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教改典型案例
15672400000030

第30章 教师评价的内容(5)

新课程下的新教学方案要适合于学生的兴趣。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但占有知识所付出的代价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学得很累,有的人学得轻松。当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吻合时,学习可能是种享受;当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违背时,学习可能是种沉重的负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而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教学面临的另一挑战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位学生曾经画过这样一幅漫画:画中一位瘦弱的女孩满头大汗地奔跑着,后面有一只瞪圆双眼张开大口的老虎在追赶着她,老虎身上写着“作业”两个大字。最可怕的是,女孩已经被“作业”挡住了去路,无路可逃。这幅漫画的题目是:“课业猛于虎”。显然,这幅漫画的主题是反映学生所承受的课业负担过重。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从画面看出是什么样的作业在压迫学生——主要是各科的书面练习。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另一种教育问题,即学生的学习或练习方式过于单一,主要集中于书面作业方式。训练方式的单一会减少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加剧他们的学习压力。

“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去,但你不一定能使其喝水。”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努力又不够,他们是学不到多少东西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与努力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动机与兴趣。学校教育的一个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对终身学习的兴趣,以及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此,教育要尽可能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生活常识或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人们往往会感到压抑和不快,而且会越来越讨厌这样做。反过来,如果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人们不仅会在当时感觉痛快、惬意,而且可能越来越喜欢做该事。假如孩子们能在学校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可以在学习期间获得愉快的情绪,而且可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越来越喜欢学习。研究与实践表明,创设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关键。

(一)故事启迪,创设想像情境

学生爱听故事,老师借助故事的魅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如思想品德课的课文多是以故事形式出现,把理论和故事结合,寓理论于故事之中。教师通过故事曲折动人的情景,形象逼真的人物描写,情声交融,形态相辅,把要阐明的道理化在故事之中。学生从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不知不觉地明白了一些道理,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不妒忌别人》时,可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故事。课文讲述的是《三国演义》中周瑜妒忌诸葛亮,机关算尽,活活断送了自己的生命。随着“草船借箭”故事情节的层层展开,学生的情感脉搏不知不觉地在跳跃起伏,他们为周瑜骄傲自大、心胸狭窄而气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而赞叹。听完故事,学生被故事情节感染了,发言非常热烈,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深刻领悟到:妒忌不断膨胀的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也许有的人会说,语文、思想品德等课的教学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启迪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数学等理科的教学是难以做到这点的。其实,即便在数学等理科教学中,也是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使其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学习的。如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商不变的性质”内容时较好地用故事创设了学习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教师以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小时候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猴山上,猴王带着一群小猴子,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猴子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猴王就利用分饼的机会教育帮助了它。猴王分别给每个小猴子8块饼,要它们平均分2天吃完,许多小猴子都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肥肥大叫着说:‘8块饼太少了,不够吃。’猴王说:‘那好,我给你16块饼,平均分4天吃完。’话音刚落,肥肥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猴王又说:‘那我给你32块饼,平均分8天吃完。’肥肥还没等猴王说完又嚷到:‘太少,太少,还不够吃。’猴王最后说:‘那我给你64块饼,平均分16天吃完,怎么样?’肥肥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猴王和其他小猴子都笑了起来,而小肥肥却莫名其妙。”在精心创设的故事情景下,教师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导入新课。问题一:同学们,为什么猴王和其他小猴子听完贪吃而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话后,都笑了呢?问题二:猴王是运用了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问题三:在除法算式里,除号左边的8、16、32和64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

