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教改典型案例
15672400000042

第42章 学生评价的措施与方法(3)

在小组活动中,总有一些小组弱势群体,他们在小组中的表现平平或几乎没有贡献,而在小组评价中往往体现不出这一点,因为小组成员对弱势群体的评价会出现“责任逃避区”以其他人的功劳替代了小组弱势群体的作用。因而,教师要注意这一部分人的表现,让他们承担一些重要的任务,给他们为小组作贡献的真正的机会。

4.小组民主氛围的形成

小组的民主氛围是使小组评价公正、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小组民主氛围的形成是个渐进的过程,是在评价过程在小组成员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要努力渗透小组成员的民主意识,促进班级民主氛围的形成,进而影响小组民主氛围的形成。

此外,成长记录中还要有家长的参与,事实上,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越多,学生越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家长参与学生的成长记录不仅能让家长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使成长记录中增加了学生在家的表现、行为等,成长记录的内容更为丰富,从而也就更能发挥评价的作用。

三、考试

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要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手段。迄今为止,在全世界的教育领域内,考试仍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选拔的工具,仍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由于考试客观上评价教学过程的质量,任何教育模式下活动着的教学双方也都客观地追求着考试的好的评价,在此意义上重视考试、重视考试分数本无可厚非。当考试的评价内容与方法是科学的和全面的并与教育目的(标)相一致的时候,考试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引导着教学双方朝着教育目的(标)前进。然而,当考试的评价内容和方法是不科学或欠科学的和不全面甚至背离教育目的(标)的时候,尽管教学双方也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考试的评价功能,为追求好的考试评价,教学双方仍不得不牺牲受教育者的发展,而去追求片面的考试评价。这时的考试由手段异化为目的,严重地妨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成为教育过程中的异己力量。考试不是造成应试教育的原因,取消考试也不是进行教育改革的科学态度,“文革”期间废除考试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的危害不应被忘记。考试问题不解决,最终将影响正在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科学地对待考试,研究考试,在批评、取消升学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的同时,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考试制度,才能真正扭转普通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现状,最终确保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健康深入的发展。

原有的一套评价体系确有严重的弊端,需要改革,但并不等于对旧的一些方法如笔试、阶段小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等全盘否定,否则将从一个极端走想另一个极端。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以用观察法、访谈法、情景测验法、行为描述法、作业分析、问卷/问卷调查、小论文、成长记录袋评价法,表现性评价等方法手段的应用;应注意研究非学业评价的测试和量化手段,也不宜对学业性和非学业性评价以简单的加权形式整合。究竟选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的特点来确定。

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辩论、课题研究、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可考虑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同时试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考试还可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

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唯一手段,可以口试,也可笔试,也可结合起来考试,笔试可以用选择题,也可用论证题,也可以开卷考试,还可以根据平时表现和平时小测验来做考核成绩,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例如,小学一年级的考试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他们的考试不宜过多采用纸笔测试,应以活动为主,甚至可以带有游艺的性质,尽量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使学生在考试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增强自信心,形成“乐学、乐考”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体验。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相比,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面临更多的学习任务和更高的学习要求,对他们的考试要注意小学和中学的衔接,加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也应更加多样化,除纸笔测验外,还应增加将知识整合并应用于初中的观察、操作、实验等新的考试形式,注重考查学生探究、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主要手段之一。考试的目的是获得对学生学习和教学的诊断,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个体不同,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学材料和进度。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临床诊断,从而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们在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实践上的快慢、程度上的深浅是必然的。我们不应该简单地用优劣好坏来评价学生发展的这种差异,更不应该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否则发展慢的学生就会在竞争环境下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产生一种压抑、沮丧的心情。淡化学生间的成绩优劣等级观后,可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目前的问题是,以考试代替了评价,考试成了评价的唯一手段,成了“统帅”教学的“指挥棒”;与此同时,考试又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成了伤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不良行为,甚至是恶劣行为,就连音乐、美术、体育这些学科教学中,都是让成绩好的学生参加,开运动会,让班里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报名参加,争得好分数,为班级争光,其他同学在边上观看、做拉拉队,搀扶竞赛下场的运动员。这种不是让全体学生在运动会上得到活动、锻炼,忽视全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错误行为反而成了正常情况,完全背离了提高全体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音乐、美术教学中许许多多的比赛、展览,更是面向少数拔尖学生,事实上不考虑全体学生的美育发展。这种处处围绕选拔、竞争,过分强化学生成绩优劣等级的观念,严重阻碍了我们教学工作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要求,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因此,以评价的思想,克服旧法考试的缺陷,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使其成为一种良好的教育行为,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是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教育评价是按既定的教育目标以及明确完整的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对教育工作的内部与外部价值及其属性所进行的一系列估量与判断,教育评价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立场,应该且必须是一种教育。因此,科学的教育评价应具有鲜明的导向性、积极性、客观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其目的就是要以评价的结果来调整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作为评价主要手段之一的考试,必须遵循评价的主要思想和原则,全面理解和正确运用考试功能。当前,尤其要发挥考试的诊断功能和反馈功能,把考试的目的定位在“分析”被测试后的状况上,而改变单纯为了“评定”的错误定位;要发挥考试的预测功能和激励功能,预测学生将来在某些方面发展的可能性,激励学生的进取心。总之,要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淡化评定功能。因此,必须研究和建立区别于升学选拔考试,以考核教学目标的达到为目的、绝对评价为主、相对评价为辅的考试新模式。实践证明,“无劣评定”、系统性分散考查、免试跳级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应大力提倡。

坚持考试为教改服务,为教学服务。考试作为一种测量手段,它是服务于教学的,而不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应该是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这些既是教学的依据,当然也应该是考试的依据。那种让教学跟着考试转,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考试形式为教学形式的做法是对考试与教学关系的颠倒,其结果必然导致“应试教育”。改革考试,就是要摆正考试的位置,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施行考试,根据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以适当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学工作、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考试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考试。

考试本身具有一些片面性,因而一直受到教育家们的批评。教育家们认为,考试限制了儿童受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现,在儿童间划出了不同的等级,一部分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一部分学生则处于不利地位,不能受到应有的教育,以至逐渐被淘汰。此外,学校教育不应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这些任务仅靠考试是不能实现的,相反往往有碍于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是建立在观察、考查基础上的综合方法,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全面完成,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及个性发展,因而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考试向评价过渡,成为基础教育阶段考试改革的一种趋势。考试向评价过渡,绝不是取消考试,而是采用评价的思想、评价的方法和手段,改进考试,使其更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真正成为一种良好的教育行为,教育学生,鼓励学生,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