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巢已空情未了
15800400000036

第36章 巢起巢落篇(11)

在西城区一处老式居民楼内,记者见到了72岁的陈凌霞老人。她说:“儿子擅自去了冰心的纪念碑,自己也很生气。今年5月,得知离婚判决后,病倒了一段时间,让儿子着急了。多年来,自己一直生活在阴影中。但考虑到婆婆冰心的名誉,一直忍着,从没有对外说过丈夫的“家丑”。一起生活40年,风风雨雨都过来了,为什么七老八十还要闹着离婚?”陈凌霞说:“我是一个传统家庭观念的人,不能接受第三者。直到今天,我还想挽回这个家。如果老吴回心转意,我既往不咎。”拨打吴平电话,一直未能接通。

事情经媒体报道后,舆论一片哗然,吴山受到多方指责,对此他表示接受,并向公众道歉,说是“无奈之举,接受大家的责骂。”

2日晚,记者联系到冰心的小女儿吴青,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的吴青说,当知晓纪念碑被“涂鸦”一事后,感到十分痛心。曾经与母亲冰心生命重叠63年间,深知父母一生淡泊名利,从来不会为自己争取待遇,一有钱就捐,捐给教育办学,捐给灾民。就连99岁寿辰时,母亲出版了《冰心全集》,9万多元的稿费也全数捐献给吴青创建的农家女学校。她说需要澄清一些新闻报道中关于冰心房产的说法不准确,所谓的11处房产并不存在,是不负责任的道听途说。

冰心老人不是一位旗袍加咖啡的太太,而是倡导“爱的哲学”的天使,她的代表作《寄小读者》,曾经教育、陶冶了几代青少年的心灵情操。在吴山姑姑吴青的厅堂里,还悬挂着老人为爱女亲笔题写的“天地有正气,人间不夕阳”的墨宝。

冰心文学馆馆长王炳根说:“冰心是一位真诚、善良,充满爱心的老人,对子女的教育也很尽心。但每个人的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爱的教育能否实现,不取决于父母与长辈。这一事件发生后,冰心的形象、喜爱冰心作品的读者,感情都会受到伤害。在人们普遍对真诚与道德水平表示担忧的当下,这一事件令人心痛,也令人深思。”

吴山应该知道,奶奶冰心在战火硝烟,颠沛流离中含辛茹苦带着儿女们如何到处奔波,“文革”中一家八口,分散八处劳动改造。奶奶于1999年2月仙逝,那时身为长子你的父亲,已年过花甲,应承继父母衣钵走自己的路。

有多少孩子们手捧《致小读者》,在冰心奶奶耳濡目染下,自律自强闯出自己成名成家的坦途,又有多少人自暴自弃,一事无成,销声匿迹,这已无法统计,唯一颠扑不破的道理是,人生的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

对于各自的“家事”,他人不应妄加评论。但是无论自家有多少辛酸、苦涩、纠结,作为亡灵的冰心老人决不能当成诉求的道具。因为冰心不仅是吴山的奶奶,更是全社会的文化灵魂,文化遗产。你吴山可以不敬仰和敬畏冰心,却没有资格公然挑战并伤害大众的文化感情和景仰敬畏之心。

灵台、灵堂、灵位,是国人祭祖、哀思、缅怀心灵栖息的神圣殿堂,更是血脉相承,子孙后人代代相传的灵魂象征。那鲜红的漆不仅泼在你割舍不掉的血缘亲人墓碑上,而是血淋淋的爆洒在亿万人的心坎上,抹不去擦不掉!绝非几声道歉能安抚的。

人们不禁发问,当今人生百态,世俗万千,任何后人家庭一旦出现纷争、意外,是否就会仿效吴山砸墓泼漆?孝悌人伦,岂非荡然无存。先辈老人九泉之下,天堂之上如何安宁?

有的人有美满幸福的家庭,有的人却是残缺苦涩的家庭,难道这一切都得上一辈人来承担教养责任?

当下中国为什么不少“最美”故事、“最美”人物,屡屡在平凡人中发生?敢问某些“官二代”、“富二代”、“名二代”中人,有何感悟?

