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儒学与人生
15624000000038

第38章 儒学处世智慧简评

儒学处世智慧,内容丰富。陈立夫先生在《四书道贯》“致知篇”中将儒学致知的内容分为知物、知人、明教、明德、明道、知性、知命、知天八大要点。此外,还有经权论、文实论、忠恕之道、中庸之道等,皆儒学处世智慧的精华所在。概言之,儒学之智有以下特点:

(一)智力与道德相统一

儒学认为,智慧的获得是外在的客观的知识与内在的主观的道德互相结合和完善的过程,其重点不在于强调其认知方面的能力,而主要是作为达仁的手段存在的。如孔子说:“知”者,“知人”;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这种知人之明和人事之智具有更鲜明的德性意味,正如孟子所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离娄上》)可见,儒学之智关键是对人事之是非有清楚的把握,对是否合乎仁义道德这个善的价值目标的判断、选择和决定。汉代大儒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这句话是说,有仁德却没有理智,就会只知道爱而不知道如何辨别;有理智却没有仁德,就会知道善,却不去做。如果智不与德相结合或德智分离,那就会出现“智愈多而德愈薄”(《淮南子·本经》)的情况。可见,智力与道德相统一是儒学之智的重要特征。

在儒学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与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儒学主张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强调处世做人,贵在有德。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中国人认为,一个人学问再好,不能担保你有成就,能力再高不能担保你会发达,钱再多也没什么用,最要紧的是德性要好,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品德。人有了好的品德以后,就比较会照你心中这把尺子去做。你才不会走歪路,才会有所成就。可见,儒学的处世观念及其行为方式具有浓重的尚德特征。

(二)崇尚以和为贵

“和”是儒学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在儒学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

儒学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极力追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

总的看来,“以和为贵”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重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有大智和小知之分

中国古代,虽知与智通用,但在儒学看来,知与智还是有区别的。如荀子说:“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正名》)所谓“知之在人”,是讲“私理”,“私理”为“小”,故有“知”之名;所谓“知有所合”,是讲“公理”;“公理”为“大”,故有“智”之名。

后儒则更明确地将“知”看成是闻见、认知之知,而将“智”理解为“人事”“道德”之智。并认为前者只可算做小知;后者才可称为大智。如宋代大儒张载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可见,在传统儒学文化中,是把道德智慧(所谓“德性之知”)看做是高于对一般具体事物的认知能力(所谓“见闻之知”)的“大智”。正如张耀南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智”》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个追求“大智”“大知”的传统。什么是“大智”“大知”呢?从眼前与长远的角度说,能够看到长远的就是“大智”,立足于长远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就是“大知”;从局部与整体的角度说,能够看到整体的就是“大智”,立足于整体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就是“大知”;从自我与他人的角度说,能够看到他人的就是“大智”,立足于他人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就是“大知”;从人类与宇宙的角度说,能够看到宇宙的就是“大智”,立足于宇宙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就是“大知”。儒学之智,正是能够看到整体、看到他人、看到宇宙的圆融通达之大智,这种超越的大智,必然体现为一种道德的、人生的大智慧。

大智的对面是小知。所谓小知,亦可称之为“聪明”,在儒家看来,聪明未必就是智慧,如果聪明能与道德或善相结合则是智慧,亦可称之为“明智”,反之,“聪明”若与不道德或恶相结合则是邪智,可称之为“狡猾”或“奸诈”。《十力语要》曰:“世俗所谓智者,大抵涉猎书册,得些肤浅知识;历经仕途,学了许多机巧。此辈原来无真底蕴,无真知见,遇事只合计较一己利害。其神既困于猥琐之地,则不能通天下之故,类万物之情,只是无识之徒。”

可见,儒学之智是智能与道德的结合与统一,是一种进德立业、修齐治平的大智。换句话说,儒智有三用,上焉者用以济世救人,兼善天下;中焉者用以自利利他,争取双赢;下焉者用以远害全身,自保身家。而绝不是小巧小慧小聪明,更不是阴毒害人的邪智。

然而,由于儒学是一种道德本位的文化,重内在修养和为政治国之道,并将之视为大智,而轻视专门技艺,将农工商各种技艺及其他专业性知识视为小知,存在明显的重道轻器倾向,这是其不足和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