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美德故事丛书·职业道德故事
15608200000002

第2章 魏征直谏

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渊立他为太子,把王位传给了他,一场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终于结束。秦王府的人个个在肚子里打起小算盘,算一算从此以后,自己该捞着什么样的好处。

人们看到,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等一班立了大功的,个个升官封侯,尉迟敬德甚至封了吴国公。人们在皇上身边,还看到了好些新面孔,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皇上理应招揽更多的人才。但是,秦王府的人,在那些人中看到几张熟面孔之后,心里就不能平静了,因为那几个新人,正是原来太子和齐王身边的干将。最让人侧目的,要数原来跟随太子的魏征。

据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立即把魏征找了去,沉着脸责问他:“听说你给原太子出了好多点子,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之情?”谁知这位原来东宫的红人居然神情自若,挺着脖子回答说:“可惜太子不肯听我的话,否则怎会落到今天这地步!”在场的官员听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只怕他这种话会招来杀身大祸。可是,李世民看到魏征性格耿直,一脸正气,不但没有办他的罪,反而让他当上了谏议大夫,专门负责向朝廷提出意见。

尽管秦王府那些没有升职的旧人对李世民重用魏征等人颇有意见,但李世民依然对魏征等人委以重任。魏征当了谏议大夫,也绝不因为自己原来的身份而谨小慎微,他依然像往常一样,有话就说,有意见便直接上书,办起事来也一如既往,当断则断,绝不手软。

当初,李世民当太子不久,为了安定人心,特别宣布了大赦令: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与原太子和齐王有关系的人,一律无罪,任何人不得借口加害,否则要办他们的诬告罪。但地方上的官员不相信李世民会这么大度,还在继续查办原太子和齐王旧党。李世民听说后,便派魏征去河北贯彻自己的大赦令。魏征行到半途,迎面便碰上地方官解押进京的两名犯人,罪名恰恰便是原太子和齐王的旧党。同行的官员都替魏征犯难,只恐怕今后有人会说他徇私包庇旧友。可是,魏征下了决心,对副使说:“为了替太子和国家消除祸害,我不能为了避嫌而掉头不管。不赦免这两个人,大赦令说得再好听,也不会有人相信。”

他毅然下令当场释放了这两个犯人。回到京城,李世民特别夸奖魏征办的这件事,这以后,对魏征更加信任了。

李世民登基后,有一次派人征招各地府兵,有一位秦王府的旧臣封德彝上书道,不满18岁的男丁,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应征。唐太宗认为有理,已经同意了,可是诏书一直被魏征压着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心里很不高兴,便派人把魏征找来,训斥他说:“那些男子高头大马的,明明是隐瞒年龄,这种刁民为什么不能征招?我的诏书你怎么能扣着不发布?”

魏征听了,立即反驳说:“当君主的人怎么能不相信自己的百姓?如果不满18岁的男子招来当兵,以后再要征兵,兵从哪里来?赋税又由谁来出?陛下的诏书明明说定招18岁以上的男子,这么做不是不讲信用了么?”

唐太宗不服气,反问说:“我怎么不讲信用了?”魏征不慌不忙回答说:“陛下不讲信用已经不止一次了。陛下登基时曾说过,过去拖欠国家的赋税一律免了,可是您手下的官员却照样征收,陛下可知晓?陛下曾下令免去关中百姓赋税二年,免去关外百姓劳役一年,照理说劳役和赋税都与征兵相当,现在却又要征兵,这不是失信又是什么?陛下可得以诚信待天下百姓那!”

一席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过了一会,唐太宗才苦笑着说:“我以往总觉得你魏征固执得不通情理,现在才知道你坚持的是国家的利益,错了的反而是我啊!”唐太宗立即下令,免征不满18岁的男子。

唐朝天下渐渐安定了,唐太宗在一批人的撺掇下,动了到泰山封禅的念头。满朝文武都以为这是盛世之举,唯独魏征以为不可。唐太宗生气,对魏征说:“你不同意封禅,是认为我功不高,德不厚,还是以为国家未安定,收成不丰足呢?”魏征回答说:“现在,隋末大乱造成的户口减少尚未恢复,粮食还不够充实,如果陛下车驾东巡,千乘万骑的供给势必靡费百姓有限的资财,远方各国的君主也要跟着来泰山,百姓更难胜任。这种有百害无一利的事,只是为了图个虚名,陛下为什么要急着办呢?”一席话,平息了唐太宗到泰山封禅的念头。

这以后,凡是唐太宗要修宫室,或者不肯接受谏官的正确意见,甚至在宫中逗玩小鸟,只要被魏征知道了,他总要上书劝说。这使唐太宗十分恼火。有一次退朝,唐太宗恨恨地对长孙皇后说:“这个乡巴佬,又当着众人的面顶撞我,让我下不了台,真是可恶极了!”过了一会,他看到长孙皇后穿着凤冠霞帔,恭恭敬敬前来向他道贺,不禁十分奇怪。长孙皇后行过礼,对唐太宗说:“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进谏。陛下有魏征这样直言的贤臣,我怎能不来道贺呢?”听了皇后的话,唐太宗终于消了气,不再计较魏征的固执了。

贞观十六年(公元643年),魏征生病去世了。唐太宗十分悲伤,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且对臣下说:“贤明的臣子就好像一面镜子,君主可以从中照出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征死了,我是失掉一面镜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