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假货研究
15684500000042

第42章 假货同教育的关系(8)

普通教育在表面上和实质上都要努力做到人人平等。如日本,普通中小学获得公共教育资源的权利是一样的,如中小学教师都必须到边远地区教学5年以上,校长必须轮岗,即在一个学校当校长几年后如还当校长就调到另一家学校,教师和校长都是全国同级同绩效则同待遇。学校所得经费的权利也一样,如一家学校体育馆坏了,向管理部门申请经费维修,管理部门是否给钱是根据该学校是否需要而定,不是根据该学校是重点学校还是非重点学校而定。精英教育则是明明白白的表面上的不平等,如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将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经费多拨给重点大学,但对公众谁能享受精英教育资源的资格,是通过公平竞争来决定,这是实质上的公平。

我国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平等,并且有些地方还在刻意制造新的不平等。如普通教育部分,本来就不多的教育经费,在不少地方不能按需要公平地分给各家学校,城市的学校,公共权力行使机关所在地的学校,往往得相对更多,2002年,我国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占总人口总数不到40%的城市人口的占77%,用在60%多农村人口的只占23%。不少城市学校用巨额资金来建设对办学质量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豪华校门,许多农村不但小学,甚至中学连一个合格的篮球场也没有。

教师的待遇也大大不同,不用说全国,就是同一地级市,同级同工同绩效的教师,城市学校同农村学校,实际上的重点学校同非重点学校之间,差距常常很大,达一倍以上的并不罕见,最高者和最低者之间甚至有数倍。致使教师择校成风,既然优秀的教师都尽量削尖脑袋到收入高的学校去,学生也只好择校成风,普通教育显然很难实现均衡。精英教育方面,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是全国统一高考,统一评分和排名,统一录取,我国原来是统一试卷,分省评分,分省按管理部门拨下的指标录取,这本来就不公平,近年来又不断变成部分省和直辖市可以单独命题考试,致使各省之间分数没有可比性,同时将招生名额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多分给北京、上海等地,少分给广西、贵州等地,从表面和实质上都强化不平等。200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536万人,占全国人口130628万人的1.17%,2004年,在北京地区的部属院校即按人们通常所说的国立大学,招收的北京学生却约占其招生总数的比例8.9%,2005年,全国高中升学率76.25%,最低的宁夏是53.64%,北京是216.84%,全国每10万人口有在校大学生1613人,北京是6580人,云南仅904人,2004年,北京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14929元,贵州才8103元。

在精英教育阶段,许多国家虽然也收费,但数额相对国民收入非常低,其中德国、法国近乎免费,英国近年是提高了幅度,但仍然很低,美国是若就读的是本州的州立大学,学费就非常低,日本在发达国家中是相对较高的,但平均一个学生一个学年的学费也不高于人均收入的20%。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是即使是收费,从根本上来说也不影响竞争,如即使是钱再多,高考考试分数达不到具体大学的录取线,该大学也不会录取。学生分数高,如果经济困难,可以降低学费交纳额度,甚至免费,或者贷款,贷款是毕业后如收入达到一定的下限以上,才分期归还,如收入不到这下限线以上,可暂时不还,如果在若干年如20年内一直达不到这下限线,就不用再还。

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实行了收费制度,2000年以来,普通大学生一年要交给学校的学费,就有4000元到6000元,个别专业达10000元,还有住宿费,以及名目繁多的其他费用。而我国GDP2000年是89404亿元,以13亿人口算是人均68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253元,其中属纯货币收入的只有1640元。2007年人均GDP是186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140元。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是世界上贫富差别最大的国家之一,2004年是7.2倍,城乡收入差距是3.21倍,行业平均工资最高的和最低的比例是1比7.5。绝对贫困人口也多,2007年,全国有8000万人口人均年收入在1300元以下,其中农村有1479万人年人均收入在785元以下。不言而喻,大学收费对我国许多家庭是相当沉重的负担,加上我国的助学贷款实际上许多并不到位,许多学校并没有真的竭尽全力保证贫困学生不失学,有的甚至嫌贫爱富,致使实际中不少有两个以上小孩的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因为经济困难只能送其中一部分读大学,甚至仅仅是高中。据甘肃省的一项调查,2004年,在返贫的农户中,有50%左右是因支付高额学费所致。

