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学相长文丛-享受着,如此美丽的教育
15893800000004

第4章 学生的眼睛

我们眼中的两类老师

第一类老师

她走进来,把名字写在黑板上,马上开始讲课。我立刻就喜欢她了,你能看得出她是熟悉教学工作的。

她衣着整洁,事事都安排得有条不紊。

她长得并不漂亮,但一整节课瞧着她,我没什么反感。她尽力使自己显得自然。

如果老师间或笑笑,你就不会对犯错误感到那么紧张了。笑是大有帮助的。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轻松愉快的感觉在学生方面一定会唤起相应的热情,从而使师生的配合富有成效。

她的课应组织得有条有理。当我们还处于兴奋状态,关心卷子中的内容的时候,她应把卷子发还我们。

她讲课生动风趣,幽默活泼,上她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无论多难懂的问题,经她一讲,我们就立刻明白了。

看着她那工整漂亮的板书,我想从现在就开始学她的字体了。

第二类老师

老师只和“好”学生谈话,难道他不知道“差”学生也正在努力吗?

老师应对“差生”有礼貌,“差生”也是人。

他当了老师就有权威并且不愿听“差生”的意见。

声音恰当,但没有变化。嗓门太大,你只得到后排去听他讲话;声音太小,而我们只得不听了之。

上他的课简直是受罪,没想到竟会说出如此不雅的话。

今天老师情绪不佳,我们得当心点儿。

他装出一脸的威严。要知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否真心喜欢教书。

为什么我要交作业呢?反正他一个星期也不见得批改。

有些老师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尔后却又允许某些人晚上交,或者干脆把这件事给忘了。

要是一个教师不知道他讲的是什么,不管他是多么好的老师也无济于事。

如果总是只听他讲,我就睡着了。

有些老师整堂课说话,结果你什么也学不到。

如果在下课铃响之前老师就没什么可讲的了,你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他总是拖堂,要知道我们早就不在听他的了。

学生的眼睛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穿着一身颇为时尚的新套装一跨进教室,立刻引起学生的一片欢呼声,对这种情况我早已司空见惯了,于是不紧不慢地说“同学们,怎么样?要不要老师为你们秀一圈啊?”说完,我真的煞有介事地挽起裙摆在教室里走了一圈,接下来话锋一转,“Ok,now lets do the oral practice:talking about our clothes。”于是同学们你一句他一句的用英文进行交流起来。

每天与学生打交道,常常思忖:我眼里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我在学生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如今的学生真是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了,他们的心思似乎不全在学习上了,他们关注的东西多着呢:某个明星的绯闻,某个歌星又有新唱片了,某某时尚的发型和服饰了……他们的心中仿佛只有那些与学习不着边际的东西,于是我们有些老师就有些不大认同的,认为他们应该关注的就是学习,至于其他东西就是次要的了。他们认为,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是好学生,能文能武是好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好学生,高考状元是好学生……试问,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爱迪生、体坛新秀姚明及那些在不同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并快乐着的人们,他们在学生时代是好学生吗?作为一名从教四年的一线教师,我认同并推崇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观点,他曾说“学校教育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教师的职责,教育的使命就是努力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一个个和谐的人。每个学生不能以好坏论之,而应该看他是否与他所处的环境和谐,这就是我眼里的学生。

那么学生眼里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最近对我的部分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尽管大家对老师的评价各有不同,但有爱心、懂得发现学生优点、能适时表示赞赏的老师颇受学生们的欢迎。小玲最喜欢上英语课,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从不吝啬地对他们说“perfect”、“well done”或者“I"m proud of you”。每当一个同学表现出色,我会不失时机地说“这就是我的学生”这一句发自内心的赞赏,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信任。其实,他们很在乎老师的看法,老师的赞赏对他们很重要。

