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同教育关系中的基本趋向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指学校对青少年进行培养的过程。用道理说服人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做。由于这一解释不能覆盖假货同教育关系的实际,也不能完整地表述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在这里将教育定义为:人所受到的本人以外的影响。《现代汉语词典》对影响的解释是,对别人的思想或行为起作用。例句:父母应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孩子。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例句:他爱好音乐是受了一位老师的影响。这两项实际上都是人因别人的因素而改变自己思想的意思,只不过是存在主动和被动上的差别而已。
《现代汉语词典》对教育的上述解释,只是指施教育方主动地向受教育方灌输某种思想的行为,不包括在实际上起教育作用的一方,包括人,也包括社会形态,并没有主动地向受影响者施教,但受影响者也因此改变了自己思想的情况。在假货同教育关系的实际中,大量地存在着这种情况,如某地政府有关部门在学校、电视传播和会议上都要求人们不要制售假货,但实际上却为了保证财政收入,暗地里怂恿人们制售假货,致使老老实实地接受上述学校、电视传播和会议教育,不制售假货的人,所得的实际福利远远比制售假货的人低。这一社会形态就会对前者的思想产生影响,使他们也制售假货。人们也约定俗成地将这叫做教育,并且也有主动语态,如人们这样说,政府在口头上教育我们不制售假货,但在行动上却更教育我们制售假货,这两种说法都贴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沿用教育一词时,经常是指良性的教育,如说某人受教育程度那么高也做这样的蠢事,这里教育的意思显然是良性的教育。但按照我们对教育的上述定义,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良性教育,如二战时法西斯政权对德国国民和占领区人民进行的犹太人是应该被消灭的人种的教育,就不是良性教育。为了陈述上的方便,我们将上述定义所说的宽泛意义上的教育,划分为良性教育和非良性教育,对良性教育,再分为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对学校教育,又分为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学校教育。
良性教育指形式科学,内容属科学范畴的部分科学,属非科学范畴即主观评价的部分,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的教育。非良性教育表现为形式不科学,如有少数家长要求孩子整天看教科书,完全不许看电影电视,不得去游玩,这就是形式上不科学,内容属科学的部分不符合客观规律即科学,如仙婆、巫医给自己弟子传授治病术之类,属非科学的部分即主观评价的部分不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如鼓吹乱伦等。
正规的学校教育指人们在小中大学校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在学校按部就班一天接着一天,一年接着一年所受的成系统的正规的教育,这种教学大纲在多数国家都由国家或仅低于国家一级的政府机构,美国是州,我国是省(市),颁布或者审查批准。非学校教育指由学校或者类似学校的机构施行,在形式和内容上一般都不像正规学校教育那样有严格的系统,时间一般也比正规学校教育短的教育,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企业人员举办的短训班之类。
学校教育一般是人类长期经验的产物,所以在形式上科学性比较有保证,如将一节课的时间规定为40分钟,每7天放一天假,早上要做体操,这都是人类根据对学生生理规律的认识制定出来。在内容上,科学性有保证的也占相当高的比例,如数理化、生物、天文等自然科学学科,内容多是并没有渗入也很难渗入人主观偏见的自然规律的陈述。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虽然受编撰者主观影响,有时影响还非常大,但一些事实是不容易篡改的,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南京市进行大屠杀,尽管对发生大屠杀的原因,道德评价,甚至死亡人数,1000个人可以有1000种看法,但谁也不能抹杀南京市发生了大屠杀这一基本事实。
至于纯属主观性质的部分,有些内容出自人类繁衍的根本利益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的制定者,尽管心里看法也常常各自不同,但在最后形成文字时,由于外部的社会压力,也只能大致相同,如对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精神,世界各国,中国的民国时期,“文革”时期,1979年改革开放至今的时期,都是采取颂扬的态度。原因就在于这种精神于全人类的不同群体的利益而言,都是需要的。当然,学校教育也常常有违背科学的内容,有糟粕,但就现代人类整体学校教育实际来说,这不是主流。为了陈述上的简洁,我们将学校教育中不科学,在价值观上有争议的内容和形式撇开,即在本书里,将学校教育都假设为良性教育。
