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15441900000079

第79章 校长应加强学校的柔性管理(3)

在柔性管理中,群体是指若干个体组成的集合,个体则是这个集合中单个的人。柔性管理在用于群体和个体的过程中,其方法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用于群体往往是一般号召、造成舆论、产生轰动效应,而用于个体则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润物细无声”,点点入心,深刻具体。

柔性管理中强调个体重于群体的原则,还因为如下的事实:首先,柔性管理的职能之一就是协调。协调关系就只能主要地从个体开始。日本学者涩谷昌三在研究了心理领导术之后指出:“领导人的实力与领导基础的建立,必须从平常周围人事应对方面下功夫。”就是说管理者必须要与具体的人打交道,在打交道中形成共识,形成“相似”。心理学家在对魅力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与自己相似的个体易于保持好感,这就是“类似性因素”使然。因此,管理者务必把工作落于实处,从一个一个的个体做工作,惟有集众多的不同的优秀个体,才有可能向成功迈出一大步。其次,辩证法告诉我们,解决矛盾、协调关系、理顺情绪、调动积极性必须从关键之处抓起。我们的一切规范都是对群体而言的,只考虑了群体的普遍性,而没有也不可能考虑个体的特殊性。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没有一般的人、抽象的人。个体在群体中不仅所起的作用不同,而且连他们自身也各不相同,我们应当承认个体的特殊性--他们有不同的志向、爱好和需要,有不同的性格、追求和态度,有不同的知识、技能和潜力。这就是个体复杂性、特殊性的一面。管理者若不从这些方面入手去理清个体这种复杂性,那他就很可能误用有关规章制度的一般原则,很可能误用批评和表扬的本来行之有效的方法,甚至于因不能及时发现、处理潜在的矛盾而导致本不该发生的恶果。所以,尽管一切外在的管理措施的制定都是针对所有的人,而在贯彻落实的时候又恰恰不能用同样的力度去影响所有的人,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转化为个体,甚至转化为个体中的个别人,即那些对组织意志不理解、有成见或执行起来有困难的人,这一部分人在某一段时间、某些问题上往往成为实现组织目标的障碍,成为明媚阳光下的暗影,成为美的旋律中的一个杂音。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整个群体的问题,一个和谐、融洽、同心协力的集体就会出现在面前。

五、肯定重于否定

肯定与否定是在柔性管理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而肯定重于否定不单是个方法问题,同时也是管理艺术问题,是个指导思想问题。正确地运用肯定与否定首先要正确地评价人,而对人的评价是最困难的一种评价。由于人的心与言、言与行常常表现出的不一致性,使得在把握人的行为中出现了潜显相随、真假相伴的矛盾。长期以来人们只能从质的方面去定性地把握,难以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度量。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评价技术的提高,现在对人的评价也开始了从质与量两个方面进行,并且这种评价方法正在走向成熟。因而,我们今后可以比较准确地获取对一个人的评价信息,从而对准确有效地运用肯定与否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首先要指出肯定和否定都是必要的,肯定是从正面指出其长处,以利发扬;否定是从反面指出其问题,以便克服。然而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在运用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肯定一面。这是因为:第一,我们的目的在于提倡、发扬优势,抑制不足,任何个人或群体都是矛盾着的统一体--既有积极的、正确的、光明的一面,又有消极的、错误的、阴暗的一面,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前者是多数人(包括自身)认可的,后者是众人否定的。柔性管理的任务就是倡导主流,否定支流。而否定支流也是为了倡导主流。第二,就人的心理趋向来看,人心趋于美好,希望个人的表现得到承认。大多数人都希望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人际关系和谐、自己的所作所为得到赞赏,至少是认可。他们自身并不希望存在影响自己进步、引起他人反感的那些不足,只不过自己不认识或者没有认识到罢了。作为管理者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充分肯定其成绩,不仅会给他心理上带来满足,精神上带来安慰,而且使他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并为继续发扬成绩增加了信心,在此基础上否定其不足,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易于引起本人的思考和接受。第三,实践已证明这是有播种必有收获的工作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量的实践表明,只要把握好肯定与否定的度,把握准确信息并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场合,重在肯定,无一不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身教重于言教

对被管理者的教育有多种形式,诸如树立典型、学习材料、宣讲规范、个别谈心、反例警示、创造环境等等,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言教,而效果最好的则是管理者的身教。因此,就言教与身教而言,天平的砝码自然滑向了身教的一边。这里绝不是否认言教的作用,言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作为宣传主张、导之以行、晓之以理的启蒙教育都是必要的、有效的。但这只完成了教育的初始阶段--知,继而到来的是第二个阶段--行。能否知行统一,管理者的模范作用,以身效法的身教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而潜在的影响力,是一个无声的命令。

