童的个体利益受到损害,使他们的生活长期处于一种失去父母关爱的非正常状态;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中艰难的生存状态以及所受到的一些不平等遭遇也影响到孩子们对“打工”的认识,所以,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讨厌打工。其次是父母外出打工给家庭带来了经济上的收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家庭的教育支付能力增强。因此,从整个家庭利益的角度去评价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多数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农村留守儿童的对于父母外出打工的双重评价反映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冲突,也反映了他们个人利益和家庭整体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从个体利益上讲,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和希望父母离开自己外出打工,但是,为了家庭的整体利益,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父母的外出打工选择。

(2)对自己留守家中虽然无奈但极不情愿

对于父母来讲,子女留守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和艰难痛苦的决策过程,这个决策的作出由多方面因素决定。大体来说,留守儿童对留守原因的解释可以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一是父母职业因素:“父母没有固定的工作和居住地点,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在城市是临时工,孩子在农村读书可以节约一些开支”,“父母在城市挣上钱很不容易,又特别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二是家庭经济因素:“那边的生活和学习费用很高,我们家承担不起”,“把子女带到城市开销太大,而父母赚钱少,学费又高”。三是城市里的“借读费”因素:“城市里的消费高,父母挣钱少,又要交纳借读费”。最后是社会因素,有的孩子留在家乡的原因是要照顾老人或是“不在外面受气”,等等。

留守儿童自我认定的“留守”原因是一个开放的问题。他们对“留守”原因的认识基本一致。而这种一致性又与留守儿童父母对子女做出的留守决策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儿童留守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原因。那就是:儿童父母在城市中的职业特征、较低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以及教育政策的偏差和不合理是农村儿童留守家乡的主要决定因素。

调查发现,虽然留守孩子很不情愿地被父母留在了家乡,但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表现出被遗弃感,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对外出父母的抱怨和不满。相反,他们对打工父母的“留守决策”持积极肯定、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可以说,正是这种对父母留守决策的积极认同变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孤留”家乡的精神支柱,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巨大动力。

(3)对“留守生活”大多能忍受但留下负面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经历着家庭关爱、照顾和培养教育等方面的缺失,给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应该说,留守孩子们对这一点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父母关爱和照顾缺位对他们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从儿童对个人留守生活的态度上看,他们也不愿意过留守生活,但是,父母外出打工带给他们的并不都是痛苦的记忆和消极的影响,很多孩子都能够理性地指出留守生活带给他们的积极作用。他们能够用比较理性的观点去评价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的影响。在一次对江西萍乡某乡270位留守儿童的调查中,有32%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既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36%的儿童认为“不好的影响大”,29%的留守儿童认为是“好的影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