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
15769700000031

第31章 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联盟的运行机制(2)

图书馆联盟的实践表明,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有多种模式,不同的目标可以使联盟具有不同的功能,联盟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也各有特点。对国外图书馆联盟的研究可以发现,有价值的项目和服务、明确的发起者和所有者、尽责的成员馆、强有力的领导、有效的专业委员会、持续的交流、负得起责任而又灵活的组织机构及称职的工作人员等,是一个联盟得以组建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总的来说,一个联盟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联盟的组织领导、议事机制、经费来源和利益分配机制等因素。

一、强有力的领导及核心是联盟得以组建的重要基础

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之间必然有共同的发展需要和共同的目的。由于分属的系统、上级管理机构、经费来源渠道和发展历史不一,图书馆之间共建共享机制的形成,还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和核心。从国内图书馆联盟的实际情况看,其组建大都离不开政府或行业协会的领导和支持。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权威地位,在同业中的号召力及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良好的组织形式是联盟的骨架,有效的管理模式是联盟稳定运行的保证。在联盟中,政府或行业协会所起的作用是宏观指导性的,联盟的具体实施,必须有一个承上启下进行日常管理协调的组织。在联盟的组建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成员馆的能力、优势和对联盟的贡献不同,往往更多地需要依靠具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的核心馆的力量。这个组织和核心馆的有效性、权威性、公正性、主动性和管理能力对联盟的建设至关重要。国内许多图书馆联盟都常设了一个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可以有不同的称谓,但大都依托于一个核心馆,履行着对联盟的发展和日常工作进行策划和协调以及联络其他联盟的功能。

二、充分的交流与平等的议事机制是维系联盟生存的必要手段

在联盟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成员馆有各自不同的工作传统和管理制度,可能分属不同行业系统,资源状况和工作水平存在差异,有可能造成成员馆的个体目标与联盟总体目标的差异甚至背离,从而导致联盟的解体。因此,一个成功的联盟需要成员馆之间的深入理解和相互信任,要遵循公开、平等的原则,建立充分的交流与平等的对话机制,维护各成员馆在联盟事务上的共识。

首先,联盟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必须向各成员馆公开。其次,联盟中的结盟单位不论大小、加盟时间早晚、担任联盟领导与否,其各项权利与义务一律平等,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言论的权利。第三,在联盟内要有行之有效的对话和议事机制,要有大家认可的决策程序,保证最后能够形成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行动方案。

三、成员馆信守协议是联盟得以运行的重要保证

从本质上来说,图书馆联盟是由多个有共同利益的图书馆组成的松散联合体。各图书馆与自己所隶属的机构有严格的责任关系,而与联盟的关系则是靠成员馆之间的协议来维持。如果成员馆有违反协议的情况,联盟并没有强制性的手段来制止违约行为。因此,联盟的成员馆是否牢固树立信守协议的观念,对联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参加联盟之前,成员馆要清楚地了解联盟的目标和功能,以及参加联盟后的利益、责任和义务,认真参加协议签署前的研究论证,不能盲目地签署联盟的协议。参加联盟后,成员馆就要认真履行承诺的协议事项。即使在运行过程中遇到履行协议会给本馆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也必须克服困难,保证联盟事务的正常进行。如果事实证明本馆确实不适宜参加这个联盟,也只能在协议到期后,或在确认不会对联盟整体和其他成员馆造成不利影响时才能退出联盟的活动。国内的图书馆联盟中已经出现过签约后又擅自退出采购集团、对整个联盟的履约造成困难的现象。这是在联盟发展中需要认真注意的情况。

四、持续的经费支持是联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美国,联盟的资金可通过政府资助、社会赞助和商业化运营等多种方式获得。政府资助是联盟建设初期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许多州的政府都为图书馆的各种共建共享活动提供专项经费,并列入常规预算,逐年拨款。有些图书馆联盟的经费来自政府研究项目、各种基金会或民间捐款,还有成员馆交纳的费用。联盟中收费的服务项目获取的资金也是联盟运作经费的补充。由于国内经济体制的不同,图书馆联盟的启动和建设经费主要依靠政府的专项资金,基本上没有民间资金进入这个领域。而图书馆作为典型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具体操作上,靠服务收费来支持联盟的建设也是难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国内图书馆联盟的建设主要是靠政府的投入。尽管如此,各地的图书馆联盟仍在注意充分发挥整合后的资源优势及服务能力,尝试以联盟的名义筹集资金,拓展融资渠道,在获取政府提供的专项资金之外,争取得到其他社会资金的资助,并探索市场化运营的道路。

