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
15860400000017

第17章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概述(2)

图书馆改革与创新是这一领域近年研究的热点。孙成权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战略》一文中,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实际出发,结合系统工程理论和现代管理观念,针对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实施可持续发展创新战略的情况,具体阐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的体制创新、结构创新、模式创新的内涵以及技术带动战略和管理创新战略的实施与运作。在管理思想与管理理念方面,注重把管理科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比如“民主管理”、“人本管理”、“绩效管理”等,应用在图书馆管理之中,从而改善和提高图书馆的办馆效益。这一领域的主要论文有王景发的《论图书馆民主管理》,张层林、王景发的《中西方人本思想对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启示》,吴新年的《图书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傅晔的《高校学科馆员服务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方法》等。关于图书馆管理方法方面的论文有韩春平的《发挥读者在图书馆建设中的作用》和徐双定的《精神激励是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关于图书馆员的专业教育和职业素养方面,沙勇忠在《整合与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改革》一文中,考察了信息管理专业的整合脉络,重点阐述了新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构建问题,包括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式革新、教学管理深化和教师队伍重组等。他在《图书馆员职业伦理》一文中,提出重视职业伦理是现代图书馆运动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图书馆职业伦理守则体现了图书馆的基本职业理念、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应遵循公共存取、客观公正、尊重隐私权与知识产权、精益服务及人文关怀等基本伦理原则。

在图书馆管理实践方面,潘寅生在《办馆体验谈》一文中,指出要办好省级公共图书馆,就应在6句话上下工夫: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是基础,搞好优质服务是关键,加速现代化建设是方向,强化管理是保证,培养人才是根本,塑造形象要与时俱进。关于图书馆科学管理的系统性研究着作有潘寅生、郭向东等编着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一书,该书从管理理论、管理体系、管理方法、管理对象和内容、管理效益评价、管理发展瞻望等方面,系统阐释了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内涵、范畴、体系、原则和方法。

(第四节)图书馆服务研究

在信息社会这个以服务推进的时代,图书馆的生存、发展、繁荣也必然要以服务为先导。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甘肃省的高校、公共、科学和专业图书馆已逐步实现了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自动化管理,图书馆服务的手段从“传统操作方法”向“综合文献技术应用”发展,图书馆服务的内容从“传统馆藏提供”向“电子信息资源存取”发展,图书馆服务的重心从“一般服务”向“咨询服务”转移,因此探索新的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成为图书馆服务研究的一个热点。张会田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综述》一文中,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模式概括为公共目录查询服务、建立图书馆网站、电子文献(数据库)检索服务、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网上资源导航与开发利用服务、网上用户教育与培训、特色化服务和辅助性读者服务等8种模式,在服务理念上倡导以人为本的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集成化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特色化、品牌化等,图书馆服务的创新点在于动态信息服务、个性化主动信息服务、采用网络信息营销策略、培养用户信息素质、开发用户信息需求等。此外,高兴国的《现代化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浅探》、辛小萍的《网络环境下的专业图书馆服务创新》、邢丽娟、李秀玲的《强化西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等论文也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新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发展与创新。

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研究读者,服务读者,培养读者是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有华凌的论文《网络环境下西北地区高校师生信息素质调查分析与思考》,吕俊生、杨金凤的论文《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研究》,王怀诗、李平稳的论文《信息素质及其提高途径》、牛勇、马赛凤的论文《论培养“数字读者”》等。

参考咨询服务在网络环境下逐步成为图书馆服务发展的重心,并经历着由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向数字参考咨询、虚拟参考咨询的过渡和转化,吴新年在《浅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一文中,总结了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起源及发展,并就目前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数字式参考咨询及其基本流程与局限性进行了归纳分析。欧阳霞、沙勇忠在《我国三大类型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比较分析》一文中通过对我国三大类型图书馆的数字参考咨询的比较分析,反映了我国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发展的现状,并探讨了我国开展数字参考咨询应注意的问题。赵蓉、陆卫国在《高校图书馆虚拟咨询分析实例》一文中通过对某高校图书馆的虚拟咨询服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证明:虚拟咨询服务需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得到迅速提高,咨询服务的内容现阶段仍以图书馆服务、普通的书刊查询为主。此外,董隽的论文《西北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工作述略》、陈鹤星、马建玲的论文《电子期刊与参考咨询工作》也分别阐述了不同文献类型的参考咨询工作。

(第五节)文献学研究

文献学与目录学是传统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显学,在技术研究日益泛化的今天,甘肃地区的研究者们仍能坚守这块阵地,笔耕不辍,是难能可贵的,涌现出了许多在本领域颇有影响的力作,并呈现出古典文献研究、敦煌文献研究、地方文献研究和《四库全书》研究四个显着的特色。

