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活动中,由于一些意想不到的原因处理不当,常常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其实,这些误会本来并不难消除,只要当场把真实情况多说上一句话,便可免去很多麻烦。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没说这句话,结果留下遗憾。那么应该怎样做解释呢?
1)解说原委。当由于特殊原因造成误会时,应及时实事求是地说明原委。为了防止他人产生潜意识的责难,当事人也可用自言自语的方式对自己行为上小的失误进行解释。
比如,开会时间过了,主持会议的领导才匆匆赶来,他边走边说道:“叫大家久等了。临时接待了外商,刚送走,现在开会吧。”只此一句,既平息了大家的怨气,又说明了迟到不是有意的,而是遇到了特殊的情况,易于得到大家的谅解。
2)交代关系。有时在交际场合中,对于可能引起他人猜测的人际关系或敏感问题,也要主动说明,以解嫌释疑避免误会。对于易于为人猜测的男女关系敏感问题,应及时落落大方地说明,就可免去很多麻烦。
某单位一科长与一位女同事公出,在街口遇上一位熟人。科长主动介绍:“这是我们单位的小王同志,一块儿去开会,刚回来。”小王主动与之握手相识。这样介绍,自然免去了很多误解。
3)说明背景。有时在交际中为把事情说得更准确,使他人理解得更全面,不致造成误会,还应对背景材料做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比如,某书记找工人交谈,一开始就交代背景:“马上要进行优化组合了,可能要涉及你,我今天是以朋友的身份来和你交心……”书记这样解释自己的身份,说明不是传达组织决定,而是朋友间推心置腹的交心,所以气氛更融洽,工人也敞开了心扉。
有时,主动解释个性性格或个人心理,给对方打“预防针”,也可防止造成对自己良好动机的误解。比如,在提出对方不爱听的问题时,常常有一句先导性的话:“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我有一句多余的话,你可能不爱听”,这种打预防针式的解释背景的话,可以使对方充分理解自己的善意,不致当场形成误会和对抗而影响上下级关系。
误会越早消除越好,不要等到误会变成了怨恨才开始着急,所以发生误会时,少说一句不如多说一句。千万别学着嘴懒!
(2)巧妙应对“揪辫子”
生活中有很多自以为精明的人总是喜欢揪别人的辫子、抓别人的缺点。实际上这种语言、行为上的丝毫不糊涂,却是造成两个人关系疏远、分道扬镳,甚至化友为敌的根本原因。
遇到这种好揪辫子的人,如果与之斤斤计较,则有失领导者的身份;如果置之不理,又容易产生不良影响,这个时候可以采取反诘的应对办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一大一小两个和尚来到河边,准备渡河。渡口有一位年轻姑娘,正犹豫着如何过河,看到和尚们来了便求和尚帮助。
大和尚念了一声“善哉”,便抱着姑娘过了河,姑娘千恩万谢地走了。
两个和尚又走了相当长一段路程,小和尚突然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师兄你犯戒了。”大和尚哈哈大笑:“我早就放下了,怎么你还抱着?”小和尚脸红耳赤。
(3)恰当对待冷遇
社交中受到冷遇很常见,但如果你不懂得化解冷遇,就会使社交受到极大影响。拂袖而去或纠缠不休都不是办法,真正的聪明人要能根据受到冷遇的不同情况来做出不同反应。冷遇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自感性冷遇,即自我估计过高,对方未使自己满意而感到冷落。
二是无意性冷遇,即对方考虑不周,顾此失彼,使人受冷落。
三是蓄意性冷遇,即对方存心怠慢,使人难堪。
当你被冷落时,要区别情况,弄清原因,再采取适当的对策。
对于自感性冷遇,自己应多做自我反省,实事求是地看待彼此关系,避免猜度人和嫉恨人。
常常有这种情况,在交际赴会之前,自以为对方会热情接待,可是到现场却发觉,对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低调。这时,心里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
其实,这种冷遇是对彼此关系估计过高、期望太大而形成的。这种冷遇是“假”冷遇,非“真”冷遇。如遇到这种情况,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期望值,使之适应彼此关系的客观水平。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静,心安理得,除去不必要的烦恼。
对于无意性冷遇,应理解和宽恕。在交际场上,有时人多,主人难免招待不周,特别是各类、各层次人员同席时,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是常见的。
对于蓄意性冷遇,你也千万不要责怪对方,更不应拂袖而去,而应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积极寻找他冷遇你的原因。消除了误解,冷遇自然就解除了。
谈判的语言技巧
谈判是领导者必须面对的一种语言交锋。在谈判中,如何尽可能地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而又能令对方甘于接受,这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也是领导者必须要掌握的语言技巧。
要在谈判中获得成功,除了应具备正确的立场、观点,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经验外,还要利用信息,使用谈判技巧,使对手乐于接受自己的条件。除此之外,还必须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包括发问技巧和应答技巧等。怎样让谈判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呢?
