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安利给中国直销员的9个忠告
15666100000011

第11章 直销员用优质心态对待每一位客户(3)

失败是成功的先兆;只有挫折才能带你走向成功。因而失败非但不该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反倒实在是可喜可贺了。甚至你还可爱地对自己浪漫地说:“只有风雨才能冲洗去掩于我表面的尘埃,显露出我英雄的本色。”于是你不畏失败,跌倒后爬起来再勇敢地奋进,而结果却是悲壮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又屡战屡败……这是为什么呢?是上天对你太不公平呢?是你命中注定你不能成功吗?

其实不是,你的屡战屡败只是你潜移默化地在失败和成功的问题上形成了一个心理误区,存在着一个心理症结。你扭曲了失败与成功在“失败乃成功之母”中的母子关系;认为由“失败”必然推得“成功”,而没有去深入想一想“失败”在这句话中的潜在意义。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并非失败必是成功之母,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母子关系。如果你在失败后,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很潇洒地一点也不在意。“摇摇头,忘了过去,一切从头重新再来”,那么,等待你的很可能还是失败。为什么失败一个接一个,胜利却从未到来过呢?有的人已经脱口而出:“因为他没有反省自己,没有认真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从而没能从以往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对,非常正确。

“但这又和我的创业屡战屡败有什么关系呢?”你可能会这样问。

其实,你只要回过头去仔细想一想就知道了。诸多失败者的失败原因只是具体情况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却是一样的。拿破仑·希尔认为,诸多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是没有认真地去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没能从中吸取宝贵的教训。

之所以有很多人屡战屡败不得成功,除了他们没有认真反省这一主观原因外,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那就是失败和挫折通常是以一种“哑语”的形式来向人们说话的,如果你不去认真地对待他,琢磨他,你是不会理解的。同样“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以这种“哑语”的形式来告诉人们它的含义的。所有历经失败和挫折而终获成功的人们,都是用他们的心认真地从失败中读懂了这哑语的意思,他们的失败才引导着他们走向了成功。

这里,给要想拼搏成功者开的处方是:认真地对待你的每一次失败。要痛定思痛,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下一次奋进中引以为戒。万不可好了伤疤忘了痛,甚至自虐般地流着鲜血还不知痛,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你会因伤痕累累或失血过多而变得无力拼杀,只有扼腕叹息,悔恨终身。8.明天就开始重建自己的目标对于那些能拼能赢的人来说,怎样才能获得快乐呢?也许能让自己的心态“活”起来,是最好的良策。正如阿伯拉罕·林肯说:“只要心里想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除了圣人之外,没有一个人能随时感到100%的快乐。正如C·肖伯纳所讽刺的那样,如果我们觉得不幸,可能会永远不幸。但是,我们可以凭借动脑筋和下决心来利用大部分时间想一些愉快的事,应付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痛快的琐碎小事和环境,从而使我们得到快乐。我们对小事的烦恼、挫折、牢骚、不满、懊悔、不安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出于习惯。我们做这种反应已经“练习”了很长时间,也就成了一种习惯性反应。这种习惯性的不快反应大多起因于我们自以为有损于自尊心的某种事情。一个司机无缘无故地向他人按喇叭,我们谈话时有人肆意插嘴,我们以为某人该来帮忙他却没有来,等等。甚至一些非个人的事情也可能被认为是伤害我们的自尊心而引起我们的反应:我们要乘的公共汽车不得已而来迟了,我们要打高尔夫球时偏偏下雨了,我们急着上飞机时交通忽然阻塞了,等等。我们的反应是愤怒、沮丧、自怜,换句话说:不高兴!

不要让事情把你搞得团团转。不知你是否参加过一个电视节目,看到过节目主持人操纵观众的情况?主持人拿出“鼓掌”的标记,大家就都鼓掌;主持人又出示“笑”的标记,所有的人又都笑起来。他们的反应像绵羊一样,告诉他们怎样反应,他们就奴隶般顺从地做出反应。你现在也是这种反应。你让外在事物和其他人来支配你的感觉和反应。你也像驯服的奴隶一样,等某件事或某种环境向你发出信号———“生气”———“不痛快”,或者“现在该不高兴了”———你就迅速地服从命令。

你的意见可能使事情更不乐观。甚至在遇到悲惨的条件和极其不利的环境时,我们一般也能做到比较快乐,即使不能做到完全的快乐———只要我们不在不幸之中再加上我们自怜、懊悔的情绪和于事无补的想法。

人是一个追求设计的生物,所以,只要他朝着某个积极的设计努力,他一定能自然正常地发挥作用。快乐就是自然正常地发挥作用的征兆。人只要发挥一个设计追求者的作用,不管环境如何,他也会感到十分快乐。托马斯·A·爱迪生有一间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实验室没买保险而被火白白烧掉了。后来有人问他:“你该怎么办呢?”爱迪生回答:“我们明天就开始重建。”他保持着进取的态度,可以断言:他绝不会因为自己的损失而感到不幸。

心理学家霍林沃兹说过:快乐需要有困难来衬托,同时需要有以克服困难的行动来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

威廉·詹姆斯说:“我们所谓的灾难很大程度上完全归结于人们对现象采取的态度,受害者的内在态度只要从恐惧转为奋斗,坏事就往往会变成令人鼓舞的好事。在我们尝试过避免灾难而未成功时,如果我们同意面对灾难,乐观地忍受它,它的毒刺也往往会脱落,变成一株美丽的花。”著名伦理学家爱默生说:“心理健全的度是到处都能看到光明的秉性。”