在这堂课中,教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猴王分饼”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在故事情景中,通过口答列式组成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算式,使学生发现猴王4次分饼,看起来分得的饼越来越多,其实平均每天能吃到的饼,块数都是一样的,隐含着量的“变”与“不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商不变的性质。接着提出问题:“猴王是运用了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呢?”从而揭示课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和思考算式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得出商不变的性质。该情境的创设不是单纯地为了引入而引入,整堂课自始至终都在这个情境的基础上发生、发展并得出规律。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寓言《寒号鸟》时,李吉林老师这样导入新课:“这一课,李老师给你们讲个民间故事。很久以前,在很远的一座高山脚下,有一堵石崖(用粉笔勾画石崖)。如果在冬天的夜晚从山脚下经过,你会听到从石崖的缝隙里传来了小鸟哭叫的声音:‘哆罗罗,哆罗罗。’所以,人们就给这种小鸟取了个名字叫‘寒号鸟’(板书课题)。寒号鸟为什么在严寒的夜晚号哭呢?我们可以去问问它的邻居喜鹊,喜鹊就住在寒号鸟对面的大杨树上(用粉笔勾画杨树并贴上喜鹊的剪贴画)……”这一课的导入,教者以讲故事这一儿童喜爱的形式,加上简笔画、剪贴画等手段创设情境,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我们常说教学、教案要常备常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才有生命力。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表明,新颖的导入,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可采用一些新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如:①图片设计法,教师用投影片或挂图,引导学生从观察图片开始,导入新课;②儿歌设计法,启发学生背诵熟悉的儿歌,或预先准备好的儿歌,导入新课;③练习设计法,利用课后练习,巧妙而有意识地导入新课;④音乐设计法,教师用录音机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情感的变化,导入新课;⑤实验设计法,教师当众或让学生当众进行某项活动的实验操作,在探索问题中导入新课;⑥猜谜设计法,教师让学生通过猜谜活动,由谜底导入新课。

有这样的一节《死海不死》的语文课,在正式上课文前语文老师却做了个小实验:把两个鸡蛋分别放进两个水杯,一个水杯里的鸡蛋沉下去了,而另一个水杯里的鸡蛋却浮起来了。面对这个奇怪的现象,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沉下去的是好蛋,浮起来的是坏蛋;有的说,一个杯中是自来水,另一个杯中是纯净水……

语文老师让学生带着疑问打开课本,要求他们在《死海不死》一文中寻找类似的现象,并找出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新课文,很快找到类似的现象——人在死海,即使不会游泳也不会淹死。课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死海海水含有很多盐类,它们能产生极大的浮力。

这时,语文老师请一位同学尝一下两个杯子里的水,发现一个杯中的水是咸的。

一个小实验,使学生形象而直观地掌握了课文的重点。

还有一个用猜谜导入新课的案例:

上课伊始,初中语文老师用投影机映出一首小诗:“它不生在天上,也不长在水里;它既不需要人们去灌溉,也不需要谁去浇水;它没有人去栽种,却永远扎根于人们的心里;有人说它是灯塔,没有它航船就会把方向迷失;有人说它是翅膀,没有它鸟就无法飞起;有人说它是路标,没有它灵魂的天地只能让给空虚。”

语文老师对学生们说:“这是一个诗谜,你们能猜出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吗?”

一听说猜谜,学生们的兴趣就高了,大家纷纷动了脑筋。不一会儿,谜底终于猜出来了,那就是:理想。

语文老师笑着说:“理想,像灯塔,像翅膀,像路标,足见它的重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理想的阶梯》。”语文老师上新课“阶梯”铺得非常巧妙。

(三)发挥教学机智,巧妙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当中,会经常发生教师深感意外的事情,教师如何恰当地处理,用巧妙的办法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的任务上来,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当中来,这就是教师的教育机智或教学机智。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一个富有教学机智的教师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景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是积极的事件或情景。

我们来学一学上海的一位老师如何巧妙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的:语文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学生正热烈地议论着,有的在互相对答案,老师明白上一节课刚考完物理。他没有马上讲课,而是先和同学们聊了起来:“刚才考物理,是吗?”“是的。”同学们回答。“现在,我们也考一下物理,好吗?”此话一出口,同学们都惊讶地注视着他。“爱因斯坦是位物理学家,他最大的贡献是什么?”“相对论!”同学们齐声回答。

“是的。不过我感兴趣的是他的一句颇含哲理的话。他说,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到的知识,圆圈之外那么多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圆圈越大,它的周长越长,它与外界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多着呢。大家想想,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谁能用昨天学到的《劝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个道理?”有位同学站起来回答:“学不可以已。”“回答正确!”他提高了一些声音说,“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劝学》”。

(四)开放思路,展开想像

孩子是富有想像的,对问题会有自己的看法或者有自己的想像。如果我们一味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或者教师在教学中提问时期望学生得出的是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标准答案往往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想像。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思路,应让学生有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想像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