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翻译家周作人论
15810100000029

第29章 佛经:文情与“义谛”并重

周作人最早接触佛经是在南京求学期间。当时是1905年,周作人刚刚大病初愈,又经历了祖父去世的打击,所有这些都引起了他对人生意义的重新思考,于是他读起了佛经。从这以后,他又陆续买了不少的佛经典籍,其中包括《四分律藏》、《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大比丘三千威仪》等等。

至于佛经的影响,他与许多读佛经的人所走的却不是一条路,他舍弃了佛经中玄虚的一面,而只是把它当作一般的书籍来读,从中所得的也只是在文章和思想两个方面,因此这种取道便具有了杂学的性质。

他认为,佛经最可取的便是它的文学性,其中以鸠摩罗什法师为代表的两晋六朝的译本最具文情,那种骈散结合的文体,因新的要求而兴起,但能恰好地利用旧文字的能力去表现新的意思,这实在是一种不凡的成就。早在19世纪30年代,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就曾讲过几年的六朝散文,后来想添进佛经这一部分,拟定为佛典文学,却因时事突变,计划流产。

关于佛经思想上的影响,他所汲取的只是里面的佛教精神,但这种精神并非“甚深义谛”,而是印度古贤对于人生的一种广大厚重的态度,它与儒家相通,但更为彻底。最令他感动的是那一节菩萨投身饲饿虎经,在他以后的记忆中,“投身饲虎”的意象曾不止一次地显现于他的脑海里,而且他还在自己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当然,佛经思想对他的影响还远不只此。他在日记中曾有过这么一段记述:“世界之有我矣,已20年矣;然20年以前无我也,20年后亦必无我也。则我之如我,亦仅如轻尘栖弱草,弹指终归寂灭耳。”这是他对佛经思想最初的领悟,而这种“人生无常”的宿命观也影响了他的整个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