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假货研究
15684500000038

第38章 假货同教育的关系(4)

我国企业研发能力不强,工作技术水平不高,当然存在多种原因,如国有企业破产压力不大,实际上存在的领导是铁交椅,职工是铁饭碗状况,都影响了技术人员提高研发能力,工人提高技术水平的积极性等。但2007年时,我国已有538.7万户私营企业,就业人员达7056.6万人,私有企业竞争充分,搞不好就彻底破产,老板一心追求利润的特性,促使它们在一般隋况下会全力提高产品质量,研发人员和工人水平高在私营企业领域会得到相应的市场奖赏,近年来,私营企业出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5倍以上的报酬招聘技术工人就是佐证,但在私企领域我国研发人员和工人的研发和技术水平在整体上也不高,教育质量不高致使他们心到力不逮这一原因就很明显了。

我国教育的质量不如发达国家高,在人文领域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如我国许多人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到了国外,经常是在公共场所也大声喧哗,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排队随便加塞等,而发达国家的人很少有这种行为。外国人仅凭这点就大致判断出这是中国人而不是日本人或韩国人。当然形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也是复杂的,但学校不注意进行这些基本道德教育是一个原因,如有一个小孩在公共场所里大声喧哗,别人有意见,发达国家的家长一般是向受影响者致歉,同时低声叫小孩不得喧哗,以免影响别人,中国的家长常常是认为小孩不懂事,无关紧要,这是因为家长和小孩在学校都没有受到这种教育。

曾掣肘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思想重视不够

从古到今,公开声称不重视教育的国家和领导人是很少的,特别是到了现代,更是几乎每个国家每位领导人都声称重视教育。我国在“文革”期间,教育在实际上到了几乎被彻底摧毁的程度,但那时,“四人帮”也并没有说不重视教育,相反,他们是声称更重视教育,要在摧毁剥削阶级教育制度的废墟上建立更加先进美好的无产阶级教育制度,培养出又红又专的学生。他们也“普及”高中教育,举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号召人们为革命刻苦学习,只不过他们不讲实际质量而已,致使交白卷也可以上大学,许多高中毕业生没有国际标准的小学毕业水平。可以说,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重视教育,并不能从口头上看,而应该看是否将重视教育落实在行动中,落实得如何。

“文革”结束至今,我国教育事业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的存在,许多首先是源于主观上不重视,而不在于客观上力所不及。先看下表中我国和世界部分国家历年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我国曾于1995年规定教育经费不低于GDP的4%,但直到现在十多年来却从来没有达到过,2005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为6.1%,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6%。我国许多农村教师,特别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即使已有多年教龄,实际待遇也低于所在省的人增均GDP水平,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即使是新的年轻教师,工资都不低于国家人均GDP的80%,职业中期即教龄为15年时的工资,都高于国家人均GDP水平。

这都是主观态度的问题而不是客观上穷的问题,因为教育拨款所要求的是比例,教师待遇要求也只是在社会平均收入线以上,并不是刚性的多少钱。如果拨足4%,2004年教育经费不过是多增加1561亿元,上述相当部分教师待遇过低的问题就可解决。而我国2004年公费吃喝就开支了3700亿元,还有公车使用,电话费,出国考察,面子工程的开支额度也非常大,有大量可以压缩的空间。我们看看真正重视教育的例子,日本1945年9月时,由于大量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及房屋在二战后期被美国炸毁,工业生产能力只有1941年的1/7,失业半失业人口占全部劳力的20%,物质极度贫乏,全国有1/7人口处于极度饥饿状态,但仍然坚持在1946年将义务教育年限从六年升为九年,并且每天都给学生免费吃牛奶。我国在2004年有小学和初中在校生17773万人,如果由国家财政支付九年义务教育学生所有学杂费,一年按每人500元钱计算,不过是888.65亿元。

二、财力原因

欧洲在几百年前进行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欧洲移民组建的北美洲和澳洲国家也是如此,这给发展教育提供了资金基础。此时,我国却是闭关自守,或者是对欧美的进步茫然不知,或者是知道了也是在认为自己最先进的意淫中夜郎自大,不认真学习,致使包括经济在内的各方面和欧美差距越来越大。1840年以后,又受到帝国主义的百般盘剥,辛亥革命后连年战乱,国民经济于是一直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进入20世纪后,清朝和民国政府对举办以欧美教育体系为蓝本的现代教育都有了一定的重视,如建立一定数量的现代小中大学,实行公费留学,师范生免交学费,给教师以直到现在都为人津津乐道的高待遇等。

