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10大技巧
15694600000020

第20章 如何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的要求

导入是由语言、信息、活动三要素组成的。

(1)语言。

导入语是导入行为最重要的因素,又称为开讲语。从广义上来讲,体态语、书面语(板书)等都是属于导入的语言要素。

①态势语贴切恰当。教师端庄大方的装扮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让学生乐于接受。

②开讲语五彩缤纷。刚开始上课,教师应当用五彩缤纷的开讲语吸引住学生:或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或含而不露、枕戈待旦;或机制巧妙、充满哲理;或满腔热忱、沁人心脾。这是掌握导入技能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开讲语的要求是:求思,有启迪性;求妙,有趣味性;求精,有概括性;求准,有严密性。

③书面语(板书)灵活有趣的。设计灵活多样的板书,也是导入极具趣味性艺术方法之一。在导入时,要有适当的板书课题,用文字或符号提示各种思路、脉络、关系,标明难点、要旨,最精粹的地方,还可利用板画勾勒形象、描绘情景、制造氛围,增强导入的效果。

(2)信息。

语言蕴涵的内容就是信息。在导入的环节中,把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课外内容引入到导入环节,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提供一些比较的信息,可以使知识理解的全面性和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为了能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定度,推动他们去探究和思索,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学生感到困惑或并不真正理解的信息。此外,指引性信息、背景性信息、强调性信息以及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信息的激活,在导入阶段都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3)活动。

活动包括如表演、实验、游戏、模拟、竞赛、作业等经巧妙设计的操作性或娱乐性活动,还包括如幻灯、电脑、视频等运用电化教学媒体,有活力而形象的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

(二)导入新课的结构

即使导入的类型不同,但都具有下列相似的结构:引起关注——组织指引——建立联系。

(1)引起关注。

导入时引起对学习课题的关注主要是给学生的认知定向。让学生对学习课题引起关注的计策谋略主要有:

①提供组织注意的“线索”。如了解哪些内容是重要的,告诉学生应该注意的范围,对教材的思路、脉络给以提示。

②增加一些刺激要素在教学内容上,使其有指导和控制作用。如对有关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利用“先行组织者”,对与内容相关的新奇特别的资料、例证进行一些引入等等。

③就知觉与注意的显著特点,对各种刺激进行组合。如充分利用强度、对比、活动变化、色彩变化等心理物理特征把能引起注意的教学情境设计好,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认知定向,可以利用教学刺激的新颖奇异、强调以及情趣等因素。

(2)组织指引。

导入要让学生对学习任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教师对学习范围与重难点进行必要的提示,对思路和方法给予一定的指引,对学习程序与进度给予一定的安排。这些都是有组织注意、认知定向的作用。

(3)建立联系。

导入的设计,要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并把它利用起来,要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就能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如果导入所引用的材料、内容和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联系得不够紧密,即使是再新颖的导入,即使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惊奇,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甚至反而会把学生的注意带到其他不重要的问题上,效果也不会很好。

(三)导入新课的原则

导入技能的类型是各有不同,但在设计和实施中,以下原则,尽量要遵循。

(1)目的性原则。

对于导入方式和类型的选择,要为教学任务和目的服务,要以教学和训练的重点为中心,不能本末倒置,只顾追求外在形式而忽略内在内容。导入要让学生初步明白将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要学,因此这就要求导入要有极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

(2)启发性原则。

导入要尽量做到“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引而不发”,因为导入要有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启迪智慧的作用。导入尽量以灵活、形象的事例和实验为依据,把新知识、新概念引入到导入里面。用例应“当其时”“适其时”。设问与叙述时能做到激发起感情,让学生深思。

(3)机智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依据课堂的心理氛围、学生的当时状态以及教学任务和内容的转变,运用教学机智,对教学的行为方式做出一定的调整,课堂是一个流动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教学技能也是一种开放性技能。