快乐或随时保持心态愉悦的观念,能够在漫不经心的练习中巧妙地、系统地培养出来。首先,快乐不是在你身上发生的事;而是你自己所做的、取决于你自己的事。如果你等着快乐主动降临,或者碰巧发生,或者由别人带来,那你可能要等很长时间。除了你自己以外,谁也无法决定你的思想。如果你等着环境来“验证”你所进行的快乐心态,你就可能要等上一辈子了。任何一天都有好与坏,没有哪一天、哪种环境是百分之百的“好”。这个世界上和我们的私人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因素和“事实”,它们不是体现出一种悲剧、抱怨的看法,就是一种乐观、快乐的看法,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9.自己的决定比别人的意见更可贵不少人总会面临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你是顺应潮流、听天由命,还是打破束缚,另辟蹊径呢?显然,能拼能赢者往往会重新踏出一条出路。

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需要不通常理的人,而不需要事事顺应潮流、听天由命的人。推动社会进步的往往是那些具有革新精神、敢于打破常规、改造环境的人。如果你要变消极适应环境为积极改变环境,就必须学会抵制促使你顺应社会习俗的各种压力,可以说这是真正生活的必要条件。这样,别人或许会认为你这是离经叛道;然而,要自己思考问题,就要准备付出这种代价。人们可能会说你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正常”人可能不赞许你,甚至会孤立你。其实,既然你否定了其他人所信奉的行为标准,他们自然会不以为然。你会听到人们经常提出这样的一种论点:“如果每个人都仅仅遵守自己愿意遵守的规定,那我们的社会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呢?”对这种说法的一个简单答复便是:大家不会都这样做的!我们社会中大多数人都习惯于依赖世界、循规蹈矩,因此他们不可能都这样做。

我们在这里绝不是鼓吹无政府主义。我们并不希望破坏社会秩序,只是希望在维护社会秩序的情况下,挣脱那些毫无意义的“必须”、“应该”的条条框框,使个人得到更多的自由。

即使是合理的法律与规则也并非能适用于各种场合、各种环境。我们要努力争取的,不必总是严格按规矩办事。不必时时刻刻考虑社会环境的需要。否则,你就是一个毫无主见、随波逐流的人。要掌握自己的生活,就需要有灵活性,需要自己不断地确定在具体情况下各种规定是否适用。的确,亦步亦趋、照章行事比较容易,然而只要你认识到法律是为你服务的,而不是你的主人,你就会逐步消除自己的“必须性”。

要抵制不合理的社会习俗,首先要心胸开阔。别人可能会违心地按规定办事,可你最好不要允许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应为别人的选择生气,只要保持住自己的信念就行了。要想不为社会环境所左右,就需要做出自己的决定,争取不声不响地付诸行动。大吵大闹、表示敌对情绪都不会起到积极作用。不合理的规定、传统和政策是不会轻易消失的,然而你却不必受其约束。其他人如果愿意听任摆布,这与你没有关系。他们要这样做完全可以,但于你是不适宜的。为这种事而大吵大闹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忿怒,并且发现悄悄回避一种规定要比公开对抗来得容易一些。你或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或可根据别人的要求生活,———这得由你来选择。

各种导致社会变革的新思想最初往往是为人们所拒绝的,甚至曾经是不符合法律的。进步总是与时时的传统发生冲突。爱迪生、福特、爱因斯坦以及莱特兄弟在取得成功之前,都曾受到人们的嘲讽。同样,你如果抵制不合理的规定和措施,也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

现实中总有令人不满意的因素,因此常让很多人不得意。其实,现实中的不得意往往是能拼能赢者改变现状的动力。

10.面对今天,就能充分地运用你的力量要想能拼能赢,你只有严格地专注你手上的工作、正在做的事和与你身边有关的事,使感官所收集的信息能让你的潜意识及时参考你的环境,而做自然的反应,这也是你意识的工作范围。

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目前情况,养成“不要为明日忧愁”的习惯。

你的潜意识不会对明天的事情发生功能,它只对眼前的事负责。对明日要有完整的设计,但不要“生活”在往日。创造的机器会对环境自动自发地进行反应,它对目前的环境能适当地、成功地反应,但是你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目前的环境上,而且要对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收集信息。好好准备,但是不要忧愁你的明日,甚至五分钟后的事情也不要担忧。如果你的注意力集中在目前发生的事情上,则你的潜意识将对“眼前”做适当的反应,对于尚未发生的事,它不能成功地反应。

“生活在今日”这个简单的习惯像其他任何习惯一样可以加以培养,这是你一生幸福与成功的秘诀。不要回顾以前的24小时,也不要瞻顾以后的24小时。好好地生活在今日,这样你就能充分地运用你的力量,使明日更加美好。引起紧张、匆忙、焦虑等情绪的另一个原因,是同时想做很多事情的荒谬习惯:学生一面看电视一面做功课;事业家不将注意力集中在他正在口述的信上,却在心里盘算着今天应该完成的事情,心里希望能够马上同时解决。这个坏习惯是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当事者通常都感觉不出来。我们想着眼前的很多工作而感到忧愁、焦虑不安,这种神经不安的情绪并不是由于工作而产生的,乃是由心里的想法———“我必须同时完成这些事情”而产生的。我们紧张,因为我们想做不可能的事,这样无可避免地会招来徒劳与挫折。真理是:我们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了解了这一点,完全相信了这个显而易见的真理,我们的心里就不会想要同时“做”下一件事。相反地,我们会把知觉与反应全部集中于正在进行的事情上。以这种态度来办事,我们会感到轻松,不再有匆忙、焦虑的情绪,而且能集中全部注意力去全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