1949年全国解放后,我国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但一直到80年代前期,整个国家的人均财力仍然薄弱,人均生产总值在1985年前都没有超过1985年按汇率算310美元的水平。80年代后期以后才有了较快的增长,到2007年,按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132129万人算,人均也不过是2666美元。而欧美澳洲先进国家在50年代就普通超过了1000美元,而后稳步增长到10000美元、20000美元,2007年都普遍达到了20000美元以上,有的达到40000美元以上,苏联在1960年是1009美元,1980年2620美元。

2001年到2005年5年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全国是264.65元,东部地区省市是292.56元,中部地区省市是163.37元,西部地区省市是185.27元,按省市单独算,上海是804.15元,北京是713.15元,有13个省市低于200元,其中四川省只有130.66元。而美国学生生均教育经费,1979年是2844.8美元,1985年是4708.66美元,1992年是7292美元。2005年,美国国民人均教育经费达3000美元,日本是2000美元,我国人均GDP当年还不到2000美元,对教育的投资人均总额显然也不可能达到2000美元,实际是不到100美元。

三、缺乏科学认真的态度

即使在思想上重视教育之后,我国许多有关人员,包括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教师等,也缺乏科学认真的态度,在思想上本来就不重视教育的情况下就更不必说。如作为思想先导的学术专著、论文、调研报告等,许多作者根本就没有真正深入地调查研究,许多调查是深度、广度都根本达不到科学要求的伪调查,更不做真正能体现和证实出规律的实验,写作时也非常粗糙,内容多是抽象性描述的泛泛而谈,缺乏出处明确,能保证其可靠性的数据和有名有姓的事实,得到的结论是抽象空泛的,而不是能烛幽洞微的细致具体,这使得受其影响的管理决策科学性大打折扣。

在这样的基础上,管理部门决策并付诸于实践又常常很随便,致使科学性差,浪费多,效益差。我们比较一下发达国家的态度。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德国某著名企业予我国一家企业给他们加工零件的机会,在这德国企业派人来检查我国这家企业做的零件是不是合格时,我国这家企业精心准备好上乘的食宿旅游条件,准备好好接待,以期换得检查人员的美言。谁知这些检查人员根本不买账,食宿都自己在外边解决,然后认认真真,那个零件合格就是合格,不合格就是不合格,说什么都没有用。结果,我国这家企业生产的零件合格率不到20%。不过,自这以后,我国这家企业不再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想法,老老实实按德国企业的要求做,几年后,合格率就提高到了90%以上。

考试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其起到保证教育的质量,检验教育的效果,鉴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否科学可行,履行好给社会准确鉴别国民实际能力水平的职能,引导并促使乃至迫使人们老实学习,不投机取巧等作用。并且,考试的主要效用,目前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完全替代,所以可以说,对考试的重要性,予以再高的估计也不会过高。对如此重要的事情,我国许多有关人员也不认真。

发达国家对待考试的态度多非常认真。应该只进行一次考试合格相关考试水平就得到认可的领域,不会强求人们必须进行多次考试,像我国英语水平考试,这个部门考,那个部门也考,光是职称,人事部门就要求申报中级时考,申报副高级时考,正高级时考,互相不能替代,前些年甚至一次考试三年有效,三年内如果评不上本级职称,又要再考,并且副高级和正高级试题非常深,这样明显违背科学,违背公平的事情,在发达国家是极少甚至完全不会发生的。因为按科学的要求,职称主要是考专业学术知识,许多用不上外语的专业根本就不用考外语,一些用得上外语的专业,也不用考那么深,即使是考,除开那些马上用外语的专业,如口译,一般专业根本不用三年又考一轮,并且考过高级,低级就可以免考,比如如能通过正高级考试,副高级和中级当然不用考试,并且只要通过了一次考试,一辈子都有效。总之非常科学和切合需求实际。