(4)艺术性原则。

导入要有趣味、有新的看法。有一定艺术魅力,能令人心驰神往,探究的欲望和认识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导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炽烈的感情,而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要注意精心设计“开讲语”,要饱含感情,一开始上课就能进入“角色”。

(5)关联性原则。

导入要具有关联性。要做到以旧拓新、熟能生巧。导入的内容要和新课的重难点联系紧密,能显现新旧知识内在的关联。方法要为内容服务,导入语要与新课内容相匹配,尽量避免无边无际地东拉西扯。

(三)导入新课的方式做好新知学习准备

学习的准备是指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时,他的生理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对新学习的准备性和适合性,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就某一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识结构中是否拥有能同新知识建立实质性的、自然的适当观念;意义学习的“心向”他们是否具有,这就是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新知识的准备。换句话就是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动机水平和新知识学习是否相适应的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证明,学习者已经了解的东西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对学习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重要变量就是能否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观念。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能,需要对一定的活动进行把握,把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激活,以便新知识能在有一个清晰、稳定的“固着点”的情况下进行植入,就是其深刻依据。

(四)采用“始前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运用一系列策略和措施,而国外将这称之为是“始前教学策略”。这对整个教学的组织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1)始前测验。

始前测验包括与新的学习有直接联系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是检查学生对新的学习了解了哪些以及了解的程度。它进行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口头问题、谈话和实际操作活动来实现,也可以用书面问答的方式来实现。它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水平,教师再依据此决定讲哪些、讲多少和如何讲;二是使学生对新学习情境的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增强,促使他们能自我评价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程度,从而对他们在新的学习中积极促使推动新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帮助。

(2)陈述目标。

在教学开始时向学生陈述行为目标,使学生对此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认识,这就能使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期待起到激发作用,在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定势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大量实验都表明,行为目标对学习确实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的特点、学习目标的特点和教学方法的特点都是要考虑在内的。

(3)呈示概要。

向学生呈现新学习资料的概要(内容提要)是要在教学开始时就进行的,对学生事先知道或了解学习资料的主要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如主要的概念、原理和学习材料的一般结构,尤其是对学生良好的学习心向的形成很有利。有研究材料显示,要想促进和保持学习,通过图例、图表、地图等形式在正式资料显现之前把新任务的概要呈现给学生,是很有用的方式。

(4)先行组织者。

他们能够协助学生可以正常理解课程中比较详细的内容,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自己已知和未知的知识之间架设一道观念上的“施工架”,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言语信息,而这就是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五)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就是通过预习和复习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醒,已达到为新知识“植入”学生的头脑做好准备的目的。只有通过做好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连结与过渡,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把新信息和学生经验世界的“切入点”相结合,“以其所知,喻其不知”,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才能让新知识顺利地从原有的知识中“生长”出来,而这也正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

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在对实际问题进行练习和分析时使知识蕴蓄更为渗透,逐步使新问题更清晰、使新知识更明确;也可以设计提出问题,随着学生逐步解答的深入,旧知识同新知识发生了联系,从而引入新课;还可以在描写叙述、对原有知识进行概括的基础上,让问题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从而引入新课学习。

(六)揭示矛盾引发悬念

“悬念”是一种认知的张力,具有很强的激起奋发作用。常常用“且听下回分解”的方法来吸引人的古典小说和说书人,凭借的就是这种力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诉教师:“不要讲完。”其实就是说可以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丝悬念,让头脑处于一种要积极获取的状态,不断探索、追求、寻找。事实上,未能如“愿”的状态,可能会因为种种因素维持很久,如同陈景润在中学时代埋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悬念那样,可能持续终身。

(七)开展尝试学习活动

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导入环节如何让学生的主体活动得到强化,让他们在实验与探求中发现矛盾、掌握经验、了解学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大量的实验表明,只有能提供多种机会、创设多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求,以发现如概念、规律或原理等某种规律性的学习方法,才是对学生发展的学习最有利的。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的认知更积极主动,也能加快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且对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提升他们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强化学习动机,构建健全的人格,都会有很大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