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小学和初中应本着义务教育原则,坚持实行“免试、就近”到指定学校入学的办法。这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迫切要求采取的措施。至于因存在少量基础难学校和社会上少数家长有择校要求,给推进此项制度带来不利因素,是需要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而不应不顾义务教育原则,借此而废止这项制度。恢复初中招生考试、实行“择优录取”的做法。
其次是高中教育,目前在我国尚不属于普及教育性质。因而改革这个阶段教育的招生、考试办法,必须考虑一方面要有利于学校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选拔新生,另一方面要对下一级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同时,还要同初中教育阶段渗透职教因素,实行分流教育,和加强择业指导教育等措施结合起来进行。80年代初期,在“中考”改革试验中曾经总结推广“招远模式”和“大连、营口模式”,其特点都是将高中阶段招生指标分配同初中办学水平的评价结果挂钩,以抑制升学考试竞争对初中教育的负面影响,引导地方和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当前,中小学深化教育必革的形势要求各地都要根据本地方的实际,积极进行“中考”改革试验,在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动这项制度的改革。
第三是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高中毕业会考是衡量高中学生学习质量的水平考试。应充分重视会考成绩在评价高中办学水平中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应研究高考办法的改革。
第四是要坚决执行国家教委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除实践毕业年级外,一律不得进行统一考试的指示。各年级的考试和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在城市应由学校的校长主持进行,在农村可以由中心小学在学区内组织进行,也可以由小学校长主持进行。
第五是改进对学生学习评定的办法。现行的办法是依据学科分数、操行评语和体育是否合格来评定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实际执行的结果是“只看分数的高低,操行评语已不能起到客观评价和引导学生的作用”,而体育合格与否也是被绑在应试的“马车”上,改变了制定这项办法的初衷。这种对学生学习评定的办法,误导学生片面发展,成为追逐高分的“奴隶”;使学生课业负担愈来愈重,心理负担愈来愈重,丧失了学习兴趣,失掉了自信心。因而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些地方研究改进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办法。
例如上海市闵行区提出了以态度评价、学科评价及提示性评价为主要项目的综合性评定方案。其中,态度包括日常生活、劳动、学习、参与集体活动、参与兴趣活动、参与体育锻炼等方面。按A、B、C三个等级进行评定;学科成绩要按A、B、C三个等级评定;提示性评价包括:兴趣发展提示,优点提示和努力方面提示等内容。
又如,烟台市在小学采用“等级+特长+评语”的办法,学生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评定,评定结果不排队,不发榜,填入《小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手册》。
认真推选对中小学校的督导评价制度。实行“应试教育”与实行素质教育,在评价学校的标准上是根本不相同的。要使中小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建立评价中小学校办学水平指标体系和制度,取代那种单纯按学生考分和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做法。为此,国家教委在1991年即制订了《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价工作指导纲要》。经过长达五年的试点工作,最近又对《指导纲要》进行了修改,即将印发各地,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地推行中小学校的督导评价制度。这是国家教委为推动中小学走上素质教育办学轨道采取的又一重要措施。
当前,各地要注意做好的工作包括:①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制订出全面推行这项制度的实施方案。包括实施的步骤,对各级各类学校督导评价的职责分工,确定督导评价的一般周期,制订督导评价的基本程序,规定督导评价结果处理的原则,以及督导评价人员的组织。②根据《纲要》制定不同类型学校的具体评价方案。③组织对《纲要》的学习和人员培训。④在工作步骤上,要注意试点,有步骤地推行。
根据五年试点情况,对学校督导评价工作需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督导评价要坚持面向每一所中小学校,各地在工作实践中采取的评价形式可以不同,但都必须以全面督导评价所辖地区所有学校为前提。忽视多数学校,只对少数学校进行评优性的评价,不符合督导评价工作的原则。
第二,要明确开展学校督导评价工作的目的,坚持督导评价的导向性原则。在指导思想,指标设定、权重分配、结果反馈等方面都人有力地引导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进行教育改革,推选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要严格遵循学校工作规律,保证督导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注意学校的层次差异和多样性,并在此前提下,注重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
第四,要指导学校建立自查自评制度,使《指导纲要》不仅成为督导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而且成为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工作指南。
第五,要正确认识督导评价的激励作用,正确运用督导评价的结果,正确理解督导评价的权威。
第六,要加强领导,做好督导部门与其他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科研部门的协调工作。
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同评价学校办学水平一样,依据“应试教育”和依据素质教育目标要求,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也是根本不同的。反映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质量评价,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发展性,即通过科学的评价有效地反映学生群体素质的发展;二是全面性,即通过科学的评价有效地反映学生群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三是差异性,即通过科学的评价有效地反映学生在先天和后在诸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个性差异。基于以上认识,国家教委从90年代初即着手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基本标准。去年又组织专家委员会开始研究制订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少年素质发展水平监测指标体系,准备本世纪末能在我国初步形成监测网络。
(五)构建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使中小学摆脱“应试教育”影响,走上素质教育办学轨道,中心环节是改变以学科知识系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构建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奠定扎实的基础,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当前实际,需要强调以下几点:1.要进一步重视改进和加强德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那么,教育学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就是做一名社会主义中国的好公民,也就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中小学德育必须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坚持以“五爱”为基本要求,进行基本思想观点的教育,以公民权利义务和民主法制观念为中心的公民意识教育,基本道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当然,在教育内容和要求上必须遵照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既要明确德育总体目标,又要明确阶段性的具体目标,处理好教育的整体性、连续性和要求的阶段性、层次性之间的关系。
