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校园暴力防范
15672800000050

第50章 学生暴力犯罪案例(2)

曾经轰动一时的海南“龙虎帮”犯罪团伙主要成员“恶虎”陈某入狱时未满16岁。他的人生经历可能在失足青年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本来是个乖孩子,心性也很善良。在学校读书,就时常看见一群学生相互之间打打杀杀的,还在上课呢,接到通知立马放下课本便成群结队地,有的还找出刀具,跑向械斗场,连学校老师也没办法管住。他平时最爱看枪战片,黑社会老大形象的那种“英雄”气概总是让他佩服不已,甚至成了他经常标榜的楷模。他开始尝试追求“黑老大”式的生活。由于有了平日里势单力薄遭“追杀”的经历,他便一步步走进拉帮结派以图自保的泥潭。最终因“江湖”追杀砍死人而锒铛入狱。

案例分析:

此类为成年人犯罪案例早已屡见不鲜。而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专家指出,14至16岁是非常危险的“犯罪年龄”。

另一份报道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团伙化、暴力化和犯罪手段成人化的特点。他们作案前有预谋,对作案的时间、地点、犯罪对象、犯罪路线都进行了周密的策划。整个过程之周全让成年人都叹为观止。青少年为何对“江湖”、暴力如此“情有独钟”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找到答案的问题。

一、社会影响

据部分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抽样调查,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社会中的暴力风气、“江湖”义气、“黑老大”英雄主义对青少年行为、心理的影响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二、家教缺失

“恶虎”陈某的“江湖”路直通监狱之门与社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更多的却是来自家庭的纵容和包庇。陈某的母亲王某某是下岗女工,靠卖彩票和百货挣一些微薄收入来贴补家用。自从陈父在一次武斗中受伤搬至陈某奶奶处之后,对陈某的教育就全落在陈母一个人身上。王某某很宠爱这个独子,对他的要求是有求必应。陈母每个月都拿500元给他零用,她认为只要儿子穿好了吃好了就一切万事大吉,就算是幸福了。对儿子的思想状况,每天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情绪波动,王某某一点都不知晓,也从不过问。有时因满足不了他的要求,陈某就会发脾气扔东西,但这个做母亲的仍然能忍着他让着他,从不指责批评他的言谈举止。甚至对儿子三天两头带不同的女孩子回家都不会多问。陈某随身佩带的“忍者刀”也是从母亲那里要来的100元钱买来的,平时因为打架斗殴治伤的医疗费更是没少拿。过分的溺爱让陈某的为所欲为发展到了极致,与人稍有不快便砍刀相向。

曾经在我国讨论很久的“小太阳”式的溺爱已经越来越暴露出其惊人的危害。忽视对孩子得当的教育已经造就了很多失足青年,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压力日益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孩子被“疲于奔命”的父母忽视。“单亲家庭”、“空巢家庭”正在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孩子处在自由散漫的、无法接受得当教育的状态。

资料显示,我国的单亲家庭目前已达到1500万个,其中因离婚造成的单亲家庭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以湖北省为例,1990年为9477对,千人离婚率为0.35;2001年为22077对,千人离婚率为0.74。有专家对1000个离异家庭子女进行调查:在父母离异的家庭,青少年犯罪率高达40%左右。

据了解,随着进城打工潮不断攀高,各地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空巢”孩子的数量正在大幅增加。即使跟随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也受经济、时间、空间、环境等诸多条件的限制,越来越被父母边缘化,父母对“养而不教”的现象正在与日俱增。这无疑是为青少年走进“江湖”埋下的最大伏笔。

三、“问题学生”

社会风气的污浊,家庭教育的缺失把青少年教育问题统统压到了学校头上。但是随着社会风气带来影响的不断加强,家庭教育缺失的不断升级,学校这最后的一方净土也已卷入“江湖”之中。校园伤害事件层出不穷,校园帮派不断出现,学业上的后进生则成为“校园江湖”的主导力量。

