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作业往往是有一个主题或一个范畴的。主题或范畴的选定应该是顾及到学生现有的经验和他们变动着的需要以及兴趣,理想的主题或范畴是使学生能够把他过去经验中有价值的东西和他的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上海市实验学校小学阶段的长作业主题一般是由老师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已有的知识储存做了分析之后,经过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多次对话以后确定的。经过多年的实验探索以及理论的提炼,我们认为作为一项有价值的长作业的主题,它应该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它要求学生从事对观念的探究、理智过程的运用;第二,对现实世界必须是有意义和有作用的;第三,它必须拥有现成的可获得的资源;第四,它必须是符合年龄特征的;
第五,它必须是值得花时间的;
第六,它要求学生运用并掌握有意义的规则、标准或学问;第七,主题的标题要醒目,要吸引学生。
我们在四年级学生的长作业中选声音做主题是出于以下两种考虑。
第一,声音是学生熟悉且有着较多共同知识背景的一个概念。小学二年级的自然常识就曾学习过有关声音的性质等内容;小学社会科中也有关于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现代社会的通讯等知识的学习。这些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声音进行的思考和研究,也是大多数学生目前所具有的关于声音的认识和经验。这个主题的选定和学生目前的经验是有关联的。第二,在环境教育深入人心的今天,噪声及其他的危害是学生所关注和耳熟能详的。从几次遴选主题的学生座谈会中,好多学生都表示出对噪声的关注与兴趣。这也表明声音的研究不仅是个“科学研究”,也是具有现实意义。
2.作业的展开
许多心理学研究都表明,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动,喜欢小组活动,在完成一些短期的、分解性的任务时表现最好,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比较想得到成人的帮助和指导等。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此项作业的进行方式是以学生的体验性研究和老师的指导性探究为主,通过自我、小组等探究活动,在加深并拓展原有的知识和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获得知识发现的快乐体验,达成一种学习能力。老师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为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长作业的具体展开分三个阶段,其中老师在三个阶段的关键点上提供一定的帮助。
(1)第一阶段:唤起、准备与点评
①唤起。唤起主要是针对老师的,它主要是通过老师导言课完成。老师的导言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布疑设悬、以情渲景、情境演练、电教启动、语言描绘等直观灵活的手段唤起学生的经验,使学生的认知处于一种定向的积极主动状态,激起探究的动机和愿望。同时,老师要向学生交代此项长作业的目标、时间安排、最后的评价方法以及以任课老师为主的“教师研究小组”等,在充分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时,让学生对整个作业以及过程心中有数、有主体意识。
②准备。准备既是针对老师的,更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老师的准备包括为学生准备一份长作业的准备卷以及对准备卷的点评。学生的准备既有精神状态的准备,又有知识上的准备,首先要做的是完成准备卷,并根据准备卷的要点开始收集资料。
③点评。点评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准备卷大约一周后收齐交到了老师那里。老师发现学生研究声音角度有好多种,如从环境保护角度着手的有噪音;从声音本质着手的有超声波、次声波等;从声音保留方式着手的有谈录音机、录像机,甚至有的同学谈到了用计算机保留声音;有打算从测量声音角度研究的,如有学生写到渔民捕鱼时测鱼群的方法;有打算研究自然界中的声音,植物的声音,动物的声音(同一种动物声音的不同表达了什么;打雷的声音、水拍打海岸的声音);有研究人类的声音:男人的声音,女人的声音;有研究音乐,包括古代的乐器、现代的乐器;也有研究利用声音的人:科学家、音乐家、环保专家、医生等等。对于学生的丰富的想像力,老师予以充分的肯定,对有创意的学生在班级中表扬,并交流。同时还对学生准备用的方式给予指导。学生在老师的个别指导下,修改准备卷,进入第二阶段。
下面是学生所做的一份准备卷。
(2)第二阶段:计划、面批与交流
①计划。老师发放研究计划卷和实验报告格式卷。两卷的投放是对学生长作业提出的一定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作业完成状况的了解和监督。其中实验报告卷的投放是为了使学生的作业中增加实践和动手的成分,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做的。
②面批。面批是老师针对学生计划卷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的个别指导,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同时学生还可以寻求“教师研究小组”中其他老师的帮助。
③交流。由老师组织根据学生对于声音研究的不同角度分成若干小组,对研究实验进行交流,并提供若干材料和实验器材供小组代表进行演示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分享经验获得提高,同时又能对照其他同学的方案,修改自己的实验和计划。老师有适当的鼓励性的点评。
(3)第三阶段:辅导与撰写
①辅导。老师对前两个阶段的学生行动进行总结后,对小论文撰写的要求、注意点以专课的形式进行辅导。专课可以由任课老师担任,也可以请学校内科研室的老师进行辅导,同时学校图书馆有专门的《教你做研究》的光盘供学生阅览和查阅。
②撰写。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研究计划进行小论文的撰写。其中可以以模型或实物等替代论文。
3.作业的评估
对长作业进行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不是关注学生的能或不能,不是“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而是重在评价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经验,体会和能力,其功能是“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目的在于导向、激励和调控。具体做法上我们采用了实作评价方法。
实作评价是对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来源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种评价,它常常在学生做作业,参与感兴趣的作品制作,发表思想交流等情境下发生,既能考查学生对某些概念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几次完成情况,考察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在《我理解的声音》中,我们对小论文,包括前期的准备卷及计划卷,以及后面的研究的表达进行了评价。
通过这个“作业”,学校、老师能真实地评估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就是上海市实验学校在《学习能力大纲》中提出如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阅读书本的能力、搜集和使用资料的能力以及一些智力技能等项目。
当然更重要的是长作业蕴涵着这样的学习理念,学习不是个人头脑中的事情,学习经常是“相互学习的共同体”的实践活动。知识不是储存于头脑中,而是存在于进行发现、推敲、创造新的价值的过程中。
长作业的展开过程中,学生熟悉了一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习了研究的方法论,“由此儿童们能够用以为回答自己已提出的各种问题搜集资料,使用在该门课中发展起来的结构,并将其应用于新的领域”(斯坦毫斯,1970);引导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反思。除此之外,在学生长作业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师角色,在这种角色中教师是资源而不是权威,是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伙伴。
