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图书馆人丛书-图书馆工作论坛
15795900000020

第20章 浅谈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

张扬

内容摘要:阐明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特点,揭示了建设我国数字图书馆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问题与对策

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把21世纪的人类社会带入到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进一步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占用空间大、藏书发展受经费和馆舍的制约、信息资源共享难以真正体现等局限,一项由高科技开拓的新兴工程——数字化图书馆正在应运而生。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所谓数字图书馆又称“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具体而言,它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影像和科学数据等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和高质量的储存管理,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范畴。因此,准确地说,数字图书馆是超大规模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是具有丰富内容、多种媒体的数字化信息;是具有网络环境下多种电子技术工具和服务手段,能为读者高效、方便地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机构。

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即: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化信息+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效的信息服务。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①新的存贮技术,采用先进的数字化存贮技术,把纸张上的文字变成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为压缩存贮空间,改进组织方式,提高检索速度,方便用户远程检索等奠定了基础,这是数字图书馆的最基本特征。

②网状的组织方式。信息组织形式从纸张上顺序的、线性的方式转变为电子计算机的直接的、网状的方式。信息可以按本身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这使数字图书馆中众多信息源的联接对用户而言是“透明的”,即用户在利用数字图书馆中任一信息源时,均觉察不到这种联接的存在。

③联网。通过各种电子通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将用户和各个信息服务中心、图书馆和各种分散的信息数据库系统连接起来。

④“馆藏”不局限于文献,它将扩展到不能以印刷品形式记录和传播的数字式人工制品,多种信息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统一存贮和管理。

⑤服务模式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对于数字图书馆“馆藏”的利用不受地理位置限制,而是通过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文学的用户接口、良好的检索功能、直观易用的人机界面,访问网络上数字图书馆的所有信息资源。当用户在联机查找遇到问题时,馆员能进行干预,为用户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储自由化、资源共享化,以及结构连接化。

三、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①建设数字图书馆是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全民族素质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基础支撑。数字图书馆工程将根本改变我国文化信息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手段,克服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共享的弊病,为知识创新和两个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汲取文化信息的良好环境。特别对因信息不畅和文化落后,而导致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信息时代,终身教育是提高公众素质的极有力手段,而中国数字图书馆则将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大课堂。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只要联通数字图书馆的网络系统,都能方便地使用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资源。

②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和当代文化教育、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成就等各方面的重大进展全面地展示出来,并通过因特网传送到世界各地,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③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跨部门、跨行业和跨世纪的大型高新技术项目,它的启动将带动相关产业,最终关联到各行业,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图书馆理论与技术已成为图书馆学界的一个国际性热点论题,成为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图书馆高技术应用的一个新领域。目前,在全球范围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在创建数字图书馆。它的第一批规模型成果已开始在互联网上陆续出现。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回顾”数字图书馆项目,已有50个资源库在网上向全球提供服务。美国数字图书馆项目中的“美国NSF/DA/NASA数字图书馆倡议”已全部完成,该项目共6个子项目,涵盖大规模文献库、空间影像库、地理图像库、声像资料库。同时,“美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计划于1999年完成,它包括美国历史及文化科技成就等,有15个研究图书馆与档案参加。其他数字图书馆项目也进展顺利。

另外,G8全球信息社会电子图书馆项目由法、日、美、俄等8个国家的国家图书馆组成。该项目内含各国文化历史精华。

在亚洲,日本开始小规模试验数字图书馆项目,包括国家联合目录880万条数据的网络试验,数字图书馆实践试验和日本国会图书馆1000万页馆藏的数字化。日本国会图书馆关西馆工程开始实施。该馆已成为日本最大的数字图书馆及亚洲地区的文献提供中心,日本政府投资4亿美元完成一期工程。

(二)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概况

我国数字图书馆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1997年由文化部组织申报,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的《中国重要科技项目——“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正式立项,并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等6家大型公共图书馆联合研制开发,以建立多馆协作、互为补充、联合一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模型”。

几年来,国家图书馆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密切关注,并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调研。该馆先后与中科院计算机、清华大学及多个兄弟单位进行了相关科技项目的合作。2001年,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快速完成了四个方向通信设施及数字图书馆试验环境的建设,为在我国不失时机地创建数字图书馆做了一些超前性准备。

目前,国家图书馆开通了千兆位馆域网,并与CHINNANET(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STNET(中国科技网)、CNCNET(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四大骨干网络以及有线电视网实现互联。在中国数字图书馆技术研建方面,国图先后与有关单位合作完成了“基于特征的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项目”、SGML的图书馆应用,开发完成了“数字图书馆试验环境及演示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