我国高等教育在实际运作中,多年来还实行即使在普通高等教育中也存在分数不够,可以交钱换取入读资格的做法,在成人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更是长期实行公费和收费双轨运行的办法,并且不问交费者钱的来路,是公费开支还是真正的自费开支都同等对待,有些领域还实行限定招生人员身份的政策,如医学院只招现职的国有卫生单位的卫技人员,一个农民的孩子即使成绩再好想读医学院的成人教育,也无法得到入学资格。这使得全体公民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完全公平地竞争在很高的程度上是空话,而构成了身份的竞争,包括有了身份就可以支付公款伪自费地读研究生等各级大学,钱的竞争,这大大降低了竞争的充分程度,打击了许多人上进心,这对教育事业也是非常不利的。

改进这种状况的办法是,立刻将高考变成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评分,统一按分数高低录取,适当降低分数照顾是倾斜于低分学生和考生占人口比例高的省和自治区,如清华大学一年招3000本科生,按当年考生和人口的比例算,某省应该是得110个名额,但按全国分数排名该省考生只有20名学生达到清华大学的最低录取线,可以降这个省的考生30分录够70个名额。中考改为全国统一命题,各省评分,至少也是全省统考,统一评分。恢复小学升初中统一考试,也是采取全国统考至少是全省统考的形式,高考、中考、初考都全部取消所有加分特权,即只有降分录取,没有任何加分。

对教育经费的使用,由同级人大制定公平分配的尽可能细的法规,政府部门和学校只能依法行政,违法者严惩不贷。教师待遇实行全国至少也是全省条件相同如学历工龄条件相同,同级同绩效即同报酬的制度,可以有一定的地区级差,但级差与生活指数挂钩,级差只能由人大制定,行政部门不得自行其是。对到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学校执教的教师,实行奖励制度,如果奖励足够多还没有人去,则实行轮岗制度,强制规定每个教师一辈子都必须到国家或省划定的边远落后地区执教5年,并且工作绩效必须达到国家要求。校长实行三年轮校制度,轮流到不同档次的学校任职。

在收取学费方面,对困难的学生,包括成人研究生,如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水平,就减免学费的制度。严禁用公款支付学费,将公共资源集中到扶持困难学生上来。对困难学生的贷款,实行毕业后收入达不到一定水平,则暂不归还的制度,达到要求后的收入属于那种档次,则按相对比例逐年归还本息,如果在毕业后20年内收入一直达不到归还完贷款的水平,过了20年就不用归还余下的部分了。切实加强诚信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工作,以之来保障照顾困难学生的公平性,比如,如果有哪个学生夸大甚至伪造困难实际来骗取照顾,将其记入诚信档案,使他一辈子都要在贷款、与人交往、求职、升职等多方面付出足以使他害怕的个人利益代价。

五、挖掘潜力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同等条件下,我国都有许多可以利用于教育事业的资源没能得到利用,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现实的资源和潜在的资源,我国教育事业会搞得更好。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方面。

(一)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教师资源

教师没有较大的权力,很高的收入等职业的先天特性,使教师不是社会上最令人向往的职业,于是大量可以在其他行业谋职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当教师,教师在职人员流失率较高,是世界性难题。数量方面,从学生与教师数量之比可以衡量出一个国家教师供给的充分程度,1999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数,小学是17:1,初中15:1,高中14:1,发展中国家相应的数据则普遍比经济与发展组织国家高二至三倍,可见,多数发展中国家教师数量远远不足,少数发达国家也有这种情况,如英国2002年就从海外招聘了1万多名教师。

流失方面,美国有40%到50%的教师在工作的最初五年内会跳槽,就是在教师地位相对更高的日本,教师向教师以外的职业流动,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质量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小学教师只有初中甚至小学学历,在佛得角、刚果和乌干达,有30%到50%的小学教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中学教师达到本科甚至仅仅是专科学历的比率也不高。更重要的是内在质量,发展中国家许多教师的实际水平根本就没有达到文凭所标识的水平。