黄某是湖北钟祥某中学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回忆起高一时的情形现在都还生气。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又上课打瞌睡,说“悄悄话”的毛病,他总是成为老师的负面典型被拿来教育全班同学,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在同学们面前出过多少次丑。同学中也只有一些跟自己一样的“差生”才看得起自己,平时愿意跟自己为伍。时间一长,学校的学生分级就非常明显了。好学生跟好学生走得近,“差学生”与“差学生”玩得好(主要以成绩好坏划分)。高二后分班分出“快”、“慢”班。好学生都集中培养,“差学生”则成了集中“流放”,免得影响好学生学习,小黄身边集中了更多的“差生”,慢慢地大家都成了兄弟。“学习不好也没希望升学,只要别在学校里面搞出什么事,学校一般也不怎么管的,大家就怎么开心怎么玩喽!”小黄和兄弟们对“局势”了如指掌。他也坦言,在“慢”班逃逃课再正常不过了,出入游戏厅、网吧更是“慢”班男同学们的主要活动,打群架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孙某是湖北武汉某初级中学的学生,他的境遇比小黄还要糟糕。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加上父母离异,又没人管得了他,他已经成了学校最大的问题学生。因为在学校是“老大”,平时在校外架又打得多,虽然没做什么犯法的事,坏名声还是早就传到了校长的耳朵里。2004年9月,当其他同学都高高兴兴地开始新的一学期时,他却被学校挡在了校门外。刚上初中二年级就被学校劝退的小孙只得到北京投奔离开自己多年的母亲。孙母吴女士失望的同时更感到气愤:“这孩子就这样丢了!学校根本就没给孩子任何机会,学校能这么粗暴的解决问题吗?”

针对这种“消灭式”的解决方法,青少年研究专家、广西社科院教授周可达认为,对“问题学生”,学校不应“一推了之”。他分析说:“‘问题学生’本质并不坏,也有不少优点,关键是找到突破口。学校、家庭应抓住契机,热情关怀、积极帮助,绝不能歧视他、排斥他,否则,他会痛恨学校、社会。”

而此时的小孙整天“心安理得”的泡在网络游戏中。对于他而言虚拟的网络却是最好的生活空间:“上网其实很好,大家都不认识,一起玩游戏而已,不会有人看不起你的!”

但虽然庞杂的网络世界给青少年带来了的娱乐、知识和信息,却也让“校园江湖”打破了校园界限,成为“江湖”成员互相联络、寻找犯罪技术支持的有效途径。而此时,他们唯一欠缺的确是有人面对面的、贴心的、耐心的教育和指引。

四、教师的重任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面对青少年暴力事件的频发,肩负着教育使命的教师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此,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全国5个省份的10所中小学的98位教师进行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并且走访了多所学校。

2002年刚参加工作的刘老师这两年一直在学校政教处工作,他说他实在看不懂现在的学生了。“火气太大了,动不动就是要打死你,杀了你,劝都劝不住。”

刘老师说他当学生的时候大家也会有些矛盾,但是很容易解决,即使是打上一架有同学一劝也就没事了。现在学校中的暴力事件很频繁,学生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而且不知深浅。

在问卷中,许多老师也表示了同感。有67.34%的人认为现在在学校中青少年暴力现象很严重或比较严重。而只有16.33%的教师认为不太严重。还有16.33%的教师说不清。

“发生暴力事件对于学校来说影响很大。”一位校长告诉。他还谈到学校最怕处理学生的暴力事件,一旦发生伤害事件对于双方学生、家长学校都很难交代。同时,对于学校的声誉影响很坏。所以学校对于暴力事件的防范非常重视。

“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新老生之间最容易发生冲突;初二、高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学校已经很熟悉了,是学校的‘最不安定因素’初三、高三年级在临毕业前心理压力比较大,容易出现暴力倾向……”已经工作十多年的葛老师细数着这些年来在与学生“战斗”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葛老师觉得青少年暴力事件的出现往往是会有一些苗头的,许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都是很有经验的,他们在努力着去发现这些苗头,防患于未然。

下课的铃声刚刚响过,班主任于老师就和其他几位班主任们一起迅速离开了办公室,跑到了自己的班门口。这是在北京某中学采访时看到的。“没有办法,为了不出事我们必须要盯住学生。有时一放松,就会出问题。”于老师为做了解释。“现在当班主任太累了。”这是许多班主任的感触。

为了预防青少年暴力事件的发生,各个学校都在积极地寻找着各种办法。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班主任责任意识成了各校的共识。

在调查中发现,10所学校中有4所学校聘请了专门的法律老师为学生进行法制报告。10所学校中有8所学校有专门的心理教育办公室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然而,在学校中,法制副校长制度和心理教育办公室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这是通过问卷得出的结论。在设立了法制副校长制度的4所被调查学校的40份问卷中只有3位教师认为作用很大或较大;而在开设心理教育办公室的8所被调查学校的79份问卷中也仅有23人认为起到了作用。在预防青少年暴力事件上,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法制副校长和学校心理教育办公室的作用成为各校下一步要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