吴山已成“名人”,但他的作为,舆论界的回答是:“鄙视、唾弃、不答应!”君不见,与无声处,仍能听到良知与人性涌动的声音。

花样年华,人亡巢空

一己悲剧,几多反思

事发安徽泾县,“8·12”杀人埋尸案原本仅是一个人口失踪报警,但是,警方调查发现,失踪女子很可能已遇害,而且犯罪嫌疑人就是死者的妹婿。凶杀案的背后,是婚外情导致的错综复杂纠葛。

2011年7月18日上午9时,泾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泾川中队接到一杨姓男子报案,称其在泾县务工的姐姐失踪半个月。据介绍,失踪的杨某今年26岁,湖北嘉鱼县潘家湾镇人。

泾县警方发现,杨某报案前18天,失踪者与妹婿吴某相约见面,随后再无音讯。吴某对警方称,他当天与杨某见面,并将钱还给她,之后再无联系。

调查中,吴某称杨某欠了很多高利贷,很可能躲债去了。但警方发现,杨某并没有借过高处贷。在杨某住处,警方没有发现她有离开的迹象。

吴某还时不时给警方提供“线索”。他称,杨某曾用手机给男友耿某及亲属发短信,短信中称她在广州。

吴某“过度热情”的表现引起警方高度注意。据介绍,吴某一直没有固定工作。2009年,杨某带着弟弟妹妹来泾县某浴场打工,吴某与杨某相识,并与其妹妹结婚。之后,吴某与杨某合伙做生意,两人发展成不正当男女关系。生意亏本后,杨某一直催促吴某偿还20万元借款。

警方分析认为,吴某是最后一个见到杨某的人,加上之前的种种疑点,作案嫌疑重大。经过充分酝酿,警方于8月10日将吴某抓获。

随着谎言被一一击破,吴某终于交代了犯罪事实。

原来,正因为杨某时常讨债,并且以不正当男女关系要挟吴某,吴某遂起恶念。7月1日,吴某的妻子回娘家,吴某借机给杨某打电话,称要还钱给她,地点约在泾县泾川镇一水泥砖厂房屋内。两人见面再次争执,冲突中,吴某用一把铁锤敲打杨某头部,将其杀害,并于当晚用电瓶车将尸体运至泾县泾川镇青弋江附近的江心洲掩埋。案发当晚,吴某还用杨某的手机号向其亲属编发短信“报平安”。他又购买来合肥的无记名手机卡,以杨某的口吻向其亲属编发已到黄山、深圳等地的短信,最后,吴某又哄骗外地朋友卫某、江某,向杨某亲属转发短信。

8月12日,在吴某指认下,警方来到江心洲,挖出了已经埋下一个多月的杨某尸体。吴某此时深感懊悔,跪倒在地向尸体磕头。至此,这起杀人埋尸案成功告破。

案件已侦查结束,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等待吴某的将是法律的惩办。

可怜正值花样年华26岁的杨某,竟犯下了肉眼祸胎弱智的错误,既献色又赔钱,最终落得葬命江心洲的悲惨结局,又是婚外情和金钱纠葛惹的祸。自古红颜多薄命,玉碎瓦全登西楼。一己悲剧,双重反思。人生之旅原本一场坎坷行军,云山雾罩,崎岖跌宕,有玫瑰更有荆棘。年青朋友,路在脚下可得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惨怛中挣扎的失独者

千帆过后,无语凝噎

他们是中国社会中最为脆弱的一群。

57岁的吴妈(化名),说自己4年前就“死”了。

2008年5月,她唯一的女儿吴姗(化名),在公派美国读博期间遭遇车祸,不幸去世,生命永远停止在25岁。

那年5月初,女儿第一个学期刚结束,改好论文传回国内,相约和几个同学去旅游,放松一下。在机场告别时,女儿抱着吴妈:“妈,别担心,以后家里有我呢。”吴妈紧抱着女儿说:“妈等你!”

谁知等来的竟是美国警方的电话——吴姗遭遇车祸,去世了,需要父母来处理后事。

丈夫身体不好,吴妈一人去了美国。两周后,吴妈从美国回到沈阳,她“抱回”了女儿:一盒骨灰。

吴妈夫妇,小学四年级学历,希望孩子能多读点书。他俩在本溪工作,为让女儿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可算呕心沥血,倾其所有。

2001年,吴姗考入大连理工大学数学专业。

“本科4年就只是入门,根本不能算学数学,妈,我要读博士。”吴姗说。

吴妈兴奋地提高嗓门:“这才是我女儿!”

