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教改典型案例
15672400000007

第7章 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的标准(2)

集体备课的意义在于教师之间通过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认识,以便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我们不否认要有共同的教学目标,但如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无疑会扼制教师的个性,抑制教师的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就无从谈起。以老带新对新教师是需要的,新教师在站稳讲台、掌握教学常规之前,的确需要老教师的指导,但一旦掌握了教学常规,就应鼓励教师不断反思、不断去探索、进一步改进教学的路子,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千万不要做“套中人”,只有挣脱种种“套子”,教师才能充满自信,才能健康地发展。

教师的个体差异,不仅包括学科之间的差异,如语文和数学、综合实践以及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工作不同,也包括不同性别的老师教学风格的差异。成都市武侯区近几年男教师的比例不断上升,为了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快速发展,区里首先成立了男教师的教学研究小组,在符合一定的要求(如年龄、学历)的基础上,组织他们定期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开展青年男教师的“明日之星”的评比活动,通过看同事之间的课,评价同事之间的课,不仅使男教师得到了锻炼,也带动了大批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为了促进教师队伍的协调发展,男女教师教学风格取长补短,区里联合推出了男女教师同上一个主题课的活动,在前后有紧密联系的课中先后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以便对比研究,吸取经验。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区里已经有很多男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武侯区教育的排头兵,在师资培训活动中,很多研究示范课都取自武侯区男教师的课。这么做,不仅促进了小学教师队伍的协调发展,重视了对男教师的培养,也适应了武侯区的发展,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男教师都投奔到了武侯这块教育热土上。

三、弘扬学校特色

从总体上看,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只能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几乎不可能照顾到各校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性。而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也很难满足当今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亦即学校要根据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环境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志趣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

评价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倾听学校的声音,考虑学校的差异和特长,围绕着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提高,为每个学校制定合理的、符合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精神的发展目标。评价还要给学校留有充分的空间,鼓励学校进行探索和创新,发挥学校的特色和特长。在评价中虽然应该有统一规定的内容,但同时也应注意各校实际,不应用简单划一的硬性规定来评价每一所学校。

校长应当成为更新教育观念的先行者,校长应当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校长应当永远是一位好教师,所有这些都是对校长岗位的要求。有了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有一批好校长,就会带出一批好学校。

学校特色:“就是在办学主体努力追求之下,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品质。既可以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也可以表现为人多我少、人有我无”。

独到而优异即为“特”。学校特色不在大而全,在少而精。无论是办学管理上、教育教学上,还是课外活动上,只要能在其中一点上有独到之处,就可以形成特色,如果追求得太多或太全面,那么就难以形成某一方面的优或某一方面的“特”,“特”绝不是外在的,学校特色是实在性与抽象性的统一。它不仅指学校的各项办学措施,而且指制订和采取这些措施的指导思想;不仅指学校人际关系的现状,而且指其人际关系所体现的精神境界;不仅指考试的高分,而是指获得高分的途径和高分体现出来的价值追求;不仅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而且指组织和参加这些活动的目的和动机;不仅指各种竞赛活动的奖牌,而且指这些奖牌所折射出来的荣誉观。

特色是相对存在的,若其他学校也借鉴和发扬了特色学校的特色,那么特色学校原来的特色之处就不再成其为特色了。因此,学校特色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特征。各校在创建学校特色时应正确理解与把握其丰富内涵,避免急功近利,更不能把创特色简单地理解为多搞一些活动,唱唱跳跳。其中比较浅显的特色要求有五个方面:一是有与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数量足够,水平较高。二是有适应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如专用教室、场地、教材等。三是连续保持特色两年以上,师生参与面达60%以上,实践证明学校特色对学生各方面教育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特色项目要在市级以上有影响力,或在比赛中获得较高层次奖项。五是有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学校资料积累完备,在形成特色教育方面能提供经验,在同类学校中起示范带头作用。

关于“办学特色”,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它的含义。

首先,从微观认识来看,“办学特色”可以认为是学校的教育特色。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把办学特色界定为: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优化的、相对稳定的教育特征和风格。或者可以概括为:一所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所表现出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但严格说来,学校的教育特色并不等同于“办学特色”,因为虽然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重要的中心工作,但无论从内容和范围来看都不能与“学校特色”相提并论。

第二,从宏观认识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基础教育从其阶级属性来看是属于社会主义教育范畴,因而才有了关于我国教育方针的规定和具体阐述。这种认识是站在高维度上看问题,把“学校特色”的概念理解得相当宽泛,并把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思想。

第三,从中观认识来看,把学校特色看作学校办学的特征和学校整体的风貌,因而可将“办学特色”界定为:学校在较长时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自己独特、稳定、优质、并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貌。这种从中观认识的“办学特色”的含义,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它是学校在思想观念、价值规范上的特色;二是学校在制度、模式、结构等行为方式上的特色;三是学校在物质环境、校园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实际上它是一所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综合反映。

很显然,对“办学特色”这三种不同的认识,主要是由于认识倾向和责任归属不同而产生的。宏观认识立足于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其发展基础教育的整体思路,其主要责任归属是教育行政部门;中观认识是从学校办学中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格出发的,其主要责任归属是学校的领导者;微观认识则从学校在教育教学上的特征和风格出发,其主要责任归属为学校的教师。作为学校领导而言,要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的“办出各自的特色”的要求办好学校,固然应有宏观认识的指导,然而更多的是要从中观认识出发,并结合微观认识去界定“学校特色”(或“办学特色”)。因而,我们可以说“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成果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多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办学特点,它是校长的办学意图和管理风格的体现,是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状况和教学特点的体现,也是影响学生个体特性的形成及学生群体特点的综合反映。只有这样认识“办学特色”才有助于我们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把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来。

深化教育改革,创建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种体制办学,多种模式办学,简政放权,扩大学校自主权,这是时代的潮流。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学校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办得有特色。一个企业有特色就有经济效益,一项产品有特色就会有吸引力、竞争力。同样,一所学校有特色,就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可以产生良好的办学效益。因此,办学的特色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决定着学校的声誉、地位,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学校重要的生命线。

深化教育改革,创建学校特色,是办学规律的具体体现。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绿叶。因此,即使是地处同一地段或者同一类型、同一规模的学校,其学校管理对象诸如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因素,都肯定各有不同的特点,由此而决定了管理的模式、风格、规章、措施等诸方面的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更不应该一样。千校一貌是不正常的发展,是畸形的发展,各有办学特色才是办学规律的体现。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它潜在的优势,经过反复认真的筛选,就会找到形成特色的突破口。因此,形成特色的过程就是一个整体优化的过程。学校某一方面有特色,就会带动其他工作,互相之间展开竞争,内部运行机制得到自动调节,竞争的活动推动整个学校向前发展,这是办学规律的具体体现。

学校办学特色形成之路,就是学校改革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