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
杨富学(敦煌研究院)/民族出版社,2003年
该书分为为《回鹘文献——回鹘文化的基本载体》、《回鹘文化研究》、《回鹘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篇,共十六章,书中有不少内容都是填补空白之作,如中篇第二章对回鹘祆教、道教的研究,第三章对回鹘文学与佛教关系的探讨,第四章对古代维吾尔族科学技术的稽考,及下篇对回鹘与周边民族文化关系的论述等莫不如此,其他篇章虽非第一次研究,但都不乏新史料的发现和新方法的运用,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卓尔不群,富有开拓与启迪意义。全书通过对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古代回鹘文资料的系统整理、研究,从总体上勾勒出古代回鹘文化的基本概貌。在论述方法上,作者利用自身的语言学、文献学优势和对回鹘历史、艺术、考古诸方面的把握,以多重互证法多角度地对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以最新、最有说服力的资料求证回鹘古代文化的历史旧貌,同时兼顾回鹘文化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从而彰显古代回鹘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
马曼丽(兰州大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
该书分为理论篇、史例篇、比较篇三大部分,研究了我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的渊源、发展和变异的历史。理论篇包括“绪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变异”、“跨国民族的政治亚文化变异特征”、“民族文化的变异与文化构建”、“跨国民族文化政治内涵及其文化变异的社会制约因素”等四个章。该篇认为当代跨国民族的文化和政治认同表现为易变性,“政治亚文化变异”频繁。强调多民族国家对于文化构建是不能无所作为的,主权国家中的任何民族和地区,无法回避国家对它的改造,提出了我国急需构建的四个层次的现代文化社会结构。尽管跨国民族地缘冲突的原因复杂,但与国家文化底蕴和制度文化的缺陷以及境外势力支持等相关,并受社会基本政治、经济理念和国家与社会的发育程度等文化、社会因素制约。史例篇包括“中国西北跨国民族的境外同族的政治文化变异”、“历史上蒙古族的文化变异与内外蒙古的异向发展”、“卫拉特蒙古族分支的跨国及文化变异”、“跨国以来中国哈萨克族内徙特点与社会文化变迁”等四个章。该篇认为军事占领、政治管辖无非是一定时期起作用的因素,而文化却往往是久远地决定民族兴亡与国家权力能否千秋万代长存的内在因素。世界上不可能有超脱切身利益的民族性,内外蒙古异向发展是其经济文化与利益原则作用的结果。作者认为哈萨克族的跨国,体现内特征,特别研究了处于主流文化包围和强烈影响中的哈萨克族阿克塞分支,其较快的发展及其仍与境外同族频繁交往的这种和平跨居模式,对其他跨国民族和游牧民族现代化的发展,都有参考研究的价值,值得宣扬与关注。比较篇包括“国外跨国民族分裂动乱的类型及其文化因素比较”、“中外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与政策比较”两章。其中最基本的观点是当代文化问题日益敏感,各种文化体系将展现其影响政治,文化领域将成为21世纪国际政治争夺的特殊战场。并提出了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的理论和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
王希隆(兰州大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
该专着从哈萨克族的形成及其最初的跨国状况、近代以来哈萨克跨国民族的正式形成、古代哈萨克先民的社会文化特点、跨国而居的哈萨克族语言文字的各自发展、跨国而居的哈萨克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各自发展与区别、跨国而居的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文化、跨国而居的哈萨克族教育事业的各自发展以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治、经济、文化与民族人口等八个方面对主要跨居于中国及其境外(主要是苏联和今日之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专着认为,近代中俄哈萨克跨国民族的形成,是以游牧文化为主线的哈萨克族朝着两个不同文化方向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哈萨克民族向近现代民族转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哈萨克族经历了曲折不平甚至痛苦的过程,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增添了两种具有各自鲜明特色的文化成分。俄属哈萨克民族经过俄罗斯(包括苏联时期)的长期统治,在原有哈萨克一伊斯兰文化的基础上,深深烙上了俄罗斯文化因素。哈萨克文化中的俄罗斯因素已不可避免地深深沉淀了下来,成为当地哈萨克族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中国哈萨克族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们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借鉴和吸收了中国文化(主要是汉文化)的有益成分,从而形成了哈萨克一伊斯兰一汉文化共同体。这期间,同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相比,中国哈萨克更多地保留了自身的传统文化特色。1991年,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独立,大量跨居于哈萨克斯坦境外的哈萨克人开始向哈萨克斯坦流动。以哈萨克一伊斯兰一俄罗斯文化为主流的哈萨克文化将在未来哈萨克族的发展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斯坦将成为全世界哈萨克人集聚的中心,哈萨克斯坦文化将会辐射到全世界哈萨克人,哈萨克斯坦的对内对外政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全世界的哈萨克人,当然也包括中国的哈萨克人。该书历史地、系统地分析了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以国际视角对哈萨克民族的发展进行了记录,具有学术价值。
卫拉特——西蒙古文化变迁
文化(西北民族学院)/民族出版社,2002年