对试卷内容和考试办法的设计也非常认真。如法国对中学毕业统考就设计多科内容,由学生选考,将考试的成绩记在毕业证上,使社会能准确辨别该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如一名学生数学成绩是“C”,语言成绩是“A”,用人单位就知道他是长于语文,数学不怎么行,就根据他的长短处使用他。为了使年度不同的考试成绩有可比性,法国还在每年的试卷中设计一些专门测试学生水平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分数来看年度学生水平之间有什么变化。

美国为了使每年七次高考中的分数效度相同,也花了许多资源对考试科学进行了多年的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英国对学位根据成绩细分为多种级别,如同是博士,水平不同,授与的博士级别有所不同。发达国家都有一些高中生通不过毕业考试,不得文凭,对这些学生,法国是用财政资金帮助他们免费补习,直到通得过考试为止,如果达不到毕业水平,也就不发文凭。在大学阶段,因水平不到得不到毕业文凭的比例更高。

我国许多地方不但给文凭糊糊涂涂,几乎没有学生在时间上过完了年限却不得毕业文凭的,小学、中学、大学本科阶段都如此,这显然和学生的整体实际情况不符。并且同时又乱考试,如上述职称外语考试就是一例。还有一种做法是,有些地方喜欢搞宁缺毋滥,即人为乱设条件,不科学地增加得到入学资格和文凭、职称、资格等的难度,使人难通得过,以得的人少来表示寻求高质量,如上述职称外语考试就是一例。80年代时,我国高级人才奇缺,本来研究生招生的指标不多,但有关部门却设立难度很高的外语考试成绩门槛,致使许多非外语专业的优秀人才无法获得研究生录取资格,不但使一些专业学术水平不高但通得过外语考试的庸才取代了优才,甚至还使不少宝贵的研究生招生名额空缺即无人就读。高级职称也是如此。发达国家的做法都是认认真真,努力做到科学求实,不缺不滥。

四、社会意识

我国社会仍存在一些不利于现代教育事业的意识,这些意识通过影响管理做法和民众对教育的投入热情和监督效度等,对现代教育事业产生不容低估的影响。

(一)特权思想

我国在进入阶级社会至今漫长的几千年历史中,多数时候社会文明存在人际关系尊卑等级很强的形态,这种等级许多时候是由公权来确定和强化的,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不平等常常强化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关系,这种社会实际不平等的形态使人们产生了不平等的意识即特权意识,这种特权意识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言行,进而影响到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

如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居于统治地位,奴隶可以像畜牲一样被奴隶主买卖。到了封建主义社会,有时统治者公开宣布有的人比另一些人高一等,如元代元世祖时,把居住在当时中国境内的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北方的汉人,第四等是南方的汉人即南人。只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才能当较大的官,蒙古人打汉人时,汉人不得还手,即使打死了也只作充军的处罚。对税收和劳务的征收,人的等级不同也有所不同。有时即使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公开政策,但实际也存在人与人不平等的形态,如在多数朝代,官家所办的太学,一般只有官宦子弟才能入学就读,许多官员是世袭的,不少有皇室授与特权的贵族可以得到免税的实惠和犯法不被处罚或处罚很轻的赦免。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在表面上宣布进入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时代,但实际上仍然是不平等的,如民国时期,虽然学生就读公立学校和公费留学表面上没有身份的限制,但招生时存在走后门现象,一般无钱无势的贫穷人家是无法走后门的,即使是在真正由入学考试分数高低决定录取资格的领域,一般有钱人家的孩子由于学习条件更好,在很多情况下对穷人家的孩子总是占有一定的优势。并且由于即使是读完全免费的公立学校和公费留学,纵然不需交学费也仍需要开支一定的费用,收取一定费用的公立学校和纯收费的私立学校就更不用说,在一般人生活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家庭经济境况富有到哪种程度,也决定着孩子们能否读书,能读到哪一学级的命运。所以那个时候,一般人家的孩子是很少能读大学的,能读到高中、中师就已经很不错了。

1949年全国解放至今,我国社会中,实际上仍然存在很多的不平等。如1979年前,家庭阶级成份的不同,在就学参军招工等多方面待遇大大不同。这些都会反映到人的意识里来,从而使中国人形成了极强的特权观念。这种观念使曾拥有特权的人非常留恋特权,没有特权的人拼命想得到特权,已有特权的人拼命想方设法保住特权和扩大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