非学校教育,指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如一个制造木质雕刻工艺品的村子,几百年来村民诚实守信,用自己产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美誉,赚得了丰厚的利润,过上水平比一般人高的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生活的孩子,在学校之外,也自然地受到了诚实守信地经商,依靠自己的辛勤创造和美好声誉,可以过上好日子的教育。非学校教育中,有许多是非良性教育。也是为了陈述上的简洁,在这一章里,我们所说的教育,除特别说明外,都是指良性教育,在说到非良性教育时,我们会用非良性教育一词。
二、素质的概念
素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素养。例句是:提高军事素质。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这里所说的素质属第二个义项。素养,《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例句是:艺术素养。也由于这一解释于我们表述假货同教育关系的实际情况和我们的研究结果而言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在这里将素质临时定义为:人稳固地掌握自然和社会规律、情况和人类思想成果的水平,以及运用这些规律、情况和成果的能力。
张三年复一年地看书学习,又接触较多的自然和社会实际,还通过亲自操作,掌握了烹饪、木工、使用和修理电脑等多种技能,掌握了许多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和情况。如知道我国是夏天的时候,巴西那里却是冬天,这是情况。因而从北京的夏天出差去巴西,知道需带上冬衣,还知道巴西国民收入比我国高,所以服务价格按绝对货币额计算,一般巴西比我国高,这是规律。在巴西,一般人都非常乐意接受美元,但很少有人愿意非无偿地接受人民币,这种情况是美国国家实力比我国强的必然结果。这种情况和规律并不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是通过阅读过别人的论文而了解的,这是人类的文明成果。由于张三掌握这些,所以他在夏天从北京出差去巴西时,就知道将冬衣和用人民币换成足够多的美元带上。
仅仅是单独在冬天去北京的海南五指山农民李四,由于不识字,从不看书读报,也不听广播看电视,对自然和社会规律、情况和人类思想成果的掌握,仅限于范围很小的实际体验和不多的人际传播,除了种地和基本的衣食住行技能外,基本不掌握其他技能。以至他不知道北京冬天会下雪,需要穿大衣。他带几万元钱去北京,是带在身上,一路提心吊胆怕被人抢,而不知道将钱存入银行,办全国通存通兑的存折。
人们约定俗成地将张三和李四的这种情况叫做张三素质高,李四素质低。
素质有单项素质和综合素质之分。单项素质指某方面的特定素质,如一个学数学的大学生掌握有大量的数学规律和应用能力,但对形象捕捉、记忆、再现能力很差,坐火车被同座抢钱跑了,报案时先用嘴后用笔老半天总是无法给警方讲清楚抢钱者的特征,这是数学素质高文学素质不高。反过来,另一个人有很强的捕捉和再现形象能力,但在买东西时对很简单的只需用算术就能算清的数量关系,不但需像小孩一样扳指头算,还经常出错,这是文学素质高数学素质不高。单项素质很多,如民主素质、科学素质、商业素质、军事素质等。
综合素质指多个单项素质的总和。综合素质和单项素质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单项素质也总是由属下的小单项素质组成,如文学素质是由文学欣赏素质、文学创作素质等组成的。文学素质相对文学欣赏素质而言,就是综合素质。同理,综合素质对范畴更广的综合素质而言又是单项素质,如文学素质对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而言就属单项素质了。
素质在本质上是客观形态,是中性的,和好坏等主观因素无关。如新闻记者的素质由对新闻的敏感素质,识别真假信息的素质,采访素质,写作素质,对受众心理把握素质等构成,记者具有这些素质,就能也才能做新闻工作,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不会因人而异。到了人们运用这些素质时,才有好坏之分,如两个都具有很高素质的记者,一个是运用自己的素质来社会伸张正义,一个是运用自己的素质来搞有偿新闻,或者走其他歪门邪道,不惜损害社会公益来谋取自己的不当利益。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益发达,人类单项素质的种类和内容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具有人类现有全部素质。如一个二十多岁的军官具有很高的军事素质、科技素质,但却不太可能还具有很高的商业素质。因为军事素质、科技素质的内容已经很多,为形成这些素质已经耗费了他刚性的有限资源中的大部分资源,他不太可能还能使用足够多的资源同时形成高的商业素质。这就是许多大学教授并不会经营较复杂的商业项目的机理。
