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忠心篇
15889900000014

第14章 岳飞誓死抗金

北宋末年,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深受民族压迫的汉、契丹、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顺应民意,站在了抗金斗争的最前线。

可是,腐败的北宋统治集团,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掳走后,继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头目赵构,同样是个投降派。他偏安于江南一地,沉醉于歌舞逸乐之中,没有真正组织抗金民族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算,而是一面任用秦桧等投降派,通过他们出面进行一系列议和投降活动,一面利用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抵挡金军的凌厉攻势,以保住他的皇帝宝座和积累屈膝求和的资本。到了12世纪20年代中期,东自江淮、西至陕西一线的宋、金双方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形成后,赵构、秦桧统治集团实际上已经成了南宋抗金斗争最大的绊脚石;反过来,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则成了赵构、秦桧投降派活动的最大障碍。南宋朝廷内部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日趋尖锐。

绍兴九年(1139年)初,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卖国求荣、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怀恨在心。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3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朝廷一品官衔的爵赏和3500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从而更使赵构、秦桧怀恨在心。但岳飞不顾个人得失,坚持抗战到底的立场,他率领军队,联络北方义军,卓有成效地从事抗金战争,成为全国抗金民族战争中的有力支柱。

绍兴九年(1139年)夏,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倾巢而出,再度发动大规模的对宋战争。岳飞在东、西两线军取得对金大捷的形势下,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当的反击,他一直准备的实施收复中原的时机到来了。

在河南郾城,岳飞和金兀术的15000名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士,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侍卫亲兵)和“拐子马”(左右两翼钳攻的骑兵),把金兀术打得大败。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可惜没有找到,斩杀敌人数百,身受几十处创伤,豪勇无比。岳家军将士英勇善战、以一当十,敌人以数倍的兵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45里),金兀术集合了10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10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将士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但是,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摧残。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被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与金人议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窃取了宰相高位的内奸秦桧,也抓住高宗这个难言的心病大肆活动,破坏岳飞的抗战。他们狼狈为奸,密谋制订了全线撤军、葬送抗金大好形势的罪恶计划。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12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么“班师”、要么“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乱事的旨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的抗金英勇斗争,至此被迫中断。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

岳飞为了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百姓南迁到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

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拦马而谏:“太子(兀术)勿走,京城可守也,岳飞兵已退矣!大将军能立功于外者。”金兀术这才又整军回到开封,并以不费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夺了回去。

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绍兴十一年(1141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监察御史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议和,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但岳飞却仍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农历除夕夜,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39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宋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岳飞不愧是我国南宋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抗金英雄。

岳飞遇害后,临安义士隗顺,负尸越城,草草地将之埋葬于九曲丛祠旁。为了便于以后识别,隗顺将岳飞随身佩带的玉环系于遗体腰下,坟前种植了两棵橘子树。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因人们重修栖霞岭下岳飞庙墓,追寻岳飞初葬地,终于在杭州市众安桥螺丝山下扁担弄内的红纸染坊旁,找到了最初的岳坟。光绪二年(1876年),在这里修建“忠显庙”,杭人俗呼为“老岳庙”。

岳飞死后20年,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孝宗赵眘继位,七月下令给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

言行导航

在风光秀美的杭州西子湖畔,前来瞻仰“岳王庙”的人络绎不绝,而在秦桧夫妇的跪塑雕像上,留下了无数游人的唾液。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此话用在这里可谓泾渭分明。是的,人生有许多岔道口,面临许多选择,我们要选择善良真诚,要选择光明磊落,要选择正直坦率,要选择精忠报国。或许会有险滩,有戈壁,有急流,有沟壑。但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千秋功过,自有公论”,岳飞“还我河山”的英雄壮举,与江山长在,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