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党务通:党委、支部建设与实务全书
15569600000018

第18章 党务工作绪论(4)

人类社会过去的1000年,是波澜壮阔的1000年,是造就巨人的1000年。悠悠千载,茫茫人海,代代英豪,在可圈可点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呢?

世纪之交,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这就是马克思被评选为过去的1000年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这是由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99年秋天,用几周时间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经过反复评选最后选定的。马克思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世界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在评选活动开始阶段,爱因斯坦的票数领先。在评选活动的后期,评马克思为本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票数直线上升,并遥遥领先于爱因斯坦。美国纽约的一家报纸用整版篇幅评论了这个意义深远的事件。

西方思想界所开展的这项活动,应该是客观、公允的。尤其引人深思的是,这一活动不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传媒,而是由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传媒举办的,这就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对于世界工人阶级来说,再大的喜讯莫过于此。这是千年之交,时代赠与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最值得纪念的礼物!

这件事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它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又说明了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就像自然科学需要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只要不带任何偏见,人们都会作出这样的结论。

马克思逝世已经100多年了,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也已一个半世纪了,为什么马克思仍然受到世人如此的关注和崇敬呢?这是因为马克思为人类精神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

马克思对人类思想的伟大贡献,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括为两个伟大的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他指出:“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恩格斯以无比沉痛的心情向世界宣告,“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777页)100多年后,马克思被世界公认为“最伟大的思想家”,证明了恩格斯的预言。如果说恩格斯主要是就思想的真理性而言,那么在今天,它已是被社会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贡献,是他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之为“人类思想中的伟大成果”,有赖它,社会科学才真正变成科学。

马克思的学说有极强的阶级性,它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但同时它又是科学的真理,是严整的科学体系。革命性和科学性在马克思学说中是高度统一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这突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革命性和科学性使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与时俱进、震撼全球。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

当今,世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在悄然兴起。从1995年到1998年,千人以上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开过4次,分别是:1995年为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在巴黎举行的、有1500多位学者参加的“世界第一届马克思大会”;1996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有1500多名学者参加的“世界社会主义者大会”;随后,在伦敦召开的、有6000多人参加的“伦敦马克思大会”;1998年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在巴黎召开的、有1500多人参加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讨论会。

此外,1998年在巴黎还召开了有500多人参加的“第二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莫斯科还举行了每年一度的国际社会主义研讨会。至于小型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更是不计其数。法国《人道报》在报道1998年巴黎国际大会时有下面一段生动的文字:今年(1998年),从纽约到东京,从圣保罗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起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而这次会议将“再次让历史沸腾起来”。《共产党宣言》对21世纪仍将发生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没有死,马克思仍然活着”。这些撼动人心的话语,道出了世界进步人类的心声。

以上情况绝非偶然现象,它是当今社会矛盾的反映,是世界进步人士要求变革社会的情绪的表现。当今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重新激起了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为了解当代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人们到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找思想武器。因此,便出现了法国《世界报》所说的“回归马克思”的热潮。这也许是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吧。

马克思之所以能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除了其理论本身所固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以外,还由于马克思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历经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也说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能处理好坚持理论与发展理论的关系。

毛泽东说过,“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改革开放后,面对一些人的“信仰危机”,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一个执政党若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为它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不能丢,原因就在这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历久弥真。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今天,我们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更加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当代中国,观察当代世界,来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

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实践无止境,创新也不可能停步,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的创新必将使千年思想家的思想更加彰显出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魅力。

(资料来源:①《真理的追求》2000年第1期。②《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案例2毛泽东:穿越时代的伟人

渐去渐远的岁月,把许许多多曾被称为领袖人物的荣辱成败积酿成或甜或苦的老酒,供人们品评论说。过去了的岁月似乎常常按历史的法则收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断前进的生活浪潮也在不断冲刷着一些领袖人物留在政治沙滩上或浅或深的足印。于是,领袖人物身后的境遇,也就演绎和印证着一些不可回避的历史的无情法则。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后人的评说,同时还彰显着任何外力都难以动摇的历史公平。因为我们不难看到,依然有一些领袖人物的身影,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在大浪淘沙的潮涌涛声中,昂然矗立在人们视野的地平线上。毛泽东,就是这样的领袖人物。

领袖的本质是人民意志和愿望的表达者,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守望者,是历史进步的领航者。如果有领袖之位的人一生能够体现领袖的本质,他就不可能被后继的历史之潮湮没;如果他还有别具一格的风采魅力,他的存在和影响就永远是鲜活生动的。毛泽东,就是这样的领袖人物。

从1976年至今,毛泽东逝世已经30多年了。在这期间,足足有一整代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离开了人世;同时,也足足有一整代新人伴随着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沐浴着变化多样的生活氛围成长起来,并且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中坚分子。30多年间,中国人不知驻足过多少精神驿站,跨越了多么难以想象的历史峰峦。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回望毛泽东,走近毛泽东,体味毛泽东,仿佛有了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对许多人来说,“毛泽东”三个字至少已像一部读不完也未必能够全读懂的书。但今天,人们仍不难感受到,毛泽东确实是一个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中华民族现实之中的历史伟人。他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标记,一种理想期待的象征,一段历史反思的对象存在着,而且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以自己的伟业和贡献,以自己的思想和品格,浸润着中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滋养着人们的心田。

“毛泽东”三个字蕴涵着怎样的历史真谛呢?毛泽东是怎样穿越时代之门走向今天的呢?

