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农村体育健身常识——跑步健身运动常识
15489700000005

第5章 短跑选手的身体特点

早在1950年,一些研究者就试图讨论身材是如何影响运动成绩的。此后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选手的身高,更确切地说,选手四肢的长度并不会对跑的最高速度(即步长与步频的乘积)有很大的影响。实际上,在步长与步频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那些四肢较短的选手可以通过较快的步频与四肢较长的选手以相同的速度跑完全程。尽管四肢的长度对最大跑速好像并不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对四肢施加作用力的肌肉会对速度产生很大的影响。

早期的研究对肌肉力量与最大速度之间的关系认识肤浅,但近年来的研究使用了更为合理有效的力量测试,说明了肌肉动力性力量与短跑成绩之间的密切关系。

力量对短跑成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选手在加速阶段施加于地面作用力(力量与触地时间的乘积)的结果。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肌肉力量,肌肉所产生的最大力量与其横截面积成正比,肌肉横截面积越大,所产生的力量也就越大。相应的,如果短跑速度是与肌肉力量有关,那么参与活动的肌肉横截面越大将会越有利。对于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言,尽管短跑选手的身高不如其他径赛选手,但其肌肉较发达,相应的体重也就较重。

优秀男女短跑选手的身高分别在1.57~1.90米和1.57~1.78米,体重分别在63~90千克和51~79千克。

另一影响肌肉最大的因素是与短跑速度

有关的肌纤维组成。肌纤维中的肌小节是由蛋白质组成,它存在于不同的肌原纤维之中,这些不同肌原纤维组成的肌纤维具有不同的功能,诸如有不同的反应速度等。肌纤维根据其最基本的特征可分为两大类型,按照骨骼肌达到最大张力所需要的时间可分为快肌和慢肌两种类型。慢肌纤维(Ⅰ型)通常相对较慢地达到最高的收缩速度,它适合较长时间的中、低强度的活动,有一定的抗疲劳能力。另一方面,快肌纤维(Ⅱ型)能分解三磷酸腺苷(ATP),其用于负载张力的供能率大约是Ⅰ型肌纤维的两倍,这部分地可以说明该类肌纤维有相对较快的收缩速度,其收缩速度是Ⅰ型肌纤维的四倍。快肌纤维比慢肌纤维体积大,也较易疲劳。正是由于这种特别类型肌纤维的存在,尤其是它的肌纤维横截面积,决定了一个选手的肌肉能否表现出是快收缩还是慢收缩的特征。

对应上述两类肌纤维能否都表现出不同的最大等长收缩的力量,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剧烈的运动中,快肌纤维每个单位面积所产生的力量都是最大;在慢速运动中,这两类肌纤维都能有助于力量和能量的产生;但在快速运动时,Ⅰ型肌纤维由于受限于本身的最大收缩速度,因而对肌张力产生的作用不太明显。因此,在短跑中快肌纤维横截面的大小会对其收缩速度产生重要的影响。支持此论点的论据可参阅埃斯比约恩森(Esbjornsson)等人的研究(1993)。在其研究中,他们论述了男女锻炼人员在短时间内最大输出功率与肌纤维组成的关系,研究发现,利用自行车功率计可以测试出锻炼人员的平均功率,此数值大小与他们的肌外侧肌中的快肌纤维比例有关。同时,他们还报道肌肉产生能量的潜力来源于无氧代谢,这种无氧代谢是基于两种主要的糖酵解酶的作用(乳酸脱氢酶和磷酸果糖激酶),也取决Ⅱ型肌纤维的比例大小及性别的差异。

因此,短跑选手要比中、长跑选手更需要拥有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实际上,研究还表明,短跑选手的股外侧肌中的快肌纤维比例已占约80%,相反,中长跑选手在同样的肌肉中占有80%比例的是慢肌纤维。这类肌纤维的不同组成主要是由遗传决定,而依赖锻炼只能对其进行较小的改变。如果股外侧肌中不同类型肌纤维的相对比例反映了所有参与在自行车功率计上进行活动的肌纤维组成的话,那么,仅肌纤维类型的不同就可说明个体间有85%的人在最大功率输出上是有差异的。

不仅肌肉的最大收缩速度对优秀运动成绩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短跑中由于脚触地时间很短,因而肌肉施加作用力所需的时间对运动成绩也至关重要。人体为了能达到最大的向前推动力,作用力的产生应越快越好。快肌纤维达到最大张力的时间是40~90毫秒,而慢肌纤维达到最大张力的所需时间是90~140毫秒。显然,就收缩时间而言,快肌纤维要比慢肌纤维快2~3倍,所以占有较高比例快肌纤维的肌肉能更快速地达到最大张力,这为推动人体快速前移创造了最佳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