五、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联盟保持生机的驱动力

由于图书馆联盟中各成员馆自身存在的差异,各馆对联盟事务的投入无论是在经费方面还是在设备和人员方面都有区别,成员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实际上是不平衡、不对等的。有的成员馆在资源共享中经常是提供方,而有的成员馆总是受益方。为了保证成员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能够不断发展,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尽量减少投入与获益分配不均的现象,才能长期维持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的。因此,首先需要对网络条件下联盟运行过程中的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成本核算及补偿原则进行分析和研究;其次,要使成员馆在不同程度上通过资源共享获得实际的利益,保证各成员馆能比没有参加联盟时有更充足的资源满足本馆用户的需求,从而促进各馆加入联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考虑文献提供馆的实际承受能力,使它们能够长期保持提供服务的能力。

(第三节)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利益平衡机制

图书馆联盟利益平衡机制,就是以经济利益为基本驱动力,通过对参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主体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使各成员主体之间的利益达到一种相对平衡,并促使各相关主体产生一种积极参与共建共享的驱动力,从而实现对各相关主体思想行为的引导与控制,实现共建共享目标的调节过程和方式:它具有一般经济利益机制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平衡的功能。很显然,图书馆联盟的利益平衡机制包含发展和稳定这两个方面的意义,因此,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利益平衡机制。各种不同的利益平衡机制在实现利益平衡与发展的范围和程度上是各不相同的。楼靖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研究》,载《图书馆杂志》,2006(5),20~24页。

图书馆联盟实质上是信息资源共享联盟,导致图书馆联盟共享效率低下的关键因素在于利益失衡,必须从制度约束、利益补偿、沟通与协调、联盟文化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全方位构建利益平衡机制,保证图书馆联盟高效运作,推进联盟的资源共享。莫泽瑞:《运用利益平衡机制促进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载《新世纪图书馆》,2006(06),31~34页。

一、影响图书馆联盟共享效率的利益因素

图书馆联盟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却不少。国内不少图书馆联盟流于形式,其内部管理极不完善,未能处理好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利益关系,从根本上导致了共享效率低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制约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利益因素。

(一)效益预期

效益预期是指人们对参与某种活动可能带来实际好处的心理预测,这种预测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潜意识的。在图书馆联盟中的各成员图书馆,如果对图书馆联盟的效益预期值较高,参与联盟活动的积极性就比较高;反之,则可能消极怠慢,使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共享和其他合作有名而无实。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竞争环境的急剧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战略联盟与合作成为组织变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势,由于它能带来巨大的利益,因而全世界的战略联盟每年以极快的速度增长。战略联盟带来的巨大效益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变革,对图书馆也同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使图书馆联盟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获得了强大的外部动力。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和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目标,图书馆加强合作,组成跨地区、跨行业或全国范围、地区范围、行业范围的图书馆联盟,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从客观上提高了各成员图书馆对图书馆联盟的效益预期值,深化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理念。然而,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并非这么乐观。传统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观念根深蒂固,加之本位主义和重藏轻用思想的长期影响,造成图书馆只从自身利益和需求出发,各自为政,只愿共享,不愿共建,片面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各级决策管理层习惯于以文献资源拥有量来衡量图书馆的价值,片面强调和要求本地区、本部门的藏书数量。传统思维严重制约了人们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资源共享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导致整个社会的共享意识不强,缺乏应有的资源共享环境和氛围。这样的大气候,使图书馆管理者和员工总是首先想到本单位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管理者可能担心因资源共享使本单位被别人吃掉;担心本单位的资源和人才流失;担心自己的权利和影响力受到削弱;而员工可能想到资源共享会带来更大的工作量,会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所有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对图书馆联盟的效益预期值,影响到图书馆联盟的健康发展。

(二)经费及其运作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