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10大技巧
15694600000021

第21章 课堂导入艺术的要求

导课从根本上来讲是用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为课程的学习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矗因此,艺术性的导课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

(1)针对目的,明确目标。

虽然导课的根本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对于每一堂课的导入,都会有不同的具体的目标。要和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紧紧相连,不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脱节或者去摆什么“噱头”。有时“噱头”也会达到吸引学生的作用,但是因为和教学内容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因此这种“吸引”是要必须舍弃掉的。因为“噱头”所能起到的效果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整堂课都可以凭此维持下去;二是如果“噱”过了“头”,那学生很容易就会被引入误区,这对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去学习的他们来说是很有影响的。艺术性的教学,必须首先对导课的具体目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导入语的设计、各种手段的使用都应围绕具体的目的来开展。例如,有时是为了巧设悬念以让学生对新内容进行思考,有时是使新旧知识能够衔接,有时是解决学生对课题的疑问,有时想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等等。

(2)言简意赅。

由于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导课又不是授课的重点,所以不易在课的开头花太多的时间。拖沓、啰嗦、不知所云的开头,不但使美感尽失,更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艺术性的导课,必须争取以较短的时间,用最精美凝练的语言来达到事先要达到的目的。如一位教师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他开头是这样讲的:“有一件事情很有意思,音乐家想用这首词作为《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会的歌曲,所以想给这首词谱上曲子,但这词太长,于是有人建议缩短一半。当他们把这个要求告诉几位诗人后,诗人们捧腹大笑:‘把东坡的《念奴娇》缩短?这可是绝妙佳作啊!连一个字都改动不了,更别说缩短一半了?’好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这首绝妙佳作——《念奴娇》,看看到底有没有字是可以改动的。”短短几句话用设问和反问,故意把疑惑摆出,使学生的思维可以从课前的茫然状态过渡到疑惑后的思考,以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导课的目的得到实现。

(3)新旧知识的联系。

要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由已知的知识向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反复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一堂课开始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与本堂课要讲授的新知识和与之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加以启示、简要陈述和分析,将学生原有的记忆唤醒,使他们的理解可以得到加深,为接下来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后再及时地把新知识引出来。在这种情境中,新知识和旧知识便会快速而严密地联系、结合在一起了。

(4)新奇独特有趣味。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新异刺激对学生的感知有很大的强化作用,能把学生的注意吸引过来。所以,如果导课具有新颖性的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学习获得成功的源泉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聪明才智的激发器就是求知欲望。如果教师通过其有哲理趣味、感情极具热烈并且富有激励效果的“开场白”来开始一堂课,那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就会最大限度地被引发出来,那么教师就会处于一种轻快舒适、愉悦的氛围。

(5)悬念的巧妙设置。

每个人都有一个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悬念是教师全心构造出来的,但想使设计的效果实现的话却是很有讲究的。教师设计导语时要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为依据,要造得确切真实,要造得恰如其分,其中要与本堂课教学的内容、情境相符合这一点必须要特别注意,使学生在探寻悬念“谜底”的过程中,把他们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必须完成。

(6)启发思维。

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就是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如果想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就可以在上课刚开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激发。

启发性的导课设计应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可以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个别到普通,循序渐进,以达到启发思维的教学目的。

教学板书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学板书艺术,是教师教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超精湛的教学板书艺术有助于学生打开求知的大门,是凝练和浓缩了的教师教学风格,所以教师对板书艺术必须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