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图书馆人丛书-图书馆工作论坛
15795900000011

第11章 从课外阅读到图书馆信息能力的培养

李萍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针对这种现状图书馆应怎样给热爱读书的学生们提供文献信息,创设读书情境。

关键词:信息意识阅读

课外阅读是学习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的延伸和补充。然而,当前教师教学仍没完全冲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怪圈。在这一怪圈里,学生被要求去识别教师的知识建构体系,而不是去建构他们自己先前的学习经验。老师的“一言堂”实实在在地压制了学生建构新知识的“生存力”,学会学习的能力萎缩了,何谈“大语文”的教育观念?何谈多元化开发学生智能?因此,本文只想通过对课外阅读缺陷的剖析,浅谈图书馆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课外阅读的缺陷,从学生的具体情况看:

①从课外读物的体裁范围看,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小说、故事类书籍,特别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甚至有些学生对言情、刺激性极强的“口袋小说”“地摊书籍”也爱不释手,津津乐道。而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书籍很少问津。

②就阅读方式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看书前没有计划,随意性极强,没有目的性。

——看书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

——看书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地搜集和整理。

③就阅读的动机和效果而言,有的学生说,“喜欢看什么就看看,对学习没有什么帮助”;有的说,“课本我看腻了,找本课外书看看,来调剂调剂生活”;有的说,“看小说我只注意故事情节,其他内容我也说不清”;有的说,“课外书曾一度使我心醉神迷,弄得功课一落千丈”;有的说,“我根本没时间看小说”。可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猎奇性和消遣性的特点。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家长都渴望子女“成龙成凤”,只希望孩子“念学校里的书”。每当孩子在课余时间拿起课外书读读时,他们就会说:“不做作业,又看闲书了,它能帮你考学校?半点正业也不务!”可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与家长的意愿相悖。

另外大多数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轻视课外阅读;只教讲读文,放弃自读文;只学重点语段,堂堂做试题,天天练片子,周周有考试,月月搞模拟,对课外阅读可望而不可即。记得一位语文专家对此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课堂教学的改革如在游泳池里游泳,水虽浅些,但安全可靠,偶有险情,也救生有方;进行课外阅读的探索如到汪洋大海中去击水,虽然能训练出弄潮好手,但随时可能葬身鱼腹。因此,学生整天泡在作业堆中,量化了“硬件作业”,却挤跑了课外阅读这一“软件作业”。这怎么实施素质教育呢?

②受教学条件的制约

很多学校教育经费不充足,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很少。有的学校虽有部分图书,也时隔久远,内容陈旧;再说,由于缺乏对教科研前沿阵地图书馆的认识,学校图书室形同虚设。

③受师资水平的限制

有的教师自身读书就少,再加上知识老化,指导阅读经验不足,不能给学生“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只能“授之以鱼”,而不能“授之以渔”,“以其昏昏,而使人昭昭”,怎么能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受教育者发掘探讨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给学生以优秀的课外阅读指导呢?

如何把学生引向课外阅读的阵地——图书馆呢?

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怎么办?可用作家的伟大精神或顽强意志激励学生;可用故意设疑法吸引学生;可用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法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等等。教师通过长期的引导,使学生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情,足以长才”,“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逐渐明白课外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是课堂教学的有力配合。

②与图书馆携手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推荐有益读物,培养学生对课外文献信息的浓厚兴趣。如:《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以及《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堂吉诃德》(塞万提斯)、《歌德访谈录》(艾克曼)、《巴黎圣母院》(雨果)、《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复活》(托尔斯泰)、《普希金诗选》(普希金)、《泰戈尔诗选》(泰戈尔)、《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老人与海》(海明威)、《谈美书简》(朱光潜)、《失乐园》(弥尔顿)、《傲慢与偏见》(奥斯汀)、《伊利亚特》(荷马)、《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草叶集》(惠特曼)、《红字》(霍桑)、《圣经》等。

在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学生大都带有随意性和消遣性,他们关注的是人物的悲欢离合,欣赏的是情节的离奇曲折,贪得多而嚼不烂。要他们不仅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读健康的、科学的、深浅适宜的、分量适当的课外读物。

因此学期开始,学校图书馆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背景材料和优秀课外读物,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并规定每生每学期读两三本书,写读书笔记,制定阅读书目的范围。其范围主要有以下五种:一种是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一种是配合课文学习的名著类;一种是语文报刊,以“注入时代的活水”之精短读物;一种是介绍各种学习方法的;一种是课本上没有或少有的科技类、史地类、社会科学类的书籍。

