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美德故事丛书·职业道德故事
15608200000016

第16章 梅兰芳学艺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出生在泰州一个梨园世家。他的祖辈父辈,都是名噪一时的演员。梅兰芳长到十三四岁时,家人见他眉清目秀,便把他送进戏班子,让他承继家传,学唱京剧旦角。

愿望良好,一开始却常常不能尽如人意。只学了半年,师傅就对梅兰芳失去了信心。师傅发觉,他的眼神呆滞,简直像一对“死鱼眼”。人也呆头呆脑,哪像个演戏的?以后,师傅逢人便感慨:“他家的灵气,都让祖宗们吸光了,指望这样的后代,实在难。”

其实,梅兰芳真的喜欢演戏,也想像老祖宗那样,成为一个名角。师傅的话深深刺痛了他,却说的是实情。他没有生气,也不肯就此放弃。他知道,在学戏的道路上,自己应该花更多功夫,才能脱颖而出。

梅兰芳听师傅的话,辛苦地练自己的眼神。他站在屋子中央,转动双眼,从一个角落,顺次序去瞧另外三个屋角。开始的时候,眼珠子转得慢极了,只练了几个来回,便酸酸的直流眼泪。

梅兰芳知道,一双灵活的眼睛,对旦角是多么重要。过不了这一关,就只能去跑龙套。他努力坚持训练,眼珠子慢慢灵活起来,眼睛也开始变得有了精神。他下了旁人想象不到的工夫,那对“死鱼眼”终于变得顾盼自如、奕奕有神了。

接着,他用同样的毅力练习唱、念、身段、舞蹈,又学了许多段子,排了新编的剧目。梅兰芳终于在年轻一代演员中崭露头角,成了著名的四大名旦之一。

从此以后,每当梅兰芳在戏院里挂起牌来,台底下便挤满了他的戏迷。他的扮相、他的唱腔、他的身段,都让戏迷们倾倒,一曲歌罢,台下立刻掌声雷动。好些忠心的戏迷,竟然跟着他跑码头,捧他的场子。

有一次,梅兰芳到北京演出。京剧的这块根据地的戏迷们轰动起来,戏院爆满,报纸连日出专栏,气氛热烈。其中有一场,梅兰芳在台上演了一大串的舞蹈身段,他气不喘,脸不红,立即引来了震耳的喝彩声,戏迷们嗡嗡地议论起来,觉得让他演压轴戏,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就在这时,戏院的一个角落里,突然传出极不协调的喝倒彩声,嘘嘘的声音激怒了大部分观众,人们回过头去,朝着那边,也发出嘘嘘的警告,剧院里发生了往日不常见的骚动,真让戏迷们扫兴。

压轴戏一唱完,梅兰芳还没来得及卸妆,就听说台下有事。他立刻走下台来,看到一群戏迷正围着一位老先生,跟他理论。两三个年轻人居然撸起衣袖,伸出拳头,要去教训那位喝倒彩的老先生。

梅兰芳急忙上前解围,把老人请到后台。看到那老先生还是一脸的悻悻,便让自己的洋车送老先生去自己的家,他也匆匆卸了妆,回家向老先生赔不是。

回到家中,梅兰芳请老先生在客堂中坐定,按照戏班子的规矩,沏好一杯茶,恭恭敬敬用双手捧着,端给老先生喝。看到老先生脸色平缓下来,才在一旁坐下,诚恳地赔不是,再向他讨教,了解自己的戏究竟有什么破绽。

老先生看到梅兰芳这么谦恭有礼,也平息了心头的不满。他喝了口茶,对梅兰芳说:“其实梅先生演得非常出色,只是在身段上还欠推敲。你边唱边做的那一段,有上楼和下楼的动作。我当时数了数,你下楼的步子,比上楼少了一步。要是真的走在楼梯上,梅先生非跌一跤不可。”

话说出口,老先生跟梅兰芳一起大笑起来。梅兰芳立刻承认,自己确实太疏忽,根本没去数下楼该出几步,可见艺无止境,要不是老先生提醒,以后还不知道要跌多少个跟头呢。当着老先生的面,他又把刚才那套动作做了一遍,这一回特意数清了上楼下楼的步数。

送走老先生,梅兰芳感叹,他说:“能指出我缺点的,才是我最好的老师,才是我最忠实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