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做自己的心脑健康医生
15109000000048

第48章 中老年朋友择医很重要

我将“中老年朋友如何看病”这个问题摆到了桌面上,一般人,特别是对于那些极少光顾医院的年轻人来说,会感觉到很可笑。他们一定会说:“只要身上不缺钱,谁还不会看病就医?”其实不然!从我所掌握的调查材料看,老年人的“看病难”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下面我向各位谈谈身体保健和就医看病中的一些问题:

一、定时检查身体能防病

人上了年纪,不论从事何种职业,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都要得病,这是自然规律,没有人能够逃脱。但有一个问题有必要引起中老年朋友们的注意,那就是疾病被发现得早或晚与治疗效果及自身寿命的长短有很大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发现早了,疾病尚在潜伏期,人体器官尚未发生病变或病变程度较轻,身体免疫力强,容易根治;发现晚了,人体免疫力下降,器官病变程度较重,会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中老年人,为了避免此种现象的发生,起码应当做到每年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检查。重点要检查,如血压、血脂、血液黏度、血凝、动脉硬化、脑供血状况、心脏功能、有无器质性疾病等。以便做到极早发现,及早预防和治疗。

二、择医择院有讲究

中老年人怎样看病就医?这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在我心里却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那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我在多年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或轻或重的都存在有心理和神经系统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们常常形容的那种“神经过敏”,比如他们在就医看病时,亲属或他人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医护人员的一句话、一个眼神稍有不慎,都会给患者带来精神方面的压力,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因素;二是疑心大,比如某某医生能否治好我的病,那种药能治疗好这个病吗,我的病万一治不好怎么办等。并且还有一部分人不与医护人员配合,给疾病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那么,中老年人看病就医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医生的选择

中老年朋友看病时,在选择医生方面要特别注意。对于有心理及精神方面障碍的人来说,治疗疾病与心理治疗同等重要。我认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首先应当从患者的心理方面给予抚慰。心情愉悦,能够给疾病的痊愈带来一定的有利因素。因此,在此告诉各位朋友,在就医时一定要选择那些医德高尚,对患者热情、富有同情心的大夫;那种对患者不屑一顾、带着一副冷冰冰面孔为患者看病的医生,对于那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来说,可能不但治不好病,弄不好还会因为由此所带来的精神刺激,导致病情加重。而且还要选择医疗专业对口、技术素质比较高、责任心比较强的医生。

2.医院的选择

比如您要看的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而有的医院没有设这类专科,挂号室的人员就把您安排到了其他科去。要知道,多么高明的医生也不可能包治百病。因此,选择医院也很重要。

要注意,当您认为是选对了一个专业对口,又使您很满意的医生时,只要对治疗您的疾病有益,就不要随意更换其他医生了,因为同一个医生为您看病,便于掌握您的病情进展情况,也便于对症下药。对于那种拿看病做交易的医生一定要远离,因为这类医生可能会让您花许多冤枉钱。

3.疾病治疗防误导

1998年前我患有高脂血症,口服许多的药品后,经复查发现没有任何效果。不久,我从一本书里,看到了关于降血脂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运动 饮食调节”。于是,我扔掉了药瓶子,开始按照那本书里介绍的方法去做,结果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血脂就降了下来。其实,近年来的市场上,能够造成普通百姓误入的圈套很多,最容易引起上当受骗的是各种广告,所以说,不要偏听偏信广告。

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怎样服药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究竟应该怎样服药才算得当?这件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深究起来,却有很多值得探讨的东西。特别是对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不怎么好,为了节省钱,自己到药店里买药给自己治病的人来说。据我的调查资料显示:近十几年来,由于医疗费用日渐上涨,自己到药店里买药给自己治病的人日渐增多,尤其是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为了省钱,不但自行服用药物,就连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这样的必须由专业人员才能胜任的工作,许多人都不去医院,而是自己在家完成,由此而引发事故的报道也时有所闻。对于这类朋友来说,如果不认真地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弄不好是要出大问题的。因此,适当地掌握一些服药的常识,无论是对于疾病的康复还是日常保健,都会有很大帮助。

1.要讲究科学

科学服药是指:要掌握您经常服用的一些药物服后会产生哪些毒副作用。

2.不能用错药

特别是那些对于药理常识“似懂非懂”、自己购买药品为自己治病的朋友,要特别注意。比如:

(1)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品,首先必须明白自己所患的疾病是属于出血类还是属于缺血类脑血管疾病,因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必须施以血管扩张、血液稀释类药物的治疗,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则绝对禁止使用此类药物,这是最起码的常识。

