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分钟读懂领导学
15683600000033

第33章 不断加强学习敢于开拓创新(1)

知识创造财富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有知识才能创造新财富。有专家说:“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是知识积累和知识运用的较量。”作为一名领导者,要认识到这个最基本的道理。

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看到的是新的经济生活形式正在迅速发展,是数字化虚拟机构、国际财团、互联网交易和无所不在的广告。毫无疑问,目前正在发生的经济巨变必将推动人类在未来几十年内创造极大的财富——就像20世纪之交的时候,农业经济完成了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结果创造了大量的新财富一样。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财富将由谁来创造?在通向未来的道路上,谁将主宰世界?谁将被时代抛弃?李嘉诚很好地回答了这几个问题。

李嘉诚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最新的信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就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成功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比尔·盖茨从技术员成长为企业家,象征着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来临。在推动知识经济这场革命性变迁的进程中,大批知识精英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们是这场革命的设计者和实践者。从这些知识与经济一体化的精英的成功中,让人体验到人类智慧的无限延伸。在20年前,世界富豪排行榜中,前10名是石油大王、钢铁大王、汽车大王,它们的财富是建立在庞大的有形资产之上。而今天,世界富豪排行榜前10名中就有一半以上与信息等高科技产业有关。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形态的经济是把知识作为核心而促使新型生产力出现,并且知识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超过了其他要素的贡献之和,也就是说第一生产要素事实上成了无形资产的知识。

知识经济的扩张和发展,主要通过知识合理地、科学地、集约地配置自然资源,实现了自然资源的优化和不断开发,创造出新时代的巨大财富。古典经济学诞生时的重商主义、重农主义把货币和土地等稀缺资源看做产业基础的旧皇历不能再去翻了,而应将注意力转变到对组织学习创新能力的“顶礼膜拜”,将学习视为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诚如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说的:“我们应把学习视为一种必需品,而非奢侈品,当商业以这么快的速度在变动时,一不小心就会在市场上落后,今天的领导者必须有求知若渴之心。”

20世纪最后几年,社会规定财富分配的游戏规则已经转变。用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话说:“知识资本最终将导致世界财富的一次大转移,转移到知识资源掌握者手中。”财富的含义,正在从诸如黄金、货币或土地之类的有形资产逐步转移到无形的知识,即谁拥有更多的知识,谁就拥有更多的财富。追求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知识与经济相结合,首先要有知识,而且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不断创新的知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7年9月在圣哈辛托社区学院发表演讲时说:“在19世纪,受赠土地便是获得机会。正如有人给了你们在得克萨斯州的祖先那么一小块土地,就是起家的资本。在21世纪,人们最指望得到的赠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联邦政府的奖学金。因为他们知道,掌握知识就是掌握了一把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不在乎他们拥有什么,而在乎他们知道什么和能够学会什么。”

像社会前进中的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知识经济避免厄运的唯一选择就是不要使它落入旧传统的套路之中,要不断消除阻滞其发展的因素。

或许是由于制造业起家的关系,李嘉诚对知识极为重视,并认为不论是集团发展前景,还是香港经济的未来出路,都要从提高知识和发展科技方面着手。他说:“假如我是20岁,我会追求更高的知识,因为在将来的世界,如果没有知识,有再多的资金,你要发展事业仍是发展不好。知识跟经济从来没有如今天这样的挂钩,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是如此。”

对于知识和科技的重视,李嘉诚认为:“对我来说,现在知识是关系到经济,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国家在世界的地位,人民的生活,以至跟我们文化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都是有关系的。所以我非常佩服江泽民主席的主张——科教兴国。这是至理名言。”

李嘉诚又说:“世界每天在变,变到你也不相信。对我自己来讲,从我开始做塑胶,现在做地产也好,做货柜码头也好,或是其他行业,都希望多了解,有知识才能有宏观的看法而获得最后胜利。”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共经历了采集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在不同的阶段,人类各阶层生存的资本也在发生变化,已经由过去的依靠体力、土地、机器到今天的依靠知识。社会的上层也由过去的部落首领,到地主,到资本家,再到今天的知识精英。