每次上英语课之前,我总是认真地备课,在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经常将一些有趣的内容穿插在枯燥的课文讲解过程中,有时,会把学生逗得笑起来合不拢嘴,使他们在快乐中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平常也总是笑咪咪的,同学们也很乐意把我当成他们的知心朋友。其实,作为教师个体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多则几年,少则一学期甚至几节课。教师就像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束阳光、一滴雨露、一场春雨,更像一个加油站。我们的叮咛和努力,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益无害的人。教师的职责和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谐的人。

“老师”和“学生”不过是两种不同的身份。“老师”和“学生”有时不得不面临诸多强加的量化和压力。在学校,在任何一个身份界定相当明确的地方,只有顺从并竭力适应身份所要求的种种,才能处于“上游”,才能不负众望。当疲于应付“身份”时,“人”的重要就被搁浅了。于是,学校成了战场、桎梏,出了校门就能大口大口地呼吸。于是,学生逃学厌学屡见不鲜,或是心理不健康,或是愚顽单调,他们所具有的人最原始的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探索欲被压制、被消磨,有的因得不到恰当理解,便去找些良莠不齐的渠道,对辨别是非能力尚不强的未成年人而言,他们受到的侵害还少吗?写《北京娃娃》的春树,那有点“残酷”的青春,真的是我们愿意见到的吗?颇有些名气的春树后来选择了一家成人教育,她说她从没有反对过教育,只是想接受自己喜欢的教育。

的确,我们的教育决不该是程式化地培养出一些相对合格的定型化身份。教育是一种由充满天性的人,用心、用爱去唤醒、去激发潜藏在另一些人身上的生机、活力、天性,使人类的真、善、美、光荣和梦想得以传承和进步的创造。

老师和学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希望二者能够互相体谅、互相尊重,共同达到教育的目的。

曾经有一条新闻《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在K12新闻里点击率很高,学生给老师提出了很多要求,包括首先具有“渊搏的知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和蔼可亲”、“时尚很酷”、“30岁以下”……不一而足,要真的有老师能满足学生各式各样的要求,那大概他也不是老师了,而是能180变的神仙。学生也别只一味地要求老师怎样怎样,学生也该听听老师们的话,看看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也许,老师们不是只喜欢那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是只喜欢“老实”、“听话”的学生。师生沟通沟通,可能会发现本来就是很接近的。

在一些人看来,10年前是老师“统治学生”,而现在的学生要“翻身造反”,他们的自主性与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不断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口口声声说“老师不理解他们”,难道学生和老师之间真的存在代沟问题?

现在的教师确实很苦,一方面要不断地学习以加强自身的素质,一方面要面对“今朝批尽还复来”的数不清的作业,而最令老师们心力俱瘁的,还是面对那些顽劣学生时的束手无策与尴尬,尤其是那顶“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大帽子更是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如何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做到真正的相互理解。师生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底蕴的差异,对待事物的看法产生分歧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不同意所谓“代沟”的说法,事实上,只要教师肯多研究一下教育心理学,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师生矛盾是很容易解决的,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之间难以成为知心的朋友,都是因为教师是从“师”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主观上将教师和学生割裂开来。当一位教师以渊博的知识、和蔼的态度、新潮的思想成为学生的朋友甚至是偶像时,即便是适度的体罚学生也会乐于接受,因此我想,教师必须主动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和睦相处,也就无所谓不理解、无所谓“代沟”了。

教师不应该只喜欢某个或某种类型的学生,这样会很容易将“另类学生”排斥在外的,许多时候,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是由教师只喜欢一两个学生而产生的。教师要喜欢每一名学生,深入到学生中间去,这也是师生沟通的好方法。

其实,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容易”又“容易”。说不容易是因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决定老师站在讲台上,总是从高处看学生,总是说“你必须……”,“你要……才行”,角色定势是老师施令,学生受令。不同的身份定位使师生之间难以建立平等的关系。说“容易”是因为只要师生思想中做几次角色置换,就可以增加理解。随着中青年教师现代教育观念的变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会越来越趋向和谐,越来越不是“问题”。