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节俭篇
15892600000016

第16章 王安石从政清廉

北宋的王安石和明朝的张居正,是两个著名的改革家。他们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补救当时千疮百孔的朝政。

虽然二人的改革都得到当时皇帝的支持,但改革的道路同样艰难坎坷,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两人也因此被后人议论纷纷,称赞的,咒骂的,至今也没有停止。

但有一点是截然不同的。王安石被罢官后,虽遭人骂,但仍得到朝野尊敬,即使同他的政敌,也有相当的友谊。而张居正则相反,尸骨未寒,家即被抄,儿子被逼死,全家饿死者10余口。这至少说明一点:那就是王安石大权在握时自律甚严,一生廉洁;而张居正虽然深知倡廉洁、反腐败的重要,也惩办了一些腐败透顶的官吏,但是他在反人家腐败的同时,自己却也搞特权、捞好处。

北宋王朝传至神宗赵顼(xū)时,已经历了108年,朝政日益腐败,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王安石受命于危难之时,立志通过改革,“均天下之财,使百姓无贫”,这在当时当然是不可能的。但他在神宗的支持下,强制推行的一系列法律,限制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盘剥,引起他们不满。所以保守派对王安石群起而攻之。他们把天灾人祸、外敌入侵,甚至天象变化,都说成是王安石变法的恶果。弄得宋神宗没了主意,对王安石撤了又任,任了又撤,折腾了几年,使改革终于失败。

但是所有对王安石的攻击,不过是骄傲自大、侵官拒谏、不信天命、不尊祖制之类。王安石一生不讲饮食,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吃粗茶淡饭;穿破衣烂衫,有时不洗脸,长期不理发,蓬头垢面。这也许不雅,但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高官,节俭行事,难能可贵。

还有一点值得深思:即使对王安石攻击最凶的人,也不敢说他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他身为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大得很,但他罢相后隐居金陵郊外,只茅舍一处,聊蔽风雨,四周连墙都没有。他自己买了一头小毛驴,常常骑驴外出游逛,也够逍遥的。

那时他的住地在城东七里,离钟山也是七里,故称为“半山园”。有一次患大病,王安石以为自己将死,就把住宅捐给僧庙。后并未死,就另租别人的房子住。后人在半山园修建了王宅,经数百年风雨,至今犹存,供游人前往凭吊。现有复原的瓦房数间、败亭一处,可见当年王安石生活的艰难和淡泊。

王安石大权在握时,很少有人敢于巴结奉承他。有个官僚叫邓绾,曾为王安石的弟子和女婿求取官职,王安石就将此事公开,并宣布为邓绾的“罪过”。王安石的这种言行,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他被贬后,还不时有人去探望他、慰问他。就是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以及先是对他支持、后又反对他的苏东坡,也对他很尊重。王安石的廉洁至少是他失势后颇受尊重的原因之一。

言行导航

王安石为官一生廉洁勤政,他反对贪污腐败,主张开源节流。尽管改革没有取得成功,但廉能生威,这在王安石身上是得到充分验证的。他被贬后,就连他的政敌司马光,以及先是对他支持、后又反对他的苏东坡等人,还对他十分尊重,不时去探望他、慰问他,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仅从这一点上来看,王安石的廉洁至少是他失势后颇受尊重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张居正那种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手电筒”式的人物,其下场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