管理者“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努力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用自身的良好形象去创造一个特殊的典型,他就可以起到一般典型所起不到的作用,成为“公生明,廉生威”的化身。毛泽东同志自1919年离开家乡,投身革命到1976年去世,几十年间,多少次出生入死,从不顾及个人安危,从不脱离群众一时一刻。战争年代,他献出了六位亲人的生命,和平时期他的生活是以农民为参照系。他的吃、穿、住不比百姓强。他一生无私、献身、廉洁、俭朴,他的伟大风范,他的崇高形象,他的与日月同辉的精神,激励教育了几代人,以至于在他逝世以后的20多年中,每当讲到他的故事,人们或者肃然起敬,或者潸然泪下,他用他的身教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柔性管理工作者必须懂得身教言教并用,且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七、务实重于务虚

在柔性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影响群众积极性的因素往往是些实际的问题,而这些实际问题又是合情合理的,不加以解决或不能做出客观的解释,工作就难以进行甚至是一筹莫展。解决的办法第一步是务虚,即调查研究,探索讨论;第二步是付诸实践,解决问题,叫做务实。然而,有的管理者有一种恶习,坐而论道,不办实事,发一通议论,作一番指示就算完了。至于解决问题,对不起,那不关我的事。人人都反对官僚主义,其实官僚主义这个幽灵每天都在我们周围游荡。清谈之风盛行,就是这个幽灵在作怪。清谈误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教训;清谈误事,这更是举目可见的事实。一个人的历史遗留问题没解决好,要不要彻底解决;职工进修学习困难、文化生活贫乏,要不要考虑;有人家庭不和睦,夫妻长期两地分居,有人失恋、离婚,要不要关心;社会风气不好,单位治安状况差,要不要处理等等。看似小事,实则不然,它关系到党的政策能否落实,关系到管理者能否以情教人,因而关系到被管理者能否充分发挥积极性,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于是问题又回到了柔性管理的最终目标上。因此,我们要听从列宁的告诫:不要成为一个光想做大事情的空想家。要做一个善于同细小的要求结合起来的实事求是的政治家,这种小事情有助于争取做大事情。

从管理对象的情况来看,管理者必须要顾及他们的切身利益。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同志也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所以,管理者必须破除那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观念。柔性管理重视精神的作用,但并不是单纯的说教,不关心群众的实际问题。恰恰相反,我们正是了解思想上的矛盾往往是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反映,懂得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的互变规律,才重视务实精神,而不能把工作停留在务虚的阶段上。即使是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应当向群众讲清楚,相信群众是通情达理的,对我们的困难是会谅解的,因而同样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去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八、执教重于执纪

柔性管理中的执教工作是最基本的工作,从古代的人性可塑、导人为善,到今天的理念管理、团体意识都是强调执教的原则。因为人的心灵深处的东西只能靠个人去改变,人的思想只能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是人的心灵的外在表现,而人的精神和认识是客观世界以及人为环境作用于大脑的结果。目前人的大脑如何接收和筛选信息,人的心灵如何感知和顿悟于外来信息的刺激,以至产生共鸣的感情等等问题,尚属“黑箱”,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因而柔性管理要想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激励人的精神,改变人的意志,控制人的行为,不可能在人的心灵中直接作业,而只能是通过感情交流、舆论宣传、典型引路、分析信号、因势利导,而这一切都属于执教的范畴。因此,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

然而这并不否认执纪的运用,对于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言行不能听之任之,对于起破坏作用的行为不能放任自流,在教育疏导无效的情况下,为了教育本人,更为教育大家,鞭策后进,必须执行纪律去克服消极因素,抵制消极影响。说到底执纪还是属执教的范畴,是众多执教方法中的方法之一,它带有惩罚性和强制性色彩,在柔性管理中应当力戒执纪,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是执教重于执纪的本意。

至此,对柔性管理的八原则一一介绍完毕,其目的在于让校长进一步认识柔性管理,从质的方面把握它,从行动上正确运用它。因为原则是一切行动的根据,是解决矛盾的思路。正是这些原则规定了校长从事柔性管理的行为方向,进而引导和启迪产生工作方法。也正是这些原则,才反映了柔性管理与其它形式的管理的质的区别,把柔性管理的特殊性、独立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