他曾经在湘江的波涛中舒展长臂拥抱“五四”大潮,成为湖南革命的播火者。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他被称为“农民运动之王”,是他把泥腿子们引向开阔的大路上迅跑。在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中,是他走出一条新路,站在遥望东方看得见曙光的山头,点燃了星星之火。在中国革命濒临绝境的时候,是他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拨正了航道。在陕北高原的黄土窑洞里,是他使毛泽东思想走向完备、成熟,使党和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特殊的精神洗礼。在西柏坡的农家小院,是他以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导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现代战争史剧。在开天辟地的庄严时刻,是他和他的战友们踏着古旧尘封的皇城砖道,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在百废待兴的日子里,是他和他的战友们领导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重振山河,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在战火烧到国门口的时候,是他毅然决策,打了一场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抗美援朝战争。在凯歌行进的岁月中,是他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经济成为首要任务的年头,是他积极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面对东西方的冷战对峙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是他始终警觉地关注着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并在迟暮之年开创了崭新的外交格局,使中国走向世界。还是他,率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一贯维护世界和平,主持国际正义,在全球不同肤色的人们中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这就是穿越时代之门,从风风雨雨中走过来的毛泽东。

对毛泽东生平的简单罗列,似乎已经清楚地告诉人们,毛泽东属于这样一个时代:那是在黑夜沉沉的奋斗岁月里,寻找希望和实现希望的时代;那是在振兴中华的艰难行程中,需要伟人和产生伟人的时代。

完美无瑕的伟人是不存在的。这样的伟人只能在远离时代主题和社会实践的虚拟境界中被塑造出来。真正的伟人总是脚踏实地并沾着时代的泥土杂物来决策领航,总是在伟业受阻于各种迷雾的时候来开拓前行。尽管在后人的视野中,那些泥土杂物或许可以避开,而迷雾也早已散去。但今之视古,犹如后之视今,今天的人们多不希望后人苛求于己,自然也就不能苛求前辈伟人一点不夹带历史的局限。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失误,特别是晚年发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悲剧,让人们扼腕痛心,让历史顿足遗憾。但伟人之所以伟大,恰恰在于:他的失误在客观上总是在历史的艰难摸索中出现的,在主观上从来不是为了谋一己之私利、达一己之目的,特别是在总体上要远远小于他的功绩。

毛泽东是一个胸怀文韬武略、多才多艺的领袖。他是非凡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深邃、见解独到的理论家,胸怀广阔、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决胜千里、指挥若定的军事家,还是一位独领风骚的浪漫主义诗人,博古通今的学问家,别具一格的书法家。正是这些文武兼备的气质,挑战进取的性格,雄才大略的豪情,审时度势的睿智,不拘一格的洒脱,使他在中国革命的每一个历史转折关头,能够把握住时机,迅速决策,挽狂澜于既倒。也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角色品质,使他在领袖人物中体现出非凡的人格魅力。在从昨天到今天的艰苦漫长的岁月中,毛泽东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品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这样的魅力,使毛泽东成为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使他在人们的记忆中永远是那样鲜活生动。

作为跨越时空的历史沉淀和人格化的象征,中国人无法淡化毛泽东留下的印迹和影响。如果读懂了他,似乎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了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如果读懂了他,似乎便读懂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和在20世纪舞台上上演的悲欢离合。

20世纪不会在宏大的叙事中戛然而止,也不会以平静的方式悄然离去。“毛泽东”三个字的内涵,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旗帜,作为人民的信仰和奋斗的象征,作为历史进步的精神灵魂,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落下帷幕的。在我们为今天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倾情努力地奋斗的时候,自然也会在心里空间中留下一种独特的感受:滚滚向前的时代不会凭空而来,它总是沿着来的时候碾出的轮辙奔向远方。

(资料来源:陈晋《毛泽东:穿越时代的伟人》,《光明日报》2003年12月23日)

案例3一篇文章引发的轩然大波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由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舆论上和思想理论上的准备。一篇只是论述一个哲学观点,篇幅只有7000多字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对一个大国的政治生活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以至成为中国历史大转折的前奏。这种情况,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