③培养学生利用馆藏信息的意识,学会文献检索技术,提高对信息资源“获取——内化——提升”的能力。

文献信息的检索能力是对各种文献资料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本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文献信息及获取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学生搜取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中小学图书馆要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包括图书和图书馆知识介绍,工具书使用方法,文献信息的选择和读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即中学图书馆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图书馆,学会利用图书馆掌握文献信息,并能将获取的文献信息不断地运用到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上来。

我国目前状况是学生不会阅读,不了解图书馆工作性质,不会利用图书馆,更不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检索能力。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接受图书馆教育,利用图书馆进行自学和自我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读者要具有利用图书馆掌握信息的能力,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如果他们能够早日具有信息意识和掌握信息的能力,将使他们较为容易地接受终身教育,不断进取,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一代。

对学生进行图书信息教育,使他们知道图书馆是可以借到各类书籍的地方,他们可以从书名、分类、著者等不同角度去查找自己所需的图书,还能通过图书文献检索知识在索取的丰富资料内容中提出有关问题。

图书馆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进行信息利用、摘编的能力教育。鼓励他们养成进入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寻找文献信息资料的习惯。强化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作用,向学生传授检索信息的方法和利用现代化技术的检索技能。在学会利用图书馆的前提下,加强信息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摘录书中的名言佳句,做篇目索引和信息资料卡片,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资料档案。这对学生是一种难得的信息积累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途径之一。

信息时代,在信息的海洋里面对大海一样的信息,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图书馆以及各种传播媒介都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趣、更有时效的信息资源。学生们可在课外读物中开展小型研究活动,即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主题,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课外学到的技能进行资料检索,作资料检索的笔记,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研究报告。学生在信息海洋中学习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出探求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对自己检索的文献信息进行加工探索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各种形式自由发挥,当学生们有了自己占有资料和整合资料的空间时,那种由阅读而激发的写作欲望也会油然而生。这种于课外自动、互动的学习氛围中建构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便会自然形成。

④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使之有展示阅读成果的成功体验。

教师在淡化课本意识强化课外阅读意识时,不妨把眼光放远一些,让学生走进图书馆。教师应少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大胆布置超教材的作业,加深加宽作业的覆盖面。促使学生离开课本,在图书馆允许学生建立各种阅读中的假设和预测,提出问题,进行研究、调查、联想、反思,且与先前知识联系,巩固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指导和促进的角色。

当图书馆创设的阅读情境,使学生探究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和体验时,可以及时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要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定期举行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请同学们认真观摩,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并且让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且与差生结对子,共同提高课外阅读水平。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更有效地训练了阅读能力,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其谓“一石三鸟”。

另外,当学生们走进了图书馆时,可以提倡他们学会利用各种工具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积极提倡运用工具书,它是学生学习和消化知识的良师益友,是许多开放的知识链,掌握各类工具书的使用,还能追加许多新知识并使这些知识链都活起来,进而扩充了学生的科学信息背景。当学生们把在图书馆、工具书中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后,再应用于各科去解决新问题时,信息意识也将随之增加。

为了有效地促进课外阅读,给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广阔而自由的天地,教师必须要有“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观念,为此,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必须营造一种自主、互动、生机勃勃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图书馆,使学生做“有米之炊”,有条件到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获取信息,拓宽视野。

其实教师在教学之余,以身作则不断地获取文献信息,增长新知识的热情在学生中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学有榜样,信息意识自然会得到加强。图书馆绝对是教师获取信息资料,充实教学内容的坚强后盾。

总之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把教师从“一言堂”中释放出来,以一种开放的教育观点鼓励学生在更大的情境中,创设学习者个人的学习建构经验,在课外阅读阵地中,把丰富繁多的文献信息资源“给养”给阅读者,以影响他们终身学习意义的制定。另外,作为学术和教科研的前沿阵地图书馆,本身就应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让学习者在大背景下看清终生学习型社会中国民教育的大体系,以保障语文课外阅读顺利健康地发展。

虽然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但它仍有规律可循。只要教师以最大的热情潜心研究,努力探索,我相信课外阅读这朵“灿烂之花”一定会在课程改革的反思中,在研究性学习的展开中,在建构主义基本观点的指导下,在与图书馆文献信息结合的过程里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唐晶。现代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图书情报通讯,2002(2)

2.刘洪。论公共图书馆中层管理者。图书情报通讯,2002(2)

3.李颖。服务读者深化职能。图书馆通讯,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