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科研、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掌握了知识,并能率先利用知识,谁就能成为真正的赢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领导者,一定要树立这个意识。

领导要拥有广博的知识

拥有知识,尤其是与自身工作相关的知识,是管理者的宝贵财富。广博的知识不但是征服困难的力量,也是征服人心的秘诀。要做一名合格的领导者,一定要拥有广博的知识。

领导者拥有的知识越广博越好。你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够解决员工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你广博的知识能够给员工带来实惠时,员工就会对你产生敬佩感,你也就给自己增添了无穷的个人魅力。

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员工在学历、知识更新以及上进心方面,甚至比管理者都要更胜一筹。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要想成为领航者,不进行广泛、深入的学习是不行的。

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充电”,只有不断学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高效能人士,成为未来的成功者。如果一个管理者停止了学习,那么你很快就会“没电”,就会失去追随者,会被企业和社会所抛弃。

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这种生命力才会更加强大,你的“能量”才会不断得到补充,才能让自己充满魅力,让管理更有效。只有不断进修,才会更上一层楼。只有不放松自己,不断进取的管理者,才有可能更好地管理员工。

只有那些随时充实自己,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的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像联想集团主席柳传志所说的那样,用学习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的生活,做善于学习的管理者。

很多管理者也知道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但即使有心追求全面持续发展的管理者,也会在现实中遇到许多困难。关键问题并不是要不要全面而持续的发展,而在于如何进行,应将重点放在何处,在哪里挤出时间,有什么动力可保证自己不断前进。

不难发现,很多管理者经过艰苦努力之后,仍不能取得多少进展。究其原因,不是由于目的不明确,就是因为野心太大——想要掌握过多的东西。所以,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学习时间表,明确列出要“进补”的事项是非常有益的。

制定学习时间表时,应该努力有所选择,并尽量保持专注,最好有一个日程表和学习目标来引导。这一目标和日程表应该能维持较长的时间。有时为了习“新”,最好能够弃“旧”。即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时候,不能让旧有的信念、技能和态度阻碍新知识的吸收。边学边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所学知识若不能用,则所学如同废纸一般。

学习新知识不应是孤立的,应尽量与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且探讨它对你所在的环境和你现在工作的意义。如果信心与成就感是学习的重要一环,不妨将你目前擅长之处进一步拓宽,以便蓄积信心与成就感,而非一开始就去摸索对自己完全陌生的知识和技能。

现代社会发展非常迅速,领导工作日趋复杂,这就要求领导者的知识结构既精深又博大。然而,人生有限,知识无涯,精和博总是有限度的。精,精到什么程度?博,要博到哪个范围?所以,这个“精”和“博”的统一,就必须围绕着领导必备的才能来考虑它们的“度”,以及二者的比例关系,即要围绕才能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建议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1)结合领导者本人的特点

一是要根据自己现有知识的情况予以深入和扩展。比如:文科强者,应扩充一些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类知识;技术型领导,应扩充一些社会科学知识;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应补充一些基层的体验等。二是要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和现有水平,订出计划,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消极等待。

(2)从工作实际出发

工作岗位不同,知识结构也就不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与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领导者,在知识结构上差异是较大的。实际需要应是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正确的做法是:工作需要的,必不可少的,攻之;不够用的,补之;用不着的,弃之。

(3)理好精与博、专与宽的关系

对于专业上以及本部门工作上必备的领导科学、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技能,要精要专,要成为内行;对于与领导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关法规政策等要了解,要知晓,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有人将其归结为“T”形知识结构,既有纵向深化,又有横向涉猎,领导干部应该是“通才”和“杂家”。

(4)精深也要有度

领导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领导者具备综合性知识,如果一味深专,精力全部投入某一两门专业,只精不博,很难应付纷繁多变的领导活动。