以人的素质都是用来做好事为假设,事实上迄今人类在整体上还是善胜于恶,人们具有越多的单项素质,每项单项素质越高,就越有利于人类的发展。但人类要求人们都能做到这点,是不切合实际因而是行不通的,于是人类只好在已知道的单项素质的种类和内容中,选出一部分,这往往是人类生存,和谐共处,发展最需要,又是一般人都能接受形成的部分,作为理论上是人们都要具有的基本素质,并要求和帮助人们做到这点。这些素质的内容,许多是通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章程和具体工作目标要求表现出来,由于没有一个国际组织真正能起到强制地有效管理具体国家的作用,所以人类的这种要求,更多是体现在世界各国的具体管理规划和实际中。
国家对公民基本素质的要求,最集中地体现在学校教育目标中。因为学校教育是实现国家这一要求的最好途径,人接受正规学校教育时,正值一生中最能集中资源接受教育的儿童、少年、青年时期,并且是最有可塑性,为成年后真正走上社会打基础的时期。学校教育接受着公众广泛而透明度非常高的监督,经受着年复一年的历史检验,所以,相对其他教育途径而言,最具有科学性、确定性和最有效率,人们从十年非学校教育所得的知识,还不如从一年正规学校教育所得的多,是很常见的情况。
鉴于然,人们看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时,最常用的办法是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程度来作参照标准,如果一个国家的非正规学校教育的质量也像正规学校教育那样可靠,就以受学校教育的程度作标准,并且以受过基础教育作为基本综合素质的标准,受过专业教育作为单项素质和具有更高综合素质的标准。如一个国家国民基本上都具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凭,70%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并且教育质量可靠,人们常依据这点认为这个国家的国民综合素质至少在高中毕业程度以上,并且有70%的人具有大专以上的单项素质以及比高中毕业更高的综合素质。
当然,人们在沿用这一标准时,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该国家学校教育的内容是不是科学文明,科学文明的程度高不高,是不是能保证质量。如德国、日本在法西斯统治时期,学校教育的内容有许多是不文明的。我国“文革”时期,学校教育的内容不但有许多是不文明的,如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甚至纯属科学的部分科学程度也不高。如将物理和化学改成《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并且课程的重点不是讲清物理和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而是将重点放在培训学生如何使用手扶拖拉机、灭火器等简单工具上。
基本原理只稍稍提及,并且讲得非常抽象,使学生非常难以透彻理解,熟练掌握,致使文凭即使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知识含量也非常低,更何况当时严禁考试,致使即使文凭的知识含量如此之低,仍然有许多人的毕业文凭是假的,即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如工农兵大学毕业生中,许多连中技毕业水平也达不到即是证明。
如果人们发现一个国家学校教育的形式确实是科学的,内容的设置是科学的、文明的,质量是可靠的,这可由教育的实际状况,学生在科学考试中的成绩,学生毕业后由工作成果体现的实际能力来证明,那么人们就会用受学校教育程度来判断一个国家国民素质。
非良性教育和良性教育中的非学校教育,对人们的素质也都有影响,有时影响还相当大,甚至有时还超过了学校教育。
非学校教育由于没有政府受到公共监督的部门把关,是良性和非良性并存。有时内容很少,时间很短的非学校教育,也足以使学校教育历经时间很长才形成的硕果荡然无存,特别是价值观等主观性质的内容尤其如此。如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在同国家、集体、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一定要以自己利益为处理标准,并且要工于算计,不然自己就会吃大亏。在社会管理不佳,风气不好的情况下,这种矛盾发生时,具有牺牲自己利益精神的人,确实在大多时候是真的吃不合理、不公平的大亏,还被人们嘲笑为傻瓜,孩子看到或亲身体验到这种实际,就会接受家长的教育,而摒弃学校教育中有关舍己为人的内容。
在良性教育方面,一个人如果在学校学习的年限并不长,但如果辛勤地年复一年地看有良性教育作用的书刊,其文化素质也会得到不断提高。为了清楚了解国民的这类素质,许多国家都根据实际设立各种各样的考试或认证,如果这些考试和认证是科学的,那么从这些考试和认证的合格证书也可以看出人的素质。
三、教育彼长假货此消是基本趋势
国民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素质就越高,假货就越少,这是假货同教育关系的基本趋势。
(一)国民素质越高越不接受假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