女儿是吴妈夫妇唯一的人生寄托。如今没了脊梁骨,生活完全被摧毁了。女儿去世后,吴妈头发3/4已变白了,丈夫的头发全白了。“无助,一个是老无所依,精神上的,还有一个是生活上的——人得活啊。”吴妈觉得自己已经“死”了,跟女儿一起死了。

专家说:“计划生育像一个天平的两端,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家庭,它的风险上下浮动,一个0.54%的风险,说不定落在谁的身上,这个概率是存在的”。

吴妈想到此,抬起的双手陡然倾斜,说“我就是概率中的一个”。

夫妇俩掉进了深渊,没了灵魂——“现在是行尸走肉,生活孤立无援,心态苟且偷生”。换了家里电话、手机号码,惧怕接触原来生活里的一切人,切断了与所有认识人的联系。

“我现在看人不敢看人脸,只看别人下半截”。

2010年,夫妻俩选择了决绝的姿态与过去告别——卖掉房子,搬到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

断-子-绝-孙!四颗铆钉,像刀子样扎进吴妈的心窝,流出滚烫的血,生疼,却无法喊出一字一句。吴妈不止一次地想要死。

一天,独自在家的丈夫,想起女儿神情缥缈,晕了过去,不知多久醒来,全身是汗,挪到沙发上,躺下,又昏过去。醒后浑身水拉拉的,想去卫生间擦洗一下,再次昏倒。再醒来时,已不知过了多少时辰。

吴妈十分纳闷问自己:“当今时尚为什么年啊、节啊越来越多了?”春节紧闭大门,不敢吃饺子,最怕的是阵阵震耳撕心的鞭炮声。丈夫对着她说:“这几年,我俩的眼泪能用缸装了,一水缸都装不下”。

经人介绍,吴妈知道了有这样一个QQ群,群里都是和自己遭遇一样的家长。死亡,是这个群里并不避讳的话题。

一个75岁的失独者说:“不怕死,怕的是死得不痛快,生病需要人伺候,没人啊!我祈求和儿子得一样的病,一下就没了”。40岁的儿子在她70岁那年因心脏病猝然离世。

“失独家庭问题,就像身上长的瘤子,越掩盖,越腐烂。要给它治疗,开刀手术”。吴妈担心自杀对社会影响不好,想把自己活活的饿死在床上。

吴妈说得对,失去一个孩子,等于失去一群孩子,他们的养老成本要比普通人高。“女儿在她就有工作单位的同事,有同学,还会找对象,结婚,她给我们带来的人脉资源,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帮助”。

失独者QQ群里,有家长说,“全国独生子女家庭都在走钢丝,就看谁掉下来,我们就是从钢丝上掉下来的人。”

哈尔滨一对失独者,妻子在住普通病房,丈夫住进传染病院;重庆一名失独母亲生命已进入倒计时,病中的老公自顾不暇……他们在等待,有些人显然等不到雨露阳光的滋润。

全国各地失独者最近一次寻求帮助的诉求是:“希望国家为我们建立一个统一的养老院,我们拿出工资或退休金的80%作为经费,剩下20%零花。作为公民,我们对国家问心无愧。”“建议或建廉租房,让我们住在一起可以互相帮助,不给政府添麻烦。”拳拳赤心,感天动地。

萧瑟秋风卷起片片枯黄的桐叶,吴妈傻傻的哆嗦双手伫立在大洋彼岸,焦灼痴情的等待,等待一艘艘远洋客轮的归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大洋洲。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干涸的双眼,再亦流不出一滴眼泪。

失独家庭已成中国社会无法回避的一部分,它显示我国人口态势已进入拐点,近期媒报导政府将对计生政策做出应对性调整。失独者家庭问题引起人口、医学、心理学界高度关注。他们不仅面临养老、医疗等现实困境,重创的心灵更需要关怀,几近塌塌的精神世界亟待重建,失独者心归何处?“居丧反应”呼唤疗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