还应明确,按照素质教育的规律加强德育,也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据此,一要使德育工作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二要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激情、明理和导行环节;三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能力,爱憎分明的情感,和分析判断是非的能力;四要遵循“五育”并举、和谐发展的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五要促进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形成目标一致、协力育人的环境。
2.要进一步抓好课程、教材的改革
应该肯定,经过十多年的教改实践,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和教材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从大面积上说应该首先要求广大中小学课程结构和教材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从大面积上说应该首先要求广大中小学校认真搞好学科课程,落实活动课程,开发选修课程和创设环境课程;在教学工作中,引导广大教师更新教学思想,深化教学方法、学习指导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改变那种“考什么教什么”,“只抓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只抓书本知识、忽视实践教学”,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与此同时,应该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进一步引导改革实验,探索适应21世纪形势需要的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方案。要在总结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经验基础上,分析借鉴世界各国教改的发展趋向和经验教训,进一步改革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更新教育内容,开发新的课程,制订课程标准,编写新的教材,使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
3.加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在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对于这个重要问题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是也曾出现过“左右摇摆”的倾向。“十年动乱”中大搞“以劳代教”即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严惩危害。后来,又有一些同志从根本上否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也是错误的。应该明确,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实验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根本途径在使中小学摆脱“应试教育”影响、构建素质教育体系的工作中,必须重视和加强这个在当前尚处于薄弱状态的教育五一节。为此,要认真上好小学运动教育课和中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积极创设校内校外科技、劳技、生活教育基地和其他教育设施。组织开展科技、劳技、生活服务、社会实践和军事体育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并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形式渗透职教因素。总之,只有使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同实际相联系,学校同社会息息相通,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4.要强调因材施教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就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通过教育影响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关于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都处在积极上进的状态之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
(六)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进行区域改革
使中小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走上实施素质教育的入学轨道,是学校的责任,要求学校进行整体性改革,实现这个“转变”,许多问题又不是学校自身所能解决和独立承担的,需要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一个物质保障的环境和一个良好的社会育人的环境。因此,要求在一个区域内进行整体性改革,实行“区域推进”,做到政府行为到位,实行“区域推进”做到政府行为到位,社会行为到位,家长行为到位,汨罗等地的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实验县、市、区的任务是:①按照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要求,办好每所中小学校,以形成一批办有特色的学校。②完善教育体制,高速教育结构,围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使“经、科、教”有机结合,“三教”协调发展。③建立社会参与机制,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④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学校督导评价和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形成对教育行政的督导评价机制,实现素质教育目标。⑤建设适应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七)要建设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教育工作的规律告诉我们,发展教育的根本大计是建设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办好学校最重要的因素是校长、教师对改革的认识、态度、掌握的程度和业务水平的适应状况。因此,在推动中小学走上素质教育办学轨道的工作中,必须把建设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抓紧抓好。
首先,要选任好校长,培养好校长。作为校长:一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二要有较高的组织管理素养和领导水平。三要能够使学校形成科学、协调、民主、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四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堪为师生的表率;五要有优良的作风,是一名关心团结,依靠教师办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校长培训工作上,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根据国家教委要求,切实抓好校长的岗位培训,按规定期限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二是根据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在近期要普遍对校长进行一次培训,切实在思想认识上对摆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问题形成共识。
其次,要根据21世纪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素质。一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二要使教师具有更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三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知识,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更强的教书育人能力;四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五要具有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在工作上,需要强调四点:一是师范院校要深化改革,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中小学输送素质高的新师资;二是在教师进修工作中,既要研究提高在职老教师学历层次的要求和途径,又要大力开展教育学历合格后的继续教育;三是在重视文化,业务进修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四要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当前,要就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教师全员学习,深入开展专题讨论。
最后,还必须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理论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