面对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认真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解决。

再来看我国的情况,表面上看,由于我国人口多,就业不容易,有大量的人愿意当教师,教师的数量从来就不是问题,据国家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2007年小学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是18.82:1,初中是16.51:1,高中是17.68:1,和经济发展和合作组织国家虽有差距但并不大。最重要是质量上的差距,学业水平不合格的教师还有较高的比例。在这一前提下,教师资源分配又不均衡,许多分散的农村学校、教学点没有按教育规律配足教师,如一个自然村有四个小学低年级,有36个学生,有两个教师,表面上达到了国家法定的生师比18:1的要求,但由于这36个学生有四个年级,多门课程,只由两个教师教是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而许多大学校的班级又是学生太多,如根据全国人大2007年的检查结果,江西省66人以上班有1.38万个,不少班甚至有100个以上的学生,这当然也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改善这种状况的做法是,坚决实行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以清楚了解具体的教师是不是合格,推迟教师的退休年龄,目前,由于社会不断老龄化,许多发达国家将退休年龄延长到了65岁以上,如美国是66.5岁,许多国家还计划逐渐延长到70岁。我国独生子女比率高,为了减轻独生子女一对夫妇养双方四个老人的负担,更应该推迟退休年龄,年纪大的人仍可以担任甚至做得更好的教师工作更应如此。在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和欧盟国家,大部分教师都在40岁以上。所以,我国应该将合格教师的退休年龄推迟到至少65岁,特别优秀的教师如经科学的国家统一考试证明具有高级教师学术水平,并且本职工作绩效过去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教师,如本人愿意,可以工作到70岁,甚至到工作绩效已不能达到国家要求为止。允许提前退休,但提前退休的待遇非常低,如只有在职工资的1/3或者更低,甚至像美国那样,到66.5岁后才能领退休金。

保证教师工资在刚任职时不低于人均GDP的80%,教龄满15年后不低于人均GDP水平,享受公务员其他福利,使教师职业保持着较强的吸引力。允许任何自认为能当教师的人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如合格即发给教师资格证书,使社会储备的合格教师数量尽可能多。坚决实行学术优先原则,即要当教师,升职称,学术合格都是第一个门槛,进不了这一门槛,一切免谈。在其他方面,如涨工资,发年终奖等,教师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得到尽可能多尽可能大的奖励。这样就能鼓励乃至迫使教师努力学习,争取具有尽可能高的学术水平。

有了足够多的高水平教师,再加上制度的强制作用,许多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实行前面说过的鼓励或轮岗政策,给广大农村也按教育规律配足合格的教师,将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降低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争取达到最低水平,如小学一个班只有10个学生,中学一个班至多不得超过30个学生。一个大学研究生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总数不是指一年招生数不得超过6人。允许教师依法有序地流出和进入,就像美国和日本等国那样,只要能当教师的人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即使在流出流入率很高的状态中也完全能有保证,允许教师来去自由,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当教师。

(二)更快更好地发展私立教育

在基础教育领域,由于公平性处在第一位,一般公立教育如果要做到公平就无法实施精英教育,比如,要公平地分配教育经费,分配教师,分配学生,不允许收费,就很难做到由少数拔尖的教师,用更好的设备,对少数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我国许多公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多占教育资源,优先调配优秀教师,多收钱,优先录取高分学生,教师待遇也比普通学校的教师高,显然是和公平原则相悖的,这是其为社会诟病的主要原因。

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由私立教育为社会提供精英教育服务,如英国的公学,美国的教会学校,日本的私塾等。2007年,英国有私立学校2500所左右,62万名学生,不到全国学生总数的10%,但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全国统一考试,私立学校学生优秀率和3A率,却分别占到了25%和1/3,大学升学率全国是50%左右,私立学校是92%。这些私立学校,一般都是高收费,用高薪聘请高水平的教师,购置好设备,给愿意交钱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由于它并不占用比普通公立学校多的财政资源,不担负公平普及教育的义务,在财务上自负盈亏,学生是愿者上钩,如学生不愿交费,完全可以读教育质量也达到国家要求的公立学校,所以人们无法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