该书运用民族类、社会人类学及历史学等多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田野考察资料与历史文献,对西蒙古一卫拉特历史上的区位空间、经济、宗教、语言文字、法制、风俗习惯等早期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变迁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出了卫拉特蒙古文化变迁的大致轮廓。全书共分为八章,主要阐述了民族学有关文化变迁研究和理论和方法以及前人关于卫拉特——西蒙古文化的研究;斡亦刺惕早期文化中详细叙述了其早期居住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历史上的卫拉特蒙古位空间变迁中分析了地域区位的变迁和人文区位的变迁;历史上的卫拉特蒙古文化变迁分别从经济文化的变迁、宗教信仰的变迁、语言文字的变迁、示制文化的变迁等四个方面剖析了卫拉特蒙古文化变迁;青海海西蒙古文化变迁(田野考察);甘肃省肃北蒙古人文化变迁;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人文化变迁和内蒙古阿拉善蒙古人文化变迁;跨居国外的卫拉特蒙古文化变迁中分析了跨居俄罗斯的卫拉特蒙古人及其文化变迁;居其他国家的卫拉特蒙古人及其文化变迁。该着作对卫拉特蒙古的历史发展进行了非同寻常的展示,且有独到的见解。通过富有成效的田野考察,获得大量新鲜的资料,进行了有说服力的阐述,也是该书研究的创新。
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
徐黎丽(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
该书对民族关系的定义有独到之处。认为民族关系是指民族内部、民族之间、多民族之间及跨国或跨地区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和平、战争或和平与矛盾并存的交往关系。该书主要研究了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甘肃、宁夏、青海的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问题;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对策。该书认为民族关系是指民族内部、民族之间、多民族之间及跨国或跨地区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和平、战争或和平与矛盾并存的交往关系。甘肃省主要民族关系问题是汉、藏、回之间因宗教信仰和心理素质不同而产生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列为甘肃省民族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民族内部、民族之间、多民族及跨省民族中间存在的草场纠纷是影响青海省民族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回汉之间的民族关系问题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政治稳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共性问题是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隔阂与纠纷。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意识
王三北(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论文提出了学术界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这两个概念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分别阐述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的内涵。该文认为,民族心理学是研究民族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民族心理素质就是指特定民族成员的大脑与机能系统的特点,是民族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因为是特定民族共同拥有的大脑与机能系统的特点,也就构成民族共同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要讨论民族意识,首先要了解意识的概念。按照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但它一旦产生,便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并对客观存在施加影响。意识按其反映对象可以分为个人意识、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由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组成的,个人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生活条件的反映,群体意识是以个人意识为基础产生的是一定的人们共同体的共同意识,反映一定人们共同体的共同特征。民族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意识,是民族这一客观存在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它是由民族这一客观事物所决定并在一定条件下对民族产生反作用。由于民族意识是人类意识的组成部分,那么意识的一切功能和特点也存在于民族意识之中。基于这种理解,民族意识应该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民族意识概念认为民族意识就是民族认同意识、分界意识、交往意识及发展意识等。广义的民族意识就是指民族意识是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切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观点的总和。文章最后总结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两个概念,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一切意识包括民族意识产生的物质化条件,但它们在含义、学科和目标方面截然不同,不能等同。
东乡族小经文“拜提”的人文资源价值
马自祥(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作者从小经文“拜提”的来历和基本内容,《米拉尕黑》与《诗司乃比》等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认为小经文是以阿拉伯字母来记述东乡语的文字,“拜提”是诗歌之意。东乡语小经文的“拜提”有它产生、发展、消亡、濒危的自身规律,文中研究了它的这种轨迹和它的主要作品《哈散与侯赛尼》、《战黑娜姆》、《矣利夫》、《和者阿姑》、《葡萄蛾儿》、《诗司乃比》、《来拉尕黑》所表现的文化意蕴,对思考“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工程,有了许多新的启示。在《米拉尕黑》这部“拜提”中,既描写了政治,也描写了爱情,是一部爱情政治叙事长诗。关于这部长诗具体产生在什么年代,在小经文“拜提”中也无明确的记载,目前也没有过多的材料来研究认定。但从这部民间长诗有关描写米拉尕黑在康图巴咋征战的诗句来看,其时代背景可能与13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服中西亚的那场恢弘磅礴的历史纠纷有关,这与东乡族族源说比较肯定的撒尔塔先民西来说有一致的地方。《诗司乃比》也是一部以叙事的主人公命名的东乡族古代的小经文“拜提”,它以东乡族母语形式念诵说唱,集诗歌、故事、警句为一体,用确切的比拟、夸张、排比手法,搭配和谐,水乳交融,数百年来,为东乡族人民所珍爱。
论民族社会稳定的预警系统
高永久(兰州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