以作业的形式将评价同学的实际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不仅能够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且还能刺激后继的教学活动,具有积极意义。“一旦评价被作为复杂的教育实践的一项重要因素而概念化,它就有可能为改善和增进实践作出贡献。”
二、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
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与计划为每个学生建立的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具有多样性,包括成长记录资料内容与形式、资料呈现方式及评价人员及评价对象的多样性。成长记录资料的内容与形式可以是作品、操作与演示活动、评定量表、检核表、连续性记录、轶事记录、测验以及成绩、典型作业、反思性文字、竞赛成绩、他人评论等。资料呈现方式可以各式各样,如文字材料、手稿、照片、图画、剪报、证书、录像、录音、报纸杂志等。评价人员不仅是教师负责,也可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负责。评价对象可以针对学生个人,也可以针对小组或全班,前者着重学生个人的发展、进步、努力与成就,后者着重小组或全班同学合作学习的成果与状况。
成长记录一般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学生收集材料必须围绕主题。学生学习成长记录不仅只是记录和反映学生成才过程及所取得的成就,还要包括学生对“成长”、对“作品”以及对制作成长记录历程进行自我反省或评论的证据。这不仅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习内涵,而且能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选择、自主成长的能力与品质。实际上,“反思本来就是成长记录设计的关键”。
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并与老师共同确定。事实上让学生参与成长记录袋建立的整个过程与其中所收录的内容一样重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的能力和负责的态度。
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并且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
(一)学生成长记录中的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给予学生的反馈,包括形成性反馈和总结性反馈。总结性的反馈一般在资料收集的后期一次性地给予;而形成性的反馈则是在档案生成的过程中定期地给予。因而相对于总结性反馈来说形成性反馈对学生的指导性更强,更有意义。教师的形成性反馈能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其意义在于从简单地给予结论性的知识变为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形成性反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灵活运用反馈方式。一般来说,教师的反馈可以有多种形式,口头表达或书面交流;面向小组或面向个人。这几种形式各有利弊,可以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口头表达有利于师生间的直接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但是这种面对面的方式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学生可能出于各种心理原因,不愿意接受;书面交流给学生以亲密感,交流可能会更深入,学生更易于接受,但受时空的阻隔,不利于教师直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可能出现交流偏差。面向个人的反馈有针对性,能给学生以个别性的指导,但受教师时间精力的限制可能流于形式;面向小组的反馈对于个人的针对性弱,但是教师易于把握整体的学习活动状况,给予有效的指导。总之,教师要根据自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
重视指向学生表现的反馈。教师的反馈可以是针对学生的态度、方法、表现、问题等方面。具体来说就是针对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对待问题的认真程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在讨论及发表中的表达,资料收集的质量;需要改进或加强的地方。而教师反馈的指向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不同,学生采纳的程度也不同。Harm H.Tillema&Karl Smith的研究结果表明指向表现的反馈比指向态度的反馈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更大,而指向问题的反馈产生的影响最小,引起学生行为变化的程度最低。因而,教师在给予反馈时,要重视更多的指向学生的表现,降低学生的戒备心理,促进学生的行为改变。
恰当处理好反馈的频率。给予反馈的频率也是影响其效果的重要因素。在Harm H.Tillema&Karl Smith的研究中,反馈的数量与学生行为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但是不能引起学生思想和信念上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定数量的反馈促进学生观念的变化和行为改善,但是其效果并不是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增长的。反馈的频率过快,学生无法内化到思想体系中去,不能起到本质上的作用。结果只能像过去一样,起到一种规范和管制的作用,失去教师反馈的真正意义。而反馈频率若过慢,会使学生失去方向与指导,产生无力感。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操作的情况确定反馈的频率。
采用肯定性的反馈表达。同等程度的评价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肯定性的评价无疑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档案评价的目的之一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和评价的过程中体会成功,因而教师的反馈要考虑到表述形式,尽量采取鼓励性、建议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如“你谈到资料收集不充足,你去过图书馆了吗?”“想一想,你是不是还能收集更多的信息”等等,在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对自己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不足,产生取得更大进步的欲望。
(二)学生成长记录中的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也是成长记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小组评价中学生不仅可以反思自己在小组中的行为,也可以评价小组其他成员的行为表现。小组评价中重点考察个人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贡献的大小,个人的准备与解决小组任务的相关度,以及对小组问题解决的真正贡献。小组评价要注意:1.小组评价制度的建立小组评价制度的建立是小组评价的有效度的重要保证。规范的小组评价制度可以使小组评价有规律、正式地进行,避免无意义的争论。小组评价制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也可以由小组成员协商决定,但其制度规范,评价指标必须体现在学生档案中。
2.小组中心人物的作用
小组中心人物是指那些在小组中有明显权威,在小组决议中起实质性作用的人。小组中心人物在小组评价中起主导作用,在评价过程中,小组成员对同伴的评价往往与小组中心人物的评价趋同,影响小组评价的规范性和真实度。因而教师要控制小组中心人物的作用,使小组评价真正反映出各个成员的真实表现。
3.小组弱势群体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