在古典文献研究方面,论着有赵逵夫的《古典文献论丛》,它是当前古典文献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书对出土文献、敦煌文学文献、宋前戏剧以及诗赋文献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在学术界倡导“走出疑古时代”的今天,该书的很多内容可以看作是对“如何走出”这一命题的具体回答。论文主要有邵国秀的《世事沧桑话(南藏)》,王锷的《郑玄(礼记注)的学术特点及其版本》,郝润华,周焕卿的《中国古代妇德教化文献述论》,马世年的《识其淹博,更见精审——(古典文献论丛)述评》,解文超的《(六韬)的文献着录与版本流传》,杨晓华的《黑水城汉文文献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高长青,杨丽梅的《古类书衰落探源》,富世平的《(乐记)的撰作年代与作者问题研究述评》,杨晓斌的《历史学家李铭汉及其(续通鉴纪事本末)》等。

在敦煌文献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赵逵夫的《从敦煌遗书与汉简看口传在古代文学传播中的作用》,邵国秀的《关于敦煌文献中几种装帧形式的研究》,崔红芬的《(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佛经文献叙录)介评》,许萍的《敦煌文献的情报学价值与情报工作》,秦丙坤的《敦煌写本(吴都赋)校释》,富世平的《(敦煌变文校注)补零》等。

在地方文献研究方面,王锷在《清代甘肃文献的流传和启示》一文中介绍了以邢澍、张澍等为代表的清代甘肃学者的学术成就及其着作的流传,并从地域文化发展的角度探讨了甘肃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原因。易雪梅在《甘肃清代戏曲剧本的保护和整理》一文中认为甘肃清代戏曲剧本是中国传统戏曲研究的珍贵文献。文章对这批文献的价值和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整理的必要性做了介绍。地方文献研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馆藏文献的研究,或概述,或考证,或鉴赏。这方面的主要论文有易雪梅的《甘肃省图书馆藏古籍述略》,彭清深的《雪润繁锦绣风倦四维宽——从(汉民族发展史)到(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刘瑛的《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二次文献浅说》,石玫,万振新的《西北地方志善本古籍叙录》,曾雪梅的《御笔怡情,遗墨流香——甘肃省图书馆藏清代帝王书画赏析》等。

《四库全书》研究在甘肃省伴随着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的建设和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的成立,逐步受到文献学研究者的重视。2005年7月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落成之际,甘肃省图书馆和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四库全书》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华梵大学等两岸数十家机构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近年来在《四库全书》研究领域着名的专家学者来新夏、赵逵夫、吴格、黄爱平、丁原基等向研讨会提交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四库全书》的编纂、流传、目录与版本、文化价值、历史地位等方面。甘肃省图书馆馆长、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会长郭向东是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的主要推动者,发起成立了“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并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对甘肃“四库学”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身体力行的撰写论着,宣传、保护、研究《四库全书》,他撰写的论文《(四库全书)编纂与中国古文献之劫难》获2004年甘肃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由郭向东、易雪梅主编的《(四库全书)研究文集》由敦煌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任继愈先生为该书作序,该书从上千篇文章中精选出70余篇清末民初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四库全书》研究成果编辑而成,这是对“四库学”研究成果的一次很好的总结,文集的出版必将推动《四库全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起到促进的作用。(任继愈语)

在目录学研究方面,王锷在《二十世纪中国古籍目录研究与实践综述》一文中概述了20世纪古籍目录研究和编纂方面的成就,指出了古籍目录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即注重整体综合论述、忽略对断代目录学及私家藏书目录的研究,对清代以前古籍目录的整理出版不够重视,着录项目简单、信息量小,专科古籍目录太少,缺乏一部全面、系统地着录中国所有古籍的目录书等;提出了今后目录学研究的方向,即加强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着作的整理和研究,编写版本提要目录,利用计算机加快古籍目录的编纂和研究工作,加快“中国古籍总目”的编写工作。此外党燕妮对佛经目录的研究为专科目录学探索了新的领域,如《佛经目录分类体系之确立》和《从(开元释教录)看佛经目录的目录学意义》。

(郭向东董隽)

在目录学研究方面,王锷在《二十世纪中国古籍目录研究与实践综述》一文中概述了20世纪古籍目录研究和编纂方面的成就,指出了古籍目录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即注重整体综合论述、忽略对断代目录学及私家藏书目录的研究,对清代以前古籍目录的整理出版不够重视,着录项目简单、信息量小,专科古籍目录太少,缺乏一部全面、系统地着录中国所有古籍的目录书等;提出了今后目录学研究的方向,即加强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着作的整理和研究,编写版本提要目录,利用计算机加快古籍目录的编纂和研究工作,加快“中国古籍总目”的编写工作。此外党燕妮对佛经目录的研究为专科目录学探索了新的领域,如《佛经目录分类体系之确立》和《从(开元释教录)看佛经目录的目录学意义》。

(郭向东董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