(2)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在选择药物时切记不能盲从,因为凡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3)多种药不要同时服用。我们去医院看医生,几乎每次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医生为患者开药时,少则两三种,多则六七种,且中药西药应有尽有。在服药的方法上,只是写明了一日几次或几小时一次。服药时,患者大都较注重每天服药的次数和药量,其他方面的问题则很少顾及。我还发现有些人,服药不论多少种类,也不分中药和西药、量多还是量少,全部同时吞进肚子里去了。须知这种服药的方法既容易产生毒副作用,又不利于身体的吸收。科学的服药方式,应当把每种药物的时间间隔开来,哪怕间隔几分钟的时间,也比一口全部吞进去效果要好些。

3.要慎重使用促凝血类药物

人们患有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时,常常要使用促凝血类药品,如安络血、止血敏等。中老年朋友需要明白的是,这类药品虽然有止血作用,但如果使用不当或使用过量,就有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患有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血稠及血小板凝聚的朋友,服药后血液极容易凝固形成血栓,进而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再就是患血液黏稠、血小板凝聚的朋友,服稀释血液类的药物的时间,应该选择在晚饭后到就寝前这段时间。因为夜间睡眠时,心脏跳动的频率减缓,血流也慢,容易形成血栓。为什么缺血型心脑血管疾病大都发生在夜间至凌晨的这段时间?道理就在此处。另外,在服用解热镇痛药物时也要格外小心,因为感冒发烧时常用此类药物,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这类药物都是通过大量散热使体温下降的,同时,这些药物也会使人大量出汗,失去水分,特别是那些伴有呕吐、腹泻的中老年人,因出汗过多导致体内严重缺水,最终造成血液黏度增大、血流缓慢,促使血栓形成。因此,中老年人在发烧时,一定要慎用此类药物。除此之外,出汗过多时,还要注意及时补水,切莫掉以轻心。

4.服药时间如何掌握

朋友们在药品外包装上,常常看到诸如“一日三次或一日二次”这样的内容。现实生活中我发现,大多人把“一日”当成了12小时。比如药品外包装上写的“一日三次”,他们则按照白天三顿饭的时间,饭前或饭后服三次;外包装上写的是“一日二次”,他们大都是白天6小时服一次。其实,这样计算服药时间是错误的。因为一天的时间不是12小时,而是24小时。正确的服药方法,“一日三次”,应当是昼夜间每间隔8小时服一次;“一日二次”,应当是昼夜间每间隔12小时服一次。这样做,可以使体内血药浓度在24小时之内保持平衡,既不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四、口服降压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患临界或一期高血压,到底需不需要常年坚持服药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我的观点是,凡利用我向您介绍的“物理降压”的手段能够使血压降下来的朋友则不需要服药;而使用“物理降压”手段效果不理想者可适当口服中药降压类药品,或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对于患有二期、三期高血压的朋友来说,必须施以药物治疗,方可达到降压的目的。但治同类疾病的药物多达几十种,其中有些降压药,服后产生的毒副作用很大,如多尿、性功能减退、嗜睡、老年性痴呆等。尤其是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如果使用不当,从表面上看血压仿佛是降下来了,而实际上,却在其他方面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用药常识,采取一种较为稳妥的服药方法,才能达到理想效果。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是:

1.血液黏度大的朋友,不能服利尿类降压药物。因为此类药物服用后,体内水分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要知道,体内的水分排出的愈多,血液黏度愈大;血液黏度大,血液流动的阻力相对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血压不但会继续升高,还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对于这类药品,患有血液黏度大、血小板凝聚以及患有性功能障碍的朋友不宜服用。

2.当您在服药过程中,遇到适合您服用的药物时,您可以坚持服用,不要轻易更换其他类降压药物,也不要随易停药。起码在您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您的血压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且也没有征得医生同意的情况下,您不能盲目停药。

3.药量的增减。在服某种降压药物,若经反复测量,服后血压偏低或持续偏高,可适当减少或适量增加,但不可变化过大,且应征得医生的许可。

4.要掌握服药的最佳时间。比如,睡觉前不宜服降压药品(注意不要一概而论,对于那些患顽固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及医生所允许的则不在此例),因为人在睡眠时血压本来就低,若再服降压药,血压会更低。这种情况下服药,很容易因为血压过低造成脑灌流不足,最终导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一定要引起各位注意。

5.一定要按规定服药,用药不能过量。特别是服降压类药物,更须注意,因为降压药物使用过量,特别是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危险性更大。道理在于,人体的血压必须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若在很短的时间内服用大量的降压药物,会使血压骤降,造成主动脉输出不足而引起相应的症状。对于那些患有脑动脉硬化的朋友,还容易因血液流动滞缓形成血栓,诱发脑梗。