(1)入题要巧妙
1)迂回入题。为了避免谈判时过于直露,影响谈判的融洽气氛,可以选择迂回式入题,即从题外话入手,比如谈谈天气或者新闻等,便于拉近彼此的距离。
2)开宗明义。为了吸引双方的注意力,可以开门见山,比如,可明确本次谈判所要解决的问题,统一双方的认识。
(2)机警发问
发问是有力的谈判工具,为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和企图,必须十分机警地利用各种方法和技巧去探知对方的需求,而发问通常是取得信息的手段。
在谈判过程中,由于双方立场的矛盾性,使得对方因你的发问而感到一种压力而焦虑不安。特别是谈判进行到交锋阶段,你向对方发问时,对方首先想到的便是为什么发问者想知道这件事。这不利于谈判顺利进行,所以,发问时要消除对方的不安情绪,这需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首先,要尊重对方,不要使用刺伤对方的语言,不要像颐指气使地在发号施令;其次,在不涉及立场问题时,发问不应具有压迫性,要给对方以回旋余地和选择的机会;再次,要把握发问的时机,不在不该发问的时候问。
当然,最重要的,谈判中的提问是一种追踪对方的实力、动机、意向、需求与策略,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掌握主动的重要手段。
另外,提问时还要注意掌握时机,要掌握这样几个原则:在对方发言的时候,一般不要急于提问;如果谈判中,对方发言冗长,或不得要领,或纠缠细节,或离题太远,影响谈判进程,那么,可以借他停顿、间歇时提问;当轮到自己发言时,可以在谈自己的观点之前,对对方的发言进行提问。
(3)答复技巧
在谈判中正确的答案未必是最好的答复,它从内容到形式的选择都不如提问那样有一定的自由度,相反,却要承担一定的风险。那么应该怎么来进行答复呢?
1)冷静对答。在谈判中,对方提出的每个问题,领导者都必须站在谈判全局的利益高度上认真思考、冷静斟酌、谨慎从容地应付。愈是在对方催逼自己作答的情况下,愈要沉着冷静、深思熟虑,以免落入对方的陷阱。
2)局部作答。谈判中有一种“投石问路”的策略,即借助一连串的提问来摸索、了解对方的成交意图、策略,分析对方的成本、价格等情况,以做出明智的决策与选择。对于这种问题,不能和盘托出,否则,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不利局面;可以选择局部作答,其余的问题可以置之不理。
3)含糊应答。对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或者是一些一时难以确定答案的问题,可以采取模糊化答复法。既免除了拒不回答的尴尬,又给自己留有余地,具有弹性,即使在意外情况下也无懈可击。
4)拖延回答。在谈判中如果对方所提的问题动机不明,或做真实回答于我不利,就可以采取“缓兵之计”,拖延回答。比如可以说:“你所提出的问题,请允许我们向上级有关部门请示查询后再答复好吗?”
5)答非所问。即以回答问题的语气开始表述,表明自己具有回答问题的诚意,同时在回答的时候只点了题而不做具体表态,从原题的侧面“滑”过,谈与原题相关而实际是另一个问题的看法,从而有效地避开了对方正面的锋芒,使谈判继续进行下去;或者是在看似正面作答的语气中“偷梁换柱”,另起炉灶,谈到了某件事的细节,再反过头征求对方的看法,将“皮球”踢回给对方。
(4)其他语言技巧
1)转换话题。当你想避开于己方不利的话题,想拖延对某个问题的决定,想避开争论的焦点,想把问题引向对己方有利的方面,想转换阐述问题的角度以说服对方,这时候,你可以选择转换话题。如果仍不能打破僵局,则可建议暂时休会,这样可起到双方冷静思考的积极效果。
2)巧用幽默,以退为进。谈判总有出现曲折的时候,一时陷于僵局,这时候使用幽默可以瞬间扭转谈话局面。在国际争端中,幽默可以使谈判顺利进行,化干戈为玉帛,避免战祸;在商业谈判桌上,幽默风趣,巧于辞令,可以增加利润,甚至开辟新的贸易渠道,拓宽财源。作为领导,无论你参加的是什么样的谈判,幽默都是一种语言利器。
3)学会声东击西,善于隐藏自己。在同对方的谈判中,要把自己的目标隐蔽起来,把一些次要的问题渲染成很重要的问题,而让对方多占些便宜,你也表示很“勉强”地让步,这样会转移对方注意力,使自己的目标更容易达成。
世界是一张巨大的谈判桌,谈判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存在于领导的日常工作中。谈判中的语言交锋是一个提出、证明、解释、反驳或推销己方观点的过程,是交易双方达到沟通、协作、妥协的必要手段。因此,领导需要掌握谈判的技巧,尤其是需要掌握提问和答复的方法。
赞美的艺术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必须了解赞扬会使人成功的道理,认识到赞扬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