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节俭篇
15892600000018

第18章 司马光教子俭朴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官至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等,后追封为温国公。他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价值很高的历史著作。他生活俭朴,工作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事务。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左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坚持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他的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在文中,他明确地表示了不满于奢靡陋习的观点。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非常痛恨讲排场、摆阔气的风气。为此,他慨叹道:“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司马光十分赞扬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再三叮嘱儿子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接着,他又引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他还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教子力戒奢侈以齐家。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鉴戒。他曾对儿子说过: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什么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础。

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

言行导航

司马光在自己从政数十年及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的思想。并经常教育子女,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之不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我们广大青少年,要向司马光那样,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时要关心集体、关心他人,说真话、做实事,待人以诚、交友以信,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肩负起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