6.不可降压过快。因为脑组织所储备氧量非常少,降压过快有可能造成脑组织在短时间内缺血缺氧,使脑组织受到损害。脑组织的维持有赖于血压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如果血压下降速度过快,脑血流量也会在短时间内下降,这种情况下极易诱发脑梗。

7.凡不用服药,利用其他手段,如按摩、运动等措施,能够使血压保持在基本标准状态或能够使血压下降时,则不必服药;凡服用中药能够使血压保持标准状态者,则尽量不服西药,因为西药治“标”不治“本”,而且无论多么好的西药,长期服用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毒副作用。所不尽相同的是,有些药物所产生的毒副作用较为明显,有的潜伏时间较长而已。

8.血压即使稍高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引起的血压在瞬间发生持续升高。据我所掌握的资料显示:一些常年血压保持在较高水平的人,依然能够正常工作。对于高血压病人来说,能够经常性地保持神定自若,心态平衡,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9.服优降宁类降压药物不宜在同一时间吃动物肝脏、鱼、奶酪、豆制品等,因为此类药物能抑制单胺氧化酶。若同时吃以上食物,非但起不到降压作用,反而会引起血压升高。

10.三期高血压及高血压危象患者,应该住院治疗。家庭治疗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绝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

五、中医、西医哪个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朋友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心脑血管病人,究竟是看中医、服中药好,还是看西医、服西药好?

关于这个问题,我以为不能一概而论,应当根据您患的是什么病以及您的病情来决定。因为各家有各家的长处,各家有各家的特点。多年来,病人在医治自己的病痛中,也摸索和发现了其中不少的“学问”。通过我的调查,人们较为普遍地认为,服西药在显效方面同中药相比较,似乎来得快一些,但它治“标”不治“本”,且有些药服后还会产生一些程度不等的毒副作用;而中药虽然能够治“本”,有些药物还能够达到除“根”的效果,但在治疗疾病的速度方面,较西药要慢一些。近年来投放市场上的一些新药,一改过去那种“处理(熬、煎、煮)难、服用难、显效慢”的缺点,由传统的“熬、煎、煮”制作的苦涩难咽的汤药,改制成服用方便、携带方便、易于保存且显效快为特点的胶囊、片剂或丸剂,确实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我认为,人们服药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用于预防,防止疾病的发生;另一种是用于治疗,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使其尽快地得到治愈。我认为,用于预防及保健类药品,中药比较理想。用于促使病体尽快得到康复的药品,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重症住院时,另一种是在家休养或自己以及家人购药的时候。我以为,在医院住院究竟用什么药,自会有医生为您具体安排,一般情况下不会由患者自己去选择;若没有住院的方便条件,可选择西药及中西药结合的方法。但具体应服什么药物,自己若缺少医药常识,切不可乱用药,要征得医生的同意。

在日常生活中突然患病,特别是那些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最好选择西医手术治疗,因为西医手术治疗来得快,可为病人尽快地减少病痛。在医病治病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窍门”您一定要掌握,这样做的目的,能够使您少走弯路,少上当受骗。归结为一句顺口溜就是:“西医好推、中医好吹”。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显得可笑,但您若认真地去观察,还真就是那么回事。

您无论是看西医还是看中医,有一条原则切莫忘记,您千万不要信那些吹得神乎其神,且信誓旦旦地说能够“包治百病”的药,或者宣称一种药能够同时治疗几十种、乃至上百种疾病的人;那些专门看患者的“眼色”行事,不动用任何仪器检测设备就能够很快为你的病情“确诊”,动不动就给病人扣个“大帽子”说你得了什么什么重病,一下子把你给吓个半死的医生抱有任何幻想!须知,越是医疗水平高超、越是那些在医务界、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口皆碑、敢负责任的医生,在为病人看病时,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病症的确诊,他们愈是慎重、愈是不会轻易下断言。因为他明白自己每句话的分量,因为他要为患者负责任。

只有那些水平低下、肚子里没有多少知识,为了在患者的身上“套”点儿好处的人,才会使用花言巧语、才会想着法子投其所好。

医学知识加油站

心脑血管病用药四原则

1.个性化用药原则:绝不可生搬硬套别人的用药经验,尤其是那些镇静药、降压药、抗凝药、溶栓药等,使用不当会引起严重后果。

2.能口服就不注射:研究表明,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口服给药,比例是4:1。

3.联合用药不宜多: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单独用药的9倍。“是药三分毒”,用药应少而精,每天用药最好不超过5种,注意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

4.维生素不宜过量:适当补充维生素是有必要的,但维生素不等于营养品,也有副作用,吃多了甚至会导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