领导者是杂家,主要指知识面要宽,但不能“杂乱无章”,仅凭个人志趣、爱好去“博览群书”。否则,缺乏领导工作的基本功,口不能讲,手不能写,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糊不清,是断难胜任本职工作要求的。

因此,领导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适合工作需要的最佳知识结构,从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自己领导能力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领导要与时俱进

一个紧跟时代变化节拍的领导者,必然是一个尊重知识并且善于从现实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人。工作也许有完结的一天,但知识的累积却没有终止的时刻。因此,领导者必须要与时俱进。

谁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谁就将被残酷地淘汰出局。故步自封的结果,就只有落后。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过晚清的闭关锁国,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在时势变化时,领导应当以变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寻找新的出路,不然将处于被动地位。

当今社会,万事万物都在以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比拟的速度发展着。领导者能否审时度势,不断推出新思想、新办法来沉着应对,关键就是能否洞察社会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迅速做出反应。头脑迟钝、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领导将一再地错失良机。

有记载说:曾国藩一生三变,习字初学柳宗元,中年学黄山谷,晚年学李黄海。这是说习字的三变。其学问初为翰林辞赋,变为六书之学,后又为申韩。这是学问上的三变。三是思想的转变,纵观曾国藩一生的思想倾向,初以儒家为本,治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法家,晚年转向了老子的道家。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选择,说明曾国藩善于从时代中汲取精华为己所用,也正是这“一生三变”的应变能力使他被时代所选择,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领导者也应当如此。

如果领导者太过沉浸于每天的例行公事中,而没有花时间与精力去学习新时代的精神,去改善自己的能力并提升价值,他很快就会进入衰退期,然后被“搬离货架”,因为组织不需要过时的人来管理。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上,领导者仅仅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经验来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即使能够一时渡过危机,甚至获得不小的成就,其中还是隐藏着危险。领导应当居安思危,不断进取。

当然,塑造与时俱进的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短期内就可以见效和完成的事情,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知识的积累,经过实践的磨炼,循序渐进地完成。只有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一点一滴渗透到内心里,变成人的第二天性,领导在日常工作中才会表现出令人叹服的创新素质。具体来讲,领导者要紧跟时代的节拍,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疑问感决定了创造力的大小。不幸的是,在保守主义及服从的压力教育下,大多数人丧失了这些天赋属性。有创造性的领导,对于只知道事情如何进行并不感到满足,他要进一步知道为什么,也就是他要了解他所思所见的因果关系是什么。他们的好奇心并不只限于他们所学的范围,其兴趣的范畴包括了各个方面,并且很自然地对于几乎令任何人困惑的问题产生出一种热情。

(2)有创意与开放的思想

思想上有创意是有创造性领导者的另一特色,他能想出不寻常的答案,并可发现各种现象间彼此互相关联的蛛丝马迹。这些人对他们所碰到的每一件出乎意料的、奇特的及新鲜的事都能予以相当了解。

有时候,具有创造力的个人对特异观念开放的程度,甚至到了容易受骗的地步。这些人通常很快就准备好接受一个奇异的或是想入非非的观念,并且在放弃它们之前总得好好地把玩一番,于是新希望、新观念及冒险的想法便成为他们心智练习的无尽来源。

(3)对问题的敏感性

有创造力的领导者不仅会想出新点子来解决问题,他还会侦测问题。由于具有了解各方面需求的能力,使得一位领导者得以注意到该公司的产品、生产过程及应用等方面的差距。这样的领导者也能够察觉到不同情况的重要性及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正是被一个创造力较差的领导者可能忽略掉的。他们会敏锐地察觉到人们的需要及部属的潜力,这些领导者总是有兴趣来改进现有的产品及情况,就像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家一样,有如芒刺在身一刻不得安宁。

(4)由信心到大胆

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勇于接受超越一般的思想方式,并且坚信能面对可能的挫折及责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即使对一个已经被证实为有创造力的经理而言,这也是很难做到的。至于对一个新